癔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农业科技的写作uaotph1a [复制链接]

1#

农业科技新闻的写作


第三章


    农业科技新闻的写作第一节


    农业科技新闻的写作原则1.让“易碎品”成为“持久牌”。新闻被称为“易碎品”,然而,农业科技新闻却并非如此。在农业科技新闻的采写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条农作物新品种、化肥新品种或其他实用技术的消息见报后,立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部和本人会收到大量读者来信、来电,有的还登门造访,寻求科技信息。他们中既有农民,也有干部、科技人员,甚至还有学生。有时来信还持续长达两年时间。这就是农业科技新闻的魅力!因此,我认为,至少在农业科技新闻领域,新闻已不再是“易碎品”,而有可能成为“常青树”。也许有人会说,新闻就是新闻,拖这么长的时间,新闻岂不变成“旧闻”?我认为,首先,农业科技新闻作为新闻是成立的,是毫无疑问的,农业科技新闻一开始就是对新近发生在农业科技领域的事实的报道,是符合新闻的要求的。其次,农业科技新闻的影响力之所以持久,是由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农村的现实情况决定的。农业生产周期本身就比较长,一个品种或一项技术通常要用好多年,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慢,加上农民目前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农民对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投入也有限,农民兄弟希望一个品种或一项技术尽量多用几年,这是现实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农业科技新闻时尽量考虑到这一点,从较长远的目标出发,写清楚该项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周期,让“易碎品”成为“常青树”。这是针对具体的写作而言的,但就农业科技新闻的全局来看,我们应该按照新闻的要求,及时报道农业科技领域的所有新闻,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切莫因为农业科技新闻具有的持久影响力而形成“一劳永逸”的想法。例如,1989年6月,去陕西采访,一路乘坐火车经过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看到各地到处都在用火烧麦秸,白天在烧,浓烟滚滚,夜里也在烧,整个夜空都被照得通红,我当时就想,全国每年该有多少麦秸被烧掉?这既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对环境、交通等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绝不是一个小问题。我决心关注这方面的科技进展情况。因为,麦秸和麦穗一样,也是农民辛勤劳动得来的,也是农民花费好多化肥、水等的投入得来的,它的成分和麦穗基本一样,也是由碳水化合物组成的,也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在植物生理学上,人们把麦穗的产量叫做经济学产量,而把整个作物(包括地上和地下部分)的产量叫做生物学产量。看来,在学术上,麦秸还是有其应有的地位的,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当中,人们更需要能吃的粮食部分。然而,一把火将麦秸烧掉也太可惜了,有没有办法利用麦秸呢?一路上我都在思考着。几天的采访结束后我要返京,顺便去看望我的老师孙益知教授,闲谈中孙教授说,咱们学校的能人真不少,水利系一位教授发明了一种机器,能把麦秆压成蜂窝煤。听到这里我一下兴奋起来,当时离火车开车的时间只剩下20分钟的时间了,我全然不顾这些,赶紧请孙教授打电话联系,一会儿,水利系的杨松甫教授打着手电筒过来了,原来正赶上实验室停电,杨松甫教授简单介绍了情况,带我参观了设备,给了一些介绍材料,我就赶紧往火车站跑。在返京的路上,我写了约400字的消息,最后见报时虽然只剩下100多字,但是其社会影响却出乎意料,杨松甫教授收到了许多群众来信、来电,部也收到大量读者来信和来电。对于促进这项成果转化、引起全社会关注起到了应有的作用。1994年,中国农科院院长王连铮研究员带领专家去山东省荷泽召开现场会,推广该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研制的301菌种堆肥现场会,我听说后立即赶往荷泽采访,后在人民上发表了消息,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没想到,几年后,麦秆的问题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燃烧麦秆等作物秸秆的问题愈演愈烈,不仅影响民航飞机的起降,还影响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引起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视,1998年12月,科技部在成都举办了全国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研讨会和现场会,立即前往采访,看到了来自全国的许多有关的科技成果,感到很欣慰。但是,我认为,我国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路还很长,作为新闻,有义务继续关注和报道。因此,在采写这方面的报道时,就特别要注意不能将有关新闻写成“易碎品”,而要写成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常青树”。1995年,我写了一篇题为“全元肥向全国推广”的消息,直到两年后还有读者给我来信询问有关情况;1998年,我采写了一篇“养羊技术帮你走上致富路”通讯,见报后收到了上千封来信和来电,反响之热烈让我备受鼓舞。1997年,我采写了一条短消息“”,见报后反响很大,事隔一年后,我去农科院采访,顺便去看望芽苗菜的发明人,正巧他在接一个长途电话,我预感到这是人民的影响力仍在起作用,我立即请这位发明人问对方,是从那里得到的信息,对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位女干部,她说最近去图书馆查阅去年的人民时偶尔看见的。我想,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反响,最主要的是人民多年来形成的权威性高、发行量大的特点在起作用。在采写方面,我体会主要是想把“易碎品”写成


