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01
终于抽空把王朔的新书《起初.纪年》看完了,书可真厚啊,连看了四天......豆瓣介绍说:让历史中的人物活了过来,走到我们中间!
这纯属于是瞎扯,根本不是历史中人物活了过来,来到我们中间,而是一帮北京侃爷来到了汉朝,夺舍了汉武帝。《起初.纪年》一开头写得还挺好玩,一帮北京侃爷甩着京片子,聚在汉武帝的军事会议室里,策划对匈奴的反击战,这段情节让人不得不想起电影《甲方乙方》。
《起初.纪年》开卷就是这样的场景,被北京侃爷夺舍后的汉武大帝、飞将军李广、权相田蚡等人对着沙盘,拿个小棍,时刻分析战场局势。“呐,匈奴左翼集团军是这个样子滴,右翼集团军是那个样子滴,呐,我们的骑兵第九十七军已经推进到了马邑东,步混六十一军部署在马邑西,对匈奴主力形成合围局面。”
而且个个都是话痨,说话像下痢似的,很喜感,然后看大门的风大爷来回传递军事战报,后来风大爷还出错了,把军事战报当成普通挂号信,积压在传达室了,结果导致汉朝西部军团长期接不到上级指示,不得不自主行动。
风大爷可重要了。在传达室看门的是他,送军报的是他,出去喊人的是他,给圣上和将军们送馍送汤的也是他,风大爷一倒下,整个大汉王朝的进攻线会马上处于趴窝状态,是不是有点像郭德纲相声?天堂上只有上帝、三儿,还有一个做饭摊煎饼的大爷,三个人搭伙,肩负起了整个宇宙运转的责任。汉武帝、田蚡、窦婴他们变成了一群侃爷,风大爷才把御膳房、羽林军、通政司的工作一肩挑,还是当年的“好梦一日游”嘛,还是当年拿着一切“假大空”开涮的王朔嘛。
02
但是,渐渐发现不对,王朔并不是在开玩笑,而是真的在认真部署,用很大篇幅仔细介绍匈奴的军事资源、兵力部署、军事班子的构成、战马的奔跑速度等等,汉朝这边的情况就说得更多了,有的地方弄得有鼻子有眼,真跟军事报告似的,沙盘推演、部队跟进、插穿渗透,王朔附体在汉武帝身上,真的指挥了一次千军万马。
而越到后面,王朔指挥得越认真,每次行动怎么执行的,死了多少了,斩获了多少,全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最后是铁血大漠、万马奔腾,寒光映铁甲,残阳照大旗,从微观到宏观,那场面都出来了,写到后来战场的壮烈,真觉得王朔动情了。
挺恢宏,挺大气,有点《人类群星闪耀时》加强版的感觉,文字还是挺好的,但是,这场面跟会议室里那些侃爷指挥官不太匹配,跟传达室风大爷也不太匹配,跟王朔给人的印象也不太匹配,老实说,我觉得还是指挥官侃爷、风大爷更近王朔本色,霍票骑和路将军有点乱入感。
后来看着看着,我觉得自己大致理解了,王朔真的是喜欢这种感觉,大国战争,千军万马,军事调动,集团冲锋,几万铁骑呼啦啦推过去,壮怀激烈,摧枯拉朽,可能从小就有这样的梦想,现在终于用文字表现出来了,别看那些军事数据很枯燥,王朔在写的时候却明显是有一种快感的。
03
《起初.纪年》不像是一本书,而像两本书,头一本是王朔写的,在里头大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能侃能聊。第二本是司马迁写的,王朔只做了扩充解说,这本书里的格调是家国天下,凛冽肃杀,这两本书捏不到一块儿去。就拿汉武帝来说,在书里面就有两个形象,一个是王朔的汉武帝,简称王汉武。王汉武嘴碎,好说,心善,软弱,有人情味,具有现代人的基本价值观;另一个是司马迁的汉武帝,简称马汉武,马汉武自信,心硬,随心所欲,大开大合,漠视他人生命。王汉武在书里主要负责说话,端着媳妇给熬的小米粥,蹲坑头上跟大家聊人生、聊思想;马汉武在书里主要负责做事,“杀”这个、“族”那个,行动严格按照《资治通鉴》来,这两个汉武帝怎么也捏合不到一块儿去。
这本书有价值的地方还是王朔老师自己写的那部分,优缺点都很明显,优点就是语言生动,有想象力,其中有些地方还相当感人,比如皇后阿娇发癔症那部分,我就很喜欢,王汉武和阿娇没有多少爱情,但存在源自发小的友情,但友情终究代替不了爱情,两人还是渐行渐远,最后阿娇出现了幻觉,觉得身边出现了一个特别能理解自己的心灵伴侣,别人看不见,她能看得见。王汉武反复给她解释:人很容易有憧憬和热爱。“一个永远追不上看不见脸的背影,一旦背影回头,坏了!幻梦、现实两个世界没界限。你现在就是瞧见脸了”。
阿娇没听进去,最后要和这个幻影私奔,闹出宫闱丑闻。老太后憋着劲要废皇后,王汉武什么都明白,也什么都理解,他想方设法挽回,但最后迫于压力,还是和阿娇离了婚,两人见了最后一面,彼此默然无语,读到这里,真的还是挺感动的。王汉武跟卫子夫见面的那段,写的也好,王朔难得地恢复了自嘲的能力,卫子夫特简单特单纯,王汉武一直好为人师,碰见这么一个心灵白板,如获至宝,白天黑夜地跟卫子夫聊,宇宙大道、人生哲理,认识论、语言学都上来了,说着说着自己还拍桌子捶板凳地激动,就这么一宿一宿地聊,中间难得歇了会儿嘴,让卫子夫怀了个孕。王汉武自己越讲越嗨,卫子夫听的疲倦不堪。帝国重臣风大爷问小卫:“圣上跟你聊啥呢,这么亢动?”卫子夫说:“教育我呗。学不上来,都是男人自以为是的想法。”这段真是有了王朔当年的光彩。像这样的华彩书里还有不少,其实就算是王汉武拿着小棍指挥作战的部分,也有相当可乐的对话,这当然是王朔的天分,但多少也是占了北京话的光,北京话滔滔不绝说起来的时候,确实生动有趣,这是北京方言特有的优势。可这优势过头了也就是劣势,王朔自己其实也知道这一点,要是不刻意敛着,北京方言的生动热闹很容易滑向贫和油,《起初.纪年》里就有流于油滑贫气的地方,比如王汉武操着京片子和张骞聊西域局势、亚历山大大帝的时候,说实话读着都有点恶心了,好在这样的地方还不算多。
04
要说《起初.纪年》里王朔自己独创的那部分,可以说瑕瑜互见,但司马迁为主体那部分,真就是乏善可陈,前半部分还主要是王朔自己创作,越到后来,越倒向《资治通鉴》,最多再加点自己的发挥,有人说后半本越写越好,但那种是当年明月式的好,而不是王朔式的好。
其实哪里是好?书到了最后几乎是全方位的崩塌,大家觉得后几十页惊心动魄,其实也无非是因为废太子巫蛊事件本身惊心动魄,与王朔的才华并无多大关系,不过,最后一章确实来了个华彩式的提高,给汉武帝人生的最后时刻赋予了抒情诗般的动人文字,但对于整本小说来说,已经是无补于事了。
读完全书后,我个人看法是:
第一,全书有很多闪光点,但整体站不住。第二,有一半左右都是冗余,压缩后整书质量会上一个台阶。第三,耐心地逐字逐句读完了这本书,是因为它的作者是王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