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内驱力除了无意识概念,雅斯贝尔斯与弗洛伊德的思想分歧还突出表现在对“内驱力”概念的解释上。内驱力概念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又一基石。对于弗洛伊德来说,内驱力学说是最有价值的学说,但也是精神分析理论中“最不成熟的部分”。弗洛伊德之所以重视内驱力,是因为这是心灵现象与躯体现象的边缘现象:“尽管精神分析工作中,生物学术语和观点无论如何都不能占统治地位,但我们不可避免地在我们所研究的现象描述中业已广泛使用了生物学术语和观点。我们只能把‘内驱力’选作心理学解释与生物学解释之间的一个边缘概念。”他后来的许多“内驱力”概念都贯穿着这一解释。在《精神分析导论新续》()中,他也指出:“因此,内驱力跟某种刺激不同。一如某种恒定的力量作用,内驱力源于躯体内的刺激源泉。一如外部刺激时变得可能那样,内驱力是人不可逃避的力量。在内驱力上,我们可以区别源泉、客体和目标。源泉乃是躯体中的兴奋状态,目标则是这一兴奋的扬弃。在由源泉到目标的途程中,内驱力在心理上变得有效了。我们把内驱力想象为某种驱向特定方向的一定的能量总和,由于这一驱向,它便具有驱力之名。”弗洛伊德甚至把“愿望”也解释为“心理装置中的事件”:“我们把某种出于不快而指向心理装置中的快乐之流称之为一种愿望。”在此,也关涉心灵领域与躯体领域之间的边缘领域。因此,在精神分析中,所谓内驱力与驱力满足、愿望与愿望的实现等,总是从两方面得到观察。一方面,内驱力、愿望等被想象为原则上可定量的自然科学概念,至少被想象为“一定的能量总额”;另一方面,这些自然科学概念又是心理学上可把握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在心理学上总是代表着那个源于躯体内的、伸进心灵的刺激。在此,我们姑且不涉及与驱力相关的弗洛伊德的“性驱力”。重要的是,在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概念中,内驱力概念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他是在完全不同的方法论关系中使用此概念,并充实了新的内容。从“冲动”和“意志”现象出发,雅斯贝尔斯从现象学角度限制了被体验过的人的驱力活动。内驱力被称之为“被体验过的本能,即机能。这一机能发生于每次冲动,其事件并不具有自觉的内容和目标。但是这类冲动过后,一种复杂的合目的的事件便实现其目标。”因此,对雅斯贝尔斯来说,内驱力是肉体需要(如饥饿、睡眠等需要),是一种创造性形态(例如,表现冲动和描写冲动中的躯体活动),或是行为原动力,即有意识地实现其目标的原动力。这一界定表明,在他那里,所谓内驱力是理解方法的实践对象。此外,雅斯贝尔斯还试图正确地评价被体验过的人类原动力的全部复杂性。例说,他认为:“快乐是有秩序的、和谐的生活机能的表现。快乐在于心灵的平衡和身体的健康。”但是,在内驱力问题上,两人更重要的分歧在于,雅斯贝尔斯坚持“纯粹精神的内驱力”即“生存”。生存是他的内驱力秩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坚决拒绝把内驱力归结为“性驱力”。尽管他承认心灵生活中存在着弗洛伊德所表述的升华的内驱力命运,但他同时强调“精神的原动力”对低层次驱力的支配作用,出于生存的冲动,精神的原动力把内驱力用作工具、化作力量源泉。这就是说,升华中存在感官驱力,但感官驱力转变为全体心灵生活的要素。由上所见,在内驱力问题上,雅斯贝尔斯与弗洛伊德的思维模式和观察方式相去甚远。弗洛伊德把内驱力理解为生物学观察方式与心理学观察方式之间的边缘概念或数量因素,雅斯贝尔斯则拒斥对内驱力的数量解释,而对此仅仅借助理解心理学加以方法论上的整理。弗洛伊德力图把被体验过的丰富多彩的内驱力尽可能还原为基本要素、基本驱力,雅斯贝尔斯则仅仅致力于从现象学上看见和描述被体验过的心灵领域及其驱力。因此,弗洛伊德是自然科学的心理学家,他相信古老的科学思想,相信心灵现象后面隐藏着不变的本质,因而致力于一种本质终结解释,并试图把自己的理论“借助于大胆的加速度应用于全人类。”反之,雅斯贝尔斯则倡导方法论意识和多元精神病理学理念,拒斥任何一种包罗万象的人的认识。他是康德的追随者。对于他来说,人的全体始终是理念,心理学理论仅仅是有限事实领域的想象和图景。科学只能探索真理,但不能穷尽真理。(3)决定论下面,我们再比较一下雅斯贝尔斯与弗洛伊德在最后一个重要领域里的思想分歧。弗洛伊德是一个决定论者,他的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论点是,假定心灵现象是一个连续的确定性现象。众所周知,“决定论”或因果性概念对古代至19世纪欧洲哲学传统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例如,同时代的自然科学家V.赫尔姆霍茨、R.麦耶尔,精神病学家T.麦尼特、C.韦尼克都属于决定论传统。弗洛伊德对传统决定论奉若神明,视其为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深信,不仅所有有生命的、无生命和自然事件,而且所有心灵事件都是连续的、确定的;针对“自由意志的幻想”、“心灵自由的幻想”,他总是倡导“心灵事件的严格决定性”。他注意到,那些有意识地被体验过的心灵生活关系总是重新呈现出“空隙”和“遗漏”,而某些心理现象(神经症、精神病症状)的出现又往往无缘无故。对这些现象,我们既不能从躯体角度也不能从有意识的心灵原因角度给出令人满意的因果说明。弗洛伊德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