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孩子太调皮停不下来警惕孩子有多动症 [复制链接]

1#

很多家长都认为调皮的宝宝很聪明。但是,实际上,真的是这样么?越调皮的孩子就越聪明么?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如果太过于淘气,就有可能患上了小儿多动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小儿多动症。我们来看一篇专家解释和建议。

什么是小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儿童的心理年龄滞后于生理年龄,反映在性格上任性、意志上薄弱、情绪上焦躁、态度上懒散等,可表现出有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时间短暂、活动既有过度又很懒散,冲动易怒、学习困难、品行和适应不良等。部分患者成年后仍有症状,可表现出强迫行为、癔症转换障碍等。

如果针对多动症的治疗调理、教育引导不当,可能会发展成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部分抽动症患者早期的表现有多动、或伴随多动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论:“多动症为抽动症之渐,抽动症为多动症之极”。

主要病因

1.心理病因(精神因素)

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方式异常(比如,过度保护、矛盾教育、虐待教育等)、主要监护人性格异常(比如,强迫性人格倾向的父母注意孩子的细节、习惯干预控制孩子言行)、童年创伤事件等。此型是十分具有“中医心理教育治疗”临床诊疗意义的病因。

2.生物病因(生理因素)

遗传(难以改变的病因,强调的诊疗意义不大)、神经递质紊乱(多为心理病因导致的大脑神经活性物质反应)、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异常(可伴有智商异常)、胎产过程创伤或孩子大脑疾病等。

主要表现

1.性格上任性

容易冲动、按感觉和心情办事、随心所欲、无视规则、好表现或表演、不愿意接受社会规范教育、品行不良、适应能力不足。具体表现有:孩子脾气大、想干嘛就干嘛、做事不顾及后果、凭一时兴趣和心情行事;表现欲强,语言行为多变或过多,或在课堂上擅自离开、到处乱跑攀爬,习惯插嘴或打断别人谈话,在老师的问题尚未说完时便抢先回答;不能耐心地排队、习惯破坏秩序、逃学;辱骂或打伤同学、破坏物品、虐待他人和动物、抢劫、离家出走、纵火、偷盗、长期逆反等。

2.意志上薄弱

不能自觉、自制和坚持地完成学习或其他任务,在语言和行动上表现出不稳定、容易摇摆变化。具体表现有: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或注意持续时间短暂;自己答应过的力所能及的事也难以坚持完成、遇到困难就逃避等。

3.情绪上焦躁

孩子容易焦虑、烦躁、急躁易怒等,常常通过很多小动作缓解其焦躁不安的情绪。比如,手足小动作多、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挤眉弄眼、坐立不安、敲打桌椅,在座位上左右摇摆而不能安静坐着等。

4.态度上懒散

粗心大意、懒惰、游手好闲、做事拖延、丢三落四,忘记日常重要的活动安排,对很多事情都无所谓,甚至冷漠。比如,忘记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学业不认真努力导致成绩差等。

治疗倾向

(一)药物治疗——治标

1.中药

中医辨证论治。多考虑由肝风内动、心脾两虚、脾虚食积、肝肾阴虚等所致。治则镇肝熄风、清泄肝火、养血祛风、健脾补气消食、补益肝肾等。

2.西药

可选择哌甲酯(别名,利他林,副作用有食欲下降、失眠、头痛、烦躁和易怒等)及其控释片,或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比如,托莫西汀、不良反应主要在胃肠道)等。

(二)心理治疗——治本

1.针对家长的教育治疗——主要适合7岁以内的孩子

首先,到门诊评估家庭教育方式的异常情况,主动放弃异常教育方式,增加合理教育理念,从而达到适当保护、合理奖惩孩子的教育目的。其次,评估主要监护人的性格特征,指导主要监护人自我教育完善其人格,所谓“育人先育己”。再次,改善家庭内部关系、统一教育理念,共同为孩子茁壮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土壤环境。

2.针对老师的教育治疗——主要适合7-15岁的患者

首先,评估老师的教育方式,沟通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理念,尽量减少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冲突;其次,避免患者受到老师与同学们的歧视,以及老师的体罚虐待等异常教育方式;再次,选择合理奖惩的时机与内容、主要运用表扬和鼓励的奖励方式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自律性,建立良好校园人际关系,促进孩子人格健康发展。本型的家长也需要主动参与,与老师、大夫一同促进孩子成长。

3.针对孩子的教育治疗——主要适合15岁以上的人

15岁以上的孩子自我意识发展接近成人,能深刻体会到症状属于自己,必须主动面对,就诊的依从性会增强。通过中医心理临床“祛邪扶正”的治疗,促进患者的性格发展,反映在思维方式更理智、意志力增强、语言行为符合社会基本规范、提高自我调控能力,继而调和情绪情感、改善人际关系,融入社会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