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概要:
孙丽萍是个苦命的女人,出生才一个月母亲就扔下她离家出走了,她是跟着父亲长大的。
父亲对她非打即骂,在孙丽萍的记忆里,从小到大她身上总是新伤盖旧伤,衣服和伤口渗出的血水粘在一起脱都脱不下来。
更可怕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对她还动手动脚,甚至撕扯她的衣服,吓得年幼的孙丽萍连家都不敢回,每天晚上蜷缩在墙角瑟瑟发抖。
生在这样的家里,孙丽萍苦不堪言,14岁她就外出打工,后来经过两次失败的婚姻才与第三任丈夫结合,此时她已年过40。
第三任丈夫对孙丽萍疼爱有加,这让饱受折磨的孙丽萍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她拿出多年打工的积蓄,准备买一个好的房子,为此,她结识了一个会给房子看风水的张老汉,没想到张老汉借口算命,迷奸了她。
为了息事宁人,孙丽萍选择隐忍,结果张老汉没完没了纠缠她,还把两人的事闹得满城风雨尽人皆知。
孙丽萍找到张老汉,要他别再这么闹下去,可是张老汉软硬不吃,不管孙丽萍恳求还是威胁,张老汉就是不肯放过她。
看着孙丽萍无奈的样子,张老汉露出了得意的神情,他忘乎所以地对着孙丽萍指手画脚大呼小叫,仿佛从今以后孙丽萍就是他的奴隶了,口无遮拦的张老汉越说越得意,不料有一句话把孙丽萍彻底激怒,她抄起菜刀朝张老汉疯狂砍去,究竟张老汉说了什么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一个逆来顺受的女人怎么会因为一句话成了杀人恶魔?
提问和回答整理
专家老师:杨凤池老师,编导:秦莹老师)
1.她在接受治疗前的心理年龄停留在多大?
杨凤池老师:基本在学龄前。
2.催眠过程中能够那样唱歌么?会不会从催眠状态中出来呢?
杨凤池老师:有可能从催眠状态中出来。
3.在节目中看到,咨询师在做催眠治疗时,对孙丽萍一直有肢体上的抚摸,这是针对孙的缺爱的成长经历所做的反应吗?在一般的咨询中似乎不应该有这样的举动的。
杨凤池老师:是的,监狱里是一种特殊情境。
4.监狱中咨询可以能特殊,不遵守咨询操作规则吗?
杨凤池老师:监狱情况确实特殊。
5.节目中说孙丽萍杀人时的动机是为了保卫家庭,会不会还有一种可能:被害人当时打孙丽萍的耳光把她带到了童年时被父亲暴力虐待的情境中,使她把对父亲的恨一时失去控制的发泄出来而造成的?
杨凤池老师:这种推论很可能是正确的。
6.请问孙有没有表演性人格特点?
杨凤池老师:有,比较少。她的表现比较符合现实。
7.孙丽萍给我的感觉里是一种任性、刁蛮的。请问她的这种特质与她的成长环境有着怎样的关联?
杨凤池老师:孙丽萍的这种特质与她的成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她的生活境遇与此太接近了。
8.她的第三次婚姻听起来很幸福,可是她还自己耳光,好像不能享受幸福,是强迫性重复小时候经历吗?
杨凤池老师:是的。
9.有一句话说,“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是被这个人“教会”的”。案主现在的命运是否与自己有关?案主的家庭受虐、婚姻受虐、偶遇算命先生受虐,是不是复制并承接了妈妈的东西?
杨凤池老师:是有道理的。
10.:杨老师说孙容易宣泄、需要调整认知非常精辟!请问具体指调整哪些的认知?
杨凤池老师:我希望她能理解为什么她要杀算命先生。
11.他父亲为何会呈现这种非人性状态呢?
杨凤池老师:她父亲有自己的心理创伤。
12.孙丽萍对母亲的和解是发自内心的还是有些做戏的成分?多少年对母亲的怨恨会在那么短的时间里释然吗?孙丽萍对母亲的和解是发自内心的还是有些做戏的成分?
