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理学硕士王婷专栏防疫现场归来,分享一下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706/4892467.html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凡人。年初疫情期间,医院响应卫健局号召,曾派出三位医生奔赴防疫第一线,对隔离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工作,他们是我们的骄傲,他们是一个个“逆行”身影中的一员,临危不惧,毫不退缩,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中,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又一座精神丰碑——伟大的抗疫精神。

我院李广停主任和方文医师或“最美医生”、“防疫之星”称号

随着疫情的常态化,我院陆续又派出了几位医护人员,来到境外人员回国医学隔离点进行应急心理疏导工作,保证隔离人员平稳度过隔离期。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责任和担当。

我院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硕士王婷,近日从防疫现场归来,隔离结束,恢复正常心理咨询工作,她给大家带来一篇疫情常态化下的大众心理健康心得。

王婷在防疫现场

年已经到了最后一个月。不得不说这是很不容易的一年。年初的时候,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猝不及防的都被隔离在了家里。

几个月的隔离生活,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安逸,反倒引发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所谓的“疫情综合症”。

其实疫情综合症不是一种什么特别的病,只是疫情当前,人们没能有效管理好自己身心健康的一种呈现。患上疫情综合症的人大约有以下几种表现:虽然终日在家,毫无症状,仍觉得内心惶惶不可终日;到处寻找有关疫情的新闻、消息观看,不看就无法安静地呆着;内心被各种数据、新闻中的描写、被感染人群的各种自述充满;心随时随刻都在揪紧之中,痛苦、流泪、失眠,各种不适占据身躯。

疫情严重时期,社会的集体性恐慌使心理学一度成了社会热点,很多专家加紧编制心理救治手册,在全国各地开放心理危机干预电话。

到今天,没有人能预料疫情下一步会如何发展,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年依然是需要和新冠肺炎战斗的一年。但是我们面对的情况又和年初有所不同。随着国家不断下达疫情常态化的指示。今天我们要面对的,是如何做好疫情常态化下的,个人心理健康的维护。

对此,我们应该有以下的心态:

一、细化疫情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如果说要给年贴一个标签的话,我们会想到“慢”“暂停”“挣不到钱”“人心惶惶”等等。大家一定会想到很多很多的词汇来形容这一年。但是要告诉大家,无论我们用了多少的形容词,其实都没啥意义。

很多人在疫情期间之所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是因为他们容易泛化困难。比如在网络上看到疫情的消息满天飞,就觉得这可咋办呀,啥都干不了了。然后就坐在家里叹息、发脾气。

其实大环境如何的糟糕,都不等于小环境真的糟糕。作为普通人,我们不能把视角一直放在社会层面上,而应该具体的看自己最近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比如因为疫情的影响,要考研的同学没办法去公共图书馆自习了,他该怎么办呢?或者原本制定的旅游计划,因为疫情的影响被迫取消了,他该怎么重新安排自己空出的时间呢?

聚焦小的事情,把眼前的事情处理好,是我们破除恐慌,找回控制感的最佳良药。

二、调整生活目标,拥抱变化。

不能说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毫无根据。仅仅就不能出门这一项,已经剥夺了很多人的幸福感。在疫情常态化下的今天,虽然我们基本可以正常出行,但是很多行业元气大伤,人们心头不免还是笼罩着一些灰暗。

对此,我们要承认我们确实在经历历史的非常时期。如何快速的适应变化,调整革新自己的生活、工作方式,对于提高我们的幸福感非常重要。从今年疫情以来,我们看到,以前被专家质疑的网络心理咨询快速发展、根据需要超市出现自助收银机、疫情以来线上教育全面推广。

故此,无论疫情对大家的工作生活造成怎样的影响,只要我们去拥抱变化,及时调整,一切就都有可能。

三、转换视角,发现新生活。

年的新冠疫情,强制性的给社会的发展按下了暂停键。也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看看我们已经在全面发展经济这条路上奔波了多久。是不是赚钱是我们生活的唯一目标。那么当这个目标被暂停以后,我们的生活还剩下了什么。

借此,我们是不是能够享受社会赠与的这一份“慢节奏”。好好的去读一读书,陪家人聊聊天,品一品生活的味道。有些人隔离在家,发现原来和家人相处很困难,或者发现了原来家人还有这一面,这些不都是很好吗?

慢未必不好,可能我们本就应该慢一点,心才不会太空,也就拥有了更多的健康。

西安医院24小时公益援助

-

一病区座机:

二病区座机:

应急小组随时出发,紧急帮助群众解决各类精神心理紧急事件。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