    “常青树”,在报道中尽可能多写读者最需要的信息和内容,从而使新闻产生持久力。2.莫小瞧“豆腐块”。“短些!再短些!”曾是新闻界多少年来一直在呼吁的,也是社会各界对新闻的一种期盼。然而,事实却是短新闻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其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有削弱的趋势。我以为,新闻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读者的需求也同样是多种多样的,就像生物多样性一样,长文章和短新闻一样,都是组成新闻的要素,他们之间并不矛盾,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现在的问题是大家对长文章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的比较充分,而对短新闻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的还不够多,在一些地方,甚至对短新闻在存在一定的偏见。我并不是要把短新闻的地位说得多么重要,只是希望能给短新闻以应有的地位和重视。记得我之所以下决心从事新闻工作,是我的老师、原西北农业大学校报主编夏鲁平先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我国一位著名的学者对香港的文化市场作了一个调查,发现香港的文化市场中的出版物有80%以上都是新闻和信息,这位学者分析说,这是因为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作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对新闻和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例如,甲、乙双方对垒,甲方的子弹打进了乙方的枪筒,乙方的枪打不响了,像这样在现实中发生的事实,单靠作家在创作室里是无法想象的,而只有新闻才能主动、及时、客观地向读者报道这一事实。听了这个故事后,我对新闻产生了更大的兴趣,逐渐产生了从事新闻工作的念头。在新闻实践中,我感到在科技新闻领域、尤其是农业科技新闻领域,短新闻是最受读者欢迎和喜爱的,也最能发挥其推广作用的。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许多办得好的农业科技类报纸和刊物的实践中得到印证。我的理解是,短新闻是新闻的“文言文”,是“高能块”是“压缩饼干”,它占据的版面又少,新闻容量又大,是最经济的传播形式。有人认为短新闻好写,体现不出的水平。我认为短新闻就像百米赛跑、像智力抢答题,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一件事情说清楚了,说得通俗了,必然有其自身的难度。因此,我要呼吁:莫小瞧“豆腐块”。3.让新闻“科学”起来。我认为,要写好农业科技新闻,最好亲身体验一下农业科技活动,参加一些农业科研课题和农业科技咨询、推广工作,这样就对农业科技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对采写农业科技新闻大有帮助,提高农业科技新闻的科技含量,避免出现明显违反农业科学原理的错误报道。反之,如果不能体验农业科技活动,甚至很少去过农村,只是凭专家的介绍就来写稿,就容易脱离生产的实际需要,甚至闹出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我于1974年就开始参加农业社的生产劳动,上大学和参加工作后,陆陆续续参加了一些科研课题,积累了一点实践经验,这是我从事农业科技新闻的最大优势。4.让“农业科技新闻”通俗起来。农业科技新闻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基层农业干部和广大农民,因此,农业科技新闻是不是通俗,是不是能让他们看懂,就成为衡量一条农业科技新闻好坏的根本标准。因此,要写好农业科技新闻光是懂农业是远远不够的,文学、哲学等其他方面的知识是同样重要的。应该想办法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我认为,对从事农业科技新闻的和通讯员来说,农业科技知识和文学方面的知识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5.切忌盲目跟进和雷同。如果从媒体上看到对某件事情的报道,就马上写一篇类似的新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写作方法,有时还能被采用。但是,如果盲目跟进,也容易造成雷同,失去新闻价值。例如,报纸上刊登了一篇“山鸡飞上因特”的通讯,没过几天,部就收到了“土豆飞上因特”、“玉米飞上因特”等一批类似的来稿;报纸上刊登了一篇“农民喜赶科技集”的通讯,过了几天,部就收到了“农民赶科技集”、“农民赶科普大集”等相似的来稿,大同小异,无法采用。6.新闻稿也重在修改。人们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新闻其实也是如此,尽管新闻的时效性很强,但也应抓紧时间修改几遍,把新闻写得更好。7.坚持送审制度,严防差错出现。新闻稿再急,也要坚持送审,确保不出差错。同时,要尽量保存好第一手采访材料,以留做查询备用。第二节