杨凤池老师:有一部分是因为情境。
13.仅仅这么一次和母亲的会面,母亲告诉孙丽萍当年无奈抛弃她的原因,孙丽萍真的就可以对妈妈释怀了吗?她还会去其他对象身上找母爱吗?
杨凤池老师:有仅仅这么一次和母亲的会面,母亲告诉孙丽萍当年无奈抛弃她的原因,孙丽萍显然不能对妈妈释怀。
14.不能释怀,是因为妈妈如果愿意,可以随时回来带她走,而妈妈没有这样做?
杨凤池老师:与妈妈关系不大。
15.她与家人交流的那种心口不一的压抑及自责和她对他人的那种感觉讨好行为是她对成长环境的一种应对措施或说适应环境的保护行为吗?
杨凤池老师:是的,这是她不得不发展的一种适应行为。
相关文献参考--马竞飞整理提供
1、侯筱菲等.4种类型单亲家庭亲子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6).
目的:比较天津市不同类型单亲家庭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心理健康现状,为开展单亲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帮助。
方法:采取多级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天津市12所中小学校合计36个班级余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结果:
(1)父亲抚养的男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的单亲学生;
(2)单亲学生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6个方面以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双亲学生(P值均<0.01);
(3)自卑类型为Ⅲ的单亲学生的得分高于双亲学生(P=0.01);
(4)单亲男生父亲惩罚严厉得分明显高于单亲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P=0.),男生过分干涉得分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P=0.)。
(5)单亲家长的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和偏执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
(6)母亲恐怖、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得分也高于父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7)父亲情感温暖与单亲学生的身体症状呈负相关(P<0.01),父亲惩罚压力与单亲学生对人焦虑呈正相关(P<0.01);
(8)母亲情感温暖与单亲学生过敏倾向、自卑总分呈负相关(P值均<0.01),母亲惩罚严厉与单亲学生的身体症状呈正相关(P<0.01)。
结论:天津市4种不同家庭类型的单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家长的教养方式及单亲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均存在差异。
2、陶芳标等.青少年童年期反复身体和情感虐待经历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4).
目的:描述童年期反复发生的重度身体虐待、中度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行为的报告率,分析青少年及其父母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3种反复虐待行为的关系。
方法:名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自愿参加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回顾小学阶段经历的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实施的9项重度身体虐待、8项中度身体虐待和7项情感虐待行为,人提供了完整的问卷。以在小学年龄阶段,3种共24项虐待类型中至少1项虐待行为平均1a发生3次以上,界定为有该种童年期反复虐待经历。
结果:
(1)童年期反复重度身体虐待报告率为8.0%,从0.2%(把头按在水下)到6.6%(用脚踢);
(2)童年期反复中度身体虐待报告率为18.6%,从0.4%(强迫吃难吃的东西)到9.7%(用手或棍棒打臀部);
(3)童年期反复情感虐待报告率为14.4%,从0.8%(用恶*等恐吓)到11.8%(责骂)。
(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城市上学的农村户籍是3种童年期反复虐待行为的保护因素,女性是反复重度和中度身体虐待的保护因素,独生子女是中度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的保护因素;
(5)单亲家庭是重度和中度身体虐待的危险因素,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或打工是童年期反复重度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的危险因素,年龄大、继母为童年期反复情感虐待的危险因素。
结论:童年期反复身体和情感虐待行为较为常见,与青少年以及父母的人口统计特征存在关联。
3、项锦晶等.边缘型人格障碍大学生的客体关系特点[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
目的:运用主题统觉测验探索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客体关系特点。方法:对某师范大学新生施测PDQ-4+问卷,选取边缘型得分7分以上者进行SCID-Ⅱ结构化访谈,共确诊62人,从中按边缘型得分由高到低选取30名被试作为BPD组。从边缘型得分小于2的群体中,由低到高选取30名被试作为非BPD组,比较两组在社会认知和客体关系量表(SCORS)四个维度上的得分。结果:两组被试在客体关系表征复杂性、情感基调和社会归因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情感投入与道德发展没有显著差异。情感基调这一变量能够预测边缘型得分。结论:BPD组大学生的客体关系四维度中,表征复杂性、情感基调和社会归因三个维度发展水平明显低于非BPD组大学生。
