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坑 http://m.39.net/pf/a_4454950.html年的今天,一个犹太裔的婴儿诞生在了奥地利的弗莱堡。这个婴儿就是后来的精神分析开创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很多小伙伴都知道,今年我们做了一本日历,直到今天都还有人在问买不买得到。因为种种原因,真的早就一本都不剩了。明年如果有的话,一定广而告之。
做这本日历最开始的动力,可以说是想致敬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之于我,是心中一座随时可以去的大港湾。
有人认为弗洛伊德是个“看手相的江湖骗子”,也有人将他与马克思和爱因斯坦并称为改变历史进程的三个犹太人。
当你对他了解得越多,你越无法不对他感到崇敬。
1弗洛伊德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文化的一部分
人们日常交流中可能会讲到本能欲望、创伤、投射、潜意识、力比多、防御机制,但通常没有人会去想到,这是弗洛伊德创立的术语。
在弗洛伊德之前,戏剧评论是大不相同的。你只要去看一下15、16世纪对莎士比亚戏剧的评述,再看看当代评论家写的,两者一对比,你就会发现对人类冲突、性格和动机的分析有多么不同。
并非说这一切都是弗洛伊德的创造,而是他在一些伟大的诗人、作家的作品中发现了与他的想法相契合的情形。
像是俄狄浦斯情结,来源于2千年前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神话的戏剧作品,弗洛伊德在病人身上发现了跟这个戏剧当中所呈现的同样的心理冲突,把它提了出来。
现如今,“弗洛伊德”这四个字也逐渐从一个人名变成了精神分析的标志,变成了一种隐喻和象征。
我们知道弗洛伊德写过一篇关于潜意识内疚的文章,想要理解人类的心灵用这种方式是最直接和持续的,但在弗洛伊德之前没有人用这种方式来理解人类。
我们也知道来访者来到治疗室中,他们希望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但他们对此并不自知,因为他们只是在意识层面感觉到了痛苦。但在弗洛伊德之前,这些患者可能会被催眠、强制服药甚至是电击、开颅手术。
2弗洛伊德作为一位伟大的心理治疗师
在弗洛伊德之前很多癔症女性,其实已经沦为了她自身癔症疾病的一种符号。后来在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之后,她们就有了诉说的机会,我们对癔症研究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
我们开始去倾听这些患者,而不是仅仅去看他们的癔症性表演。
弗洛伊德的五大案例之一《鼠人》,是一个经典的强迫症案例。“鼠人”不止一次说过想要在弗洛伊德的头上大便,也有着一些甚至在现在看来,难以置信和理解的幻想。就“鼠人”的症状本身,在当时很有可能会被当成精神分裂患者而被关起来或强制服药。
“鼠人”不仅瞧不起弗洛伊德,还充满攻击性。弗洛伊德开始面对“鼠人”的时候,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可能也会感到害怕,本能地想要逃开。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不带批判地去倾听“鼠人”。
他的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很划时代的,对治疗师而言是超前的。
弗洛伊德构建了一整套心理治疗的语言体系,其中多数词语被沿用至今。
他阐明了领悟移情内外的潜意识幻想和冲突的重要性、医生患者之间的关系、防御的重要性、退行和进展以及我们如何理解治疗过程本身。
作为心理治疗的祖师爷,弗洛伊德是当之无愧的。无条件支持、包容、理解、共情这些很多治疗师的必备素养,他当时就能做到了,虽然也许做得不是那么完美。
他就像是到了一块没人到过的大陆,没有人教他该怎么做,他唯一的“工具”甚至是他自己,但他给后面来到这块大陆的人,留下了生存方法,树立了榜样,也留下未知和秘密鼓励这些人探索下去。
3弗洛伊德作为一位父亲
在弗洛伊德时代,女性是非常不受重视的,不需要接受教育。
这里我们不讨论弗洛伊德与女性,因为如果你站在他的时代背景下,你会明白他绝对是“妇女之友”而非“直男癌”。
我们都知道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一位著名的女性精神分析治疗师。
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一生中最伟大的创造,在那个“传男不传女”的时代,他却一直把安娜带在身边,把自己的所有都教给了女儿,并且一直是安娜最坚强的后盾。
因为他认为应该传给聪明的、有能力的人,而不是非得给男人。
他认为有头脑跟有生殖器是不一样的,有头脑更加重要。
他所处的时代有时代的特殊性,他也有做为一个人本身的局限性。仅仅是作为一个父亲而言,他绝对是那个时代绝无仅有的好父亲,即使是现在,又有多少父亲能明白“有头脑跟有生殖器是不一样的”呢?
