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健康的哀伤像一个钟摆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0588.html

针对那些经历哀伤情绪的丧失者,研究者Stroebe提出了“依恋与哀伤双程模型”。在哀伤过程中,人们同时面对着“哀悼和在内心重新安置逝者”,以及“重新适应逝者不在的世界”两项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切,经历过丧失的人们,日常生活就会在这两项挑战活动之间来回摆动。

一个常见的“摇摆过程”可能是这样的:

在家无所事事时,某件旧物触发了你尘封的回忆,你再次陷入了失去的痛苦情绪中;

你习惯性地点亮手机屏幕,一则优惠通知吸引了你的注意,在购物中你暂时忘却了刚才的痛苦。

总而言之,你要留给自己感受痛苦的空间,也要给自己不直面痛苦的自由。

如同“拿起”与“放下”两个动作一样,哀伤、丧失的自我感受没有对错。在适应哀伤的过程中有着各自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适当地进行哀伤。

不刻意给情绪施压,就是接受痛苦并走出悲伤的方法。

人们常说时间能够治愈一切,但时间并非是万能的,丧失带来的长期悲痛也许会变成一种心理疾病。

在丧亲者群体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griefdisorder,PGD)”,即丧亲者会产生强烈的痛苦体验,持续沉溺在痛苦之中,难以摆脱困境,迟迟无法缓解哀伤反应,同时伴有一定的功能损害。

产生延长哀伤障碍的个体,如果不及时进行哀伤的干预,危害将会更加持久,对个体产生的影响也会更加严重。

在美国精神病协会对于PGD的诊断中,以下几点是重要的标准:

持续悲痛:在所爱的人去世的一年后,仍持续地感到极度的悲痛和哀伤。并且,哀痛感受和行为超越了社会文化规范下正常的范围;

过度怀念:不能接受所爱之人死亡的事实,会非常回避谈及丧失,对于逝者有持续的、大量的怀念;

情感失调:麻木、冷漠,情感反应减弱。对于任何事物、活动都丧失兴趣;或者对于丧失会产生爆发的愤怒,易激惹;

严重的自责:偏执地认为所爱之人的死是自己造成的,或者因为自己没能早发现一些迹象,导致他人去世;

失去自我:常有跟随逝者(通常是重要的他人)一起去了的想法,怀疑自己生活的意义和角色使命。

延长哀伤障碍的对立面并非是彻底甩开哀伤,丧失带来的哀伤,很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而延长哀伤障碍的反面,是能够与哀伤共处,将它的影响降低到不干扰正常的生活。

比如能接受亲友的离开,可以完整复述悲伤事件;能与离世的亲属和睦相处;在没有Ta的世界里,找回属于自己的价值。

丧失带来的悲痛并非癔症,它只是我们在面对离别时,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感状态。当我们试着和哀伤共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最终会回到正常的生活里。

一切快乐、悲伤、幸福、痛苦都构成了人生的起伏,感受当下这一刻真实的情感,或许这正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