    农业科技新闻的写作技巧


        我体会,在农业科技新闻写作方面,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参考,可以从农业科技新闻的基本特征出发,勇于创新,每次都力争写出新意,吸引读者。1.导语的写作。我认为导语是农业科技新闻的关键和核心,是需要下功夫去研究和写作的。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的导语在农业科技新闻写作中经常被采用并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一是拟人化导语。这种导语比较吸引人,也比较通俗易懂,可以经常采用。例如,我于1989年初写了一条消息“近千家植物医院在全国兴起”,导语是这样写的:“人生了病,可以到医院去治疗,家畜家禽生了病,可以到兽医院去诊治,如今,既不会说话,又不会走路的庄稼生了病,也能到植物医院去就诊了。”消息见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报社一位资深的老在评报栏里的报纸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评语:“这是一条科技好新闻!”。


    二是设问式导语。这种导语比较吸引人,先提出问题,再用新闻事实逐步予以回答,层次、段落比较分明,容易记忆。例如


    三是叙述式导语。这种导语似乎显得比较平淡。但是,对于无法采取前两种导语的新闻,就只能采用叙述式导语了。不过,只要动脑筋,这类导语也是可以写好的。例如:2.消息的写作。依据农业科技新闻的基本特征,在消息写作时一定要突出背景,写清楚技术成果的基本参数,以及该成果适合推广的地区和季节等等。同时也要写一段“专家建议”或“专家估算”等等,展望一下该成果的发展前景和增产幅度、效益等,供农民兄弟参考。4.通讯的写作。要选取重大题材,即能引起读者兴趣或者能改变农业生产现状的重大技术和人物、事件等。从实际情况来看,通讯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但反馈率并不高。5.言论的写作。要选取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焦点问题,用科学原理做论据,用众所周知的农谚等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说明自己的论点,就会形成自己的特点,也容易为广大农民所接受。第三节


    农业科技新闻的要编好农业科技新闻,就要以农业科技新闻的基本特征为准绳,对来稿进行加工。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几点:1,制作好标题。例如,“菜园子需浇科技水”、“种棉从今莫怕虫”、“山楂满坡钱满罐”、“给大地装上人造血管”等标题,通俗生动,概括性强,容易记忆。2,使专业术语通俗化。农业科技新闻的一大部分读者是农民,因此,在报道中决不能轻易使用专业术语,要千方百计使专业术语通俗化,通俗到让普通读者都能读懂为止。3,说清成果应用范围和前景。如前所述,我国地域辽阔,农业有明显的区域性,因此要说清成果应用范围和前景,让农民朋友有思考的余地。例如,报道一个作物新品种,就要说清它的适应推广的地区,以及增产幅度和增产潜力和发展前景等等。4,切忌伤筋动骨。农业科技新闻同其他新闻一样,也不能伤筋动骨。否则就无法让读者获取所需的信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