4弗洛伊德那些被证实存在的理论
在过去一百多年间,弗洛伊德遭受了无数的质疑和批判。随着认知心理学特别是神经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弗洛伊德的许多预言都被证实存在。
1.潜意识
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三层精神层次。这对于一百年前的人们来说,更像是来自于科幻小说的疯狂想法。当时的人们认为,他们的行动完全由自己的感知所决定,而那些莫名奇怪的想法只不过是魔*在他们脑子里种下的种子。
然而,弗洛伊德并不认为那些想法是某种神秘的事物。他认为,人的心灵就好像一座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冒出海平面的那一个山尖(意识)不过是整座冰山的一角,而更多的则是隐藏在海水之下的部分(潜意识)。
潜意识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对于现实的感知,不仅如此,我们如果无法处理好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那么就会产生某种心理疾病。
年,Shevrin和Dickman的实验证实了关于潜意识的假设,他们发现的确存在某些患者不知道但是却能够影响其行为结果的心理事件。不仅如此,这些心理事件作用于患者的方式遵守着某些特定的法则。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心理学家们逐渐发现,潜意识并非弗洛伊德杜撰出来的东西,它真实地存在于人们的认知结构中。内隐态度与内隐记忆的发现证实了潜意识的存在。
所谓内隐态度是指,存在一些隐藏在人们意识下的偏见,这种偏见可以被实验所测得,但是有时候却无法被人们感知到。这种偏见根植于人们的观念中,即使一个人宣称自己改变了某种态度,但这种偏见依然难以撼动。
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的《思考,快与慢》中明确阐明了潜意识的工作机制。在那本书中,作者写道:“我们每个人对于事物都有两套处理机制,一个是自动、快速但非理性的,一个是严谨、理性但缓慢的。”
当人们遇到某个事物时,往往会首先依赖于前一种机制,这种机制的运作不需要意识的参与,往往是自动触发的。不仅如此,我们生活中对于多数事物的处理往往都依赖于这种机制,它帮助我们节省下大量的认知资源,让我们可以不必每天都思考走路时应该迈哪只脚这样的琐事,而去专心思考那些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事情。
潜意识的提出算得上是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它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从单纯的意识层面,扩展到了潜意识的领域,为后来各种心理机制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2.梦
年,弗洛伊德发表了他的《梦的解析》。这一著作开创了精神分析对于梦境的研究。然而,这本书在当时销量不到千册,并且隐含着大量关于性的隐喻,被人们批评是一本“邪恶且无厘头的著作”。
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主要提出了几点关于梦的假设:
a.梦是对于日常生活中遗憾的补偿;
b.人之所以会做梦是为了处理冲突,梦具有疗愈的作用;
c.人所梦到的东西与人背后的动机和欲望有关;
时至今日,随着神经科学对于梦的研究逐渐深入,人们慢慢开始发现,梦的确具有某种心理功能,而这一观点与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提到的观点不谋而合。
年Wegner等人的一篇研究发现,如果让被试在睡前压抑某些想法,这些想法往往更容易出现在他们的梦里。这一研究证实了梦的补偿性的观点。
不仅如此,研究者发现,人在睡眠时会分为两个阶段:慢波睡眠期和快速眼动期。而在快速眼动期人更容易做梦。倘若在人们进入快速眼动期之前就叫醒他们,少有人会报告自己正在做梦,而如果连续数夜叫醒他们,会造成类似于精神病患者那样的认知障碍和心理疾病。
根据这一发现,心理学家指出,做梦是一种生理需要,它作为补偿机制的一部分,可以帮助人们修复日常生活的冲突,促进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神经精神分析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梦的成因,他们发现在做梦时大脑原本掌管动机和期望的神经通路会变得兴奋,而切除这一通路会使得患者不再做梦。这项发现证实了弗洛伊德对于“梦是欲望的表达”的假设。
3.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在提出潜意识之后,又紧接着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层人格结构,而针对心灵的不同人格之间的冲突,他认为存在某种防御机制,可以帮助化解其中的矛盾。
目前为止被人们所熟知的防御机制大概包括:压抑,阻止不可接受的想法进入意识层面;分离,将自己的感受与事物和记忆相分离;投射,认为某些不可接受的想法其实来自于他人等等……
目前实证研究表明,在人脑的认知机制中的确存在对于记忆的压抑。一项来自圣安德鲁大学的fMRI实验发现,人们可以通过施加努力来抑制一些不必要的记忆。不仅如此,在视觉的研究中发现,有时人们会根据环境的状态不自觉地抑制某些图像的感知,使得他们只能看到某些被筛选过的景象。
而在对分离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在多重人格障碍的患者中,的确存在多种不同的人格状态。对于这些患者的脑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人格状态会激活其大脑中相互独立的脑区。当人们处于分离状态时,创伤性记忆并不会唤起更高的情绪和血压反应,但是当人们进入创伤性人格状态时,这种唤起会被激活。换言之,的确存在一种特定的分离机制,使得人们可以以中立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创伤。
除此之外,年的一篇名为《HowDoesOurBrainConstituteDefenseMechanisms?First-PersonNeuroscienceandPsychoanalysis》的文章指出,防御机制存在普遍的神经基础,不同的防御机制起源于跨脑区的神经元整合活动,与眶额叶、内侧前额叶与运动前皮质的活跃有密切联系。
4.童年经历
“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弗洛伊德如是说。
弗洛伊德对于童年经历的强调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儿童心理的重要性。在他的那个时代,儿童被认为是“身体未成熟的成年人”,人们会将孩子当成年人一样对待,并不理解儿童与成人认知的差距。而正是这样,更加突出弗洛伊德超越时代的见解。
随着发展心理学的兴起,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原来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个体。著名的依恋理论发现,儿童时期的依恋关系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亲密关系,倘若孩子在童年没有养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那么他会在往后的日子中经历更多的感情挫折。
而对于童年的悲惨经历,例如虐待、父母酗酒、情感忽视等,一项集合了人的调查显示,在童年时期经历过三种以上创伤经验的人会在成年后报告有更多的压力相关的躯体症状。
弗洛伊德对于儿童心理的贡献也体现在他的发展理论上。虽然“口唇期”,“肛门期”的概念现在已经被逐渐替代为更为客观的认知发展理论,但弗洛伊德将发展阶段这一概念引入了对于儿童心理的研究,为后来埃里克森和皮亚杰等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
“临床精神分析在最根本上与人及其生存困境相关,与更深的自我理解、更丰富的个人意义感和更多自由的关系相关。”
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他对人性的发现会一直存在,直到人类基因重组。
这是一篇拖延了一年多的文章,迟来的祝福,祖师爷爷生日快乐,感恩您赏饭吃~
References

p>Shevrin,H.,Dickman,S.().Thepsychologicalunconscious:Anecessaryassumptionforallpsychologicaltheory?AmericanPsychologist,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