表征复杂性的差异表明BPD组的被试很难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对于他人的表征可能比较简单并缺少对别人持续、稳定的人格特点的认识,以及对别人的表征可能存在非好即坏的单一表征的倾向。社会归因属于客体关系的认知维度,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临床经验表明这些病人倾向于将他人的意图做特殊的、非逻辑的、不准确的归因。
而情感基调主要用于评估主体对客体世界基本情感色彩的期望,即人们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与人交往的过程是痛苦的还是安全积极的。该维度的差异表明边缘型人格障碍者更倾向于将外在的世界看作邪恶的,将人际交往看做不安全的,而宋东峰等[8]也发现躯体忽视和情感虐待与BPD的症状存在正相关。主要原因可能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客体关系的分裂,攻击性的投射,自卑和低自尊,或者童年时代可能真实经历过的虐待。Kernberg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坏客体世界更多的反映出这是他或她内在攻击性的投射。而Masterson的研究表明[13],由于婴儿前几年的主要照顾者神入的失败,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始终会害怕一种拒绝的、邪恶的、抛弃他们的母亲客体,因为这一客体曾让患者们感到无助、空虚、严重的孤独和被抛弃。
客体关系与社会认知中的情感基调发展缓慢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发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情感基调的发展迟缓正是因为童年期的负面影响如性虐待、情感虐待等造成的;但中国的大学生由于受到本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和深入影响,情感投入和道德发展与普通学生无差别,这可以成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获得治愈的一个契机。
4、吴薇莉等.成人依恋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依恋(attachment)是一种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它可以描述为儿童渴望和需要与某个个体保持长期的、持续的亲近,以获得安全和舒适的一种情感连接,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的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人生经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是最早提出“依恋”概念的学者。Bowlby在依恋的定义中的描述是:“导致一个人对其他人产生一定程度亲密感的任何行为模式都有个体差异,这可能会持续一个人的一生,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保留、去除及更新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
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成人人际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和早期依恋经验有关,童年的依恋经历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表征,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亲子互动关系没有改变,它会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
成人依恋状态与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关系。依恋理论揭示,在童年期发展出的与父母的依恋模式会成为其以后人际关系的原型。Bowlby认为依恋是人类从出生到生命终结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成人的依恋状态与其童年经历有关,很多孤独的成年人报告其童年与父母关系糟糕,成年后或者与伴侣疏远或者过度牵绊,这提示依恋历史会影响到成人孤独的发生和出现频率。童年时代形成的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会指导、形成其亲密关系的行为表达方式,并在其一生中都会产生作用。
成人依恋与亲密关系。成人情感依恋的研究最初始于Hazan和Shaver在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Bowlby认为依恋关系在成人情感生活中具有强大的影响作用。Hazan和Shaver发现安全依恋类型的人有浪漫的热情的爱,而较少有极端的无我的、完全奉献式的爱;回避依恋类型对应于游戏式的爱;焦虑)矛盾的依恋类型对应于占有、依赖式的爱。安全依恋类型常有积极的关系,回避依恋类型较少有满意的、亲密的关系,焦虑)矛盾依恋类型则与除热情以外的积极关系的特征呈负相关。Feeney和Noller的研究发现安全依恋类型对与其有亲密关系的人相当信任并有充分的自信,不安全依恋类型中的回避类型主要表现为回避亲密关系,而不安全依恋类型中的焦虑-矛盾类型主要特点是依赖和渴望投入情感中,常常是一种神经质的投入,而非慎重的、朋友式的爱。
成人依恋类型。Bowlby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儿童的依恋会转变成成人依恋模式,并描述了三种不安全依恋类型,这三种分别是:强迫给予照顾型,强迫寻求照顾型,强迫自我依赖型。
(1)强迫给予照顾型,是通过取悦和满足别人的需要来获得他人的接纳;他们常常因为需要一些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