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继承还是抛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是个大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作为一名年近五旬的民间文化工作者,我从事整理民间文化已经有二十多年,但依然感觉自己还是一名新兵,不断在学习,不断在追求进步。

因为工作原因,我参与整理编撰过《民间文化大系》之民间故事,在收获满满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老一辈民间文化工作者那句语重心长的话:“传统文化喊得很伟大,但只有真正研究的人才明白,传统文化没有那么光鲜神圣,还有很多阴暗晦涩的一面。”

毫不夸张的说,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是听着民间故事长大的,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民间故事积淀着民间几千年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既有触及灵魂的人文思想,又有令人发指的封建糟粕。

有人可能会好奇,民间故事以惩恶扬善为主题,宣讲是非因果,好人有好报,怎么会存在糟粕呢?

就拿众所周知的《二十四孝》来说吧。

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孝道的经典之作,《二十四孝》共讲述了二十个四个亦真亦假,以孝敬父母为主题的传说故事。

从《二十四孝》诞生伊始,就被历代吹捧为圭臬,至今还常见于各种媒体。中国人把“孝道”放在社会道德的第一位,最大的推手就是这本书,但若是细细品读其中的故事,其反人类的糟粕思想也会让人大跌眼镜。

以“郭巨埋儿”为例,讲述晋代人郭巨赡养母亲,对母十分孝顺。然而家中贫困,粮食不够吃,为了能让老母吃饱吃好,郭巨决定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郭巨带着老婆幼子来到野外,挖了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有了这一笔钱,夫妻两人自然不用再埋儿子,从此衣食无忧,过上了好日子。但细细一想,为了赡养老母,就可以杀儿,所谓“虎毒不食子”,这种行为连禽兽都不如,也怎能担当孝道“楷模”呢?

这样的孝显然是迂腐极端,超越人情常理,读来令人不安与恐惧。也难怪鲁迅先生曾猛烈批评,对其中的“孝杀”深恶痛绝。

类似这样看似感人,其实让人冒冷汗的孝事在《二十四孝》中还有很多。如“扼虎救父”、“恣蚊饱血”血腥味十足,行径令人感到发指,完全没有可行性,以自残的方式突破了常识底线,为了道德拔高而漠视生命,侮辱智商。

放在当下,如果依然照办《二十孝》,显然就是一件荒诞的事情。明明有蚊香、杀虫剂,你却“恣蚊饱血”,就不是孝道,而是作秀。

“孝道”文化没毛病,但拿着《二十四孝》一味的鼓吹“传统文化就是好”,则是一种丧失理性的癔症。

除了“孝道”,民间故事中还充斥着大量有关“贞洁烈女”的故事,鼓吹“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迂腐思想,实际上就是把女性视为男性的财物以及附庸品,附加道德枷锁。

近几年,一些人打着复兴传统文化的旗号,开设女德班,赞讲烈女故事,鼓吹顺从男性的荒谬言论,提出女性的一言一行应该和古代一样,修身守节,遵女诫讲妇道。

这是传统文化吗?

是的,但这明显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无法跟随时代的步伐,只能作为历史资料永远存放在书架,而是拿出来炫耀宣讲复古。

提倡传统文化不是坏事,能让我们知荣辱,明是非,但必须契合时代特点,不能把所有的传统文化都统统一字不动的继承,必须加以鉴别,对照文明潮流所向,在多元平等的基础上,抛弃其中的愚蒙无知,才能真正的发扬光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