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如何面对孩子的成绩单rd [复制链接]

1#

1月31日,我市中小学期末考试全部结束。随着期末考试的结束,孩子的成绩、排名无不牵动家长的神经。成绩好的,家长风光,孩子高兴;成绩差的,家长“阴天”、孩子沮丧。

家长重视孩子的分数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考分是学习状况的重要反映。但是如果家长仅仅以考试结果作为对孩子奖惩的依据,对于今后孩子学习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

考试只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基本上是对孩子所学的书本知识的抽查。一般来说,分数能反映孩子的一些情况,父母关心孩子的分数也是应该的。但是,某次成绩不能证明孩子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不能证明一个孩子的品格与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有的父母望子成才,用心良苦,把学习成绩看得太重,殊不知这样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

一、首先,过于看重分数,会令孩子惧怕考试。辽宁省教委关心下一代协会和《家庭教育》编辑部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者中,90.83%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学。为了使这种期望不致落空,家长纷纷为孩子请家庭教师,让孩子参加特长班,有的家长还额外为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对学生成绩的过高期望、过分投入,一方面地带来了期望的单一化,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思想品德、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家长期望的过高与单一,无论对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的学生,都会造成精神负担,诱发心理障碍。有的孩子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担心考不好。越害怕越容易出错,也就越考不好。其次,过于看重分数,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绝大多数初中学生,即使学习不佳的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即使一些平时成绩相当不错的孩子,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考高分;即使是平常学得很好的科目,如果发挥不佳或者因为其它因素,也可能会考得一塌糊涂。这时如果父母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不问青红皂白,轻则训斥一番,重则采取一些过激行为,结果会使孩子感到委屈,自尊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会使孩子自暴自弃,导致孩子厌学。再则,过于看重分数,容易造成孩子与家长的对立。很多家长对子女发火,往往是因为自己的面子。孩子成绩好,自己脸上有光,相反,觉得丢了自己的面子。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不能以一个尺度来衡量。而且,家长在攀比中,往往会以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与其它孩子身上的优点作比较,甚至把理想中的孩子与现实中的孩子比较。这样比较的结果,一方面,导致孩子失去自信,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家长的心态如果不平衡,态度就会变得粗暴,教育方法就会不当,容易造成与孩子间的感情对立。如果孩子有几门科目不及格,请不要发怒,应平心静气,在孩子的成绩单内和试卷里找出一些可以称赞的“亮点”,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使孩子不丧失信心,以激发孩子振作精神学习。

二、承认差异,循序渐进实际上,上了中学的孩子,已经能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竞争的压力。但每个孩子由于智力的因素、以前的学习基础、对新环境的适应等的不同,学习成绩总会有差异。父母要做的是认真了解情况(如考试的难度、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听听孩子的解释,不能武断地得出孩子学习不努力、不用功的结论,而应该鼓励孩子努力学习,逐渐提高成绩。三、探查原因,寻求解决父母应与孩子一起探查某些科目成绩欠佳的原因,是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习惯欠佳,还是上课不够专心,不懂又不敢请教老师,没有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做事不够仔细,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没有及时复习功课,考试时紧张或不够细心……在探查原因的过程中,一方面,父母要坚持深入地分析,要态度和蔼,谨记不要发怒,不要责备孩子,使孩子能说出真正的原因,不作搪塞性回答。另一方面,父母要引导孩子找到改进的方法和今后应该采取的措施,引导孩子制订各个阶段的合适目标。当孩子提出需要协助的要求时,父母应该想方设法切实地给予满足。四、宽容鼓励,坚持不懈每个孩子都有不足之处,更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考第一名,总有孩子会落在后面。当孩子在考试中没有得到预期的好成绩时,已经非常难过了。这时候,父母更不要刺激孩子,一定不要在孩子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而要拿出自己的宽容和安慰,同时也要不忘对孩子说“下次努力”,使孩子把目光转向下一次机会。即使孩子有厌学情绪,成绩非常糟糕,父母也要忍住一时气愤,调整好心态,给孩子最大的宽容和鼓励,想办法使孩子的目光转向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让孩子在父母的宽容中找到安慰和继续努力的力量。案例:有一次考试后,家长看到孩子低着头钻到自己的房间去了,心想,孩子考分不理想,心里一定很难受,再雪上加霜可不好,于是两口子商量好,站到孩子房间门口对话。当父亲的说:“今天孩子没考好,我们今天说的话可别让孩子听见。”其实声音正好让孩子听见。孩子在房里想,越不让我听我越听。爸爸接着说:“孩子心里难受,咱们今天别批评他了。”孩子心想我爸不批评我了,听得更认真了。这时妈妈说:“别看孩子没考好,可他有志气,肯定能吸取教训,我们的好儿子一定正在偷偷下决心呢!”爸爸又说:“孩子没考好,也不全怨孩子,我们也有责任,要检查我们俩得先做检查。”妈妈又说:“我们的孩子听话,他会努力的,他不会让我们俩伤心……”孩子听到这儿眼泪不觉地流出来,冲出房间扑到妈妈怀里说:“妈,您放心吧,这次我让你们失望了,下次我一定努力,决不让您伤心……”分析:这对夫妇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孩子没有语言上的训斥,而是用亲情来感化孩子。不是家长要孩子学,而是孩子自己要学,发自孩子内心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力量。

不以成绩好坏来施爱

电影《小情书》中这样一个细节。男孩因为没有考好,大年夜,被当警察的父亲责令双手举鞋子罚站。男孩罚站的过程中,父亲还在一旁一边说教,一边用抱枕砸儿子。被罚的男孩心里特别憋屈,当天晚上趁父亲出任务的时候,男孩准备离家出走。被及时发现后,面对父亲的责骂,他说:“这种生活我非常不快乐,如果你想要一个学习机器,那么就当我死了吧。”

其实生活中,孩子因为考试分数没达到家长的期待而受到家长的严厉惩罚的事情时有发生,有时甚至酿成悲剧。

“父母要学会真正的爱孩子”

徐州市第34中学副校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泉山区法院少年民事庭特邀心理辅导师徐成林表示,这个故事,让他想起了一篇文章中的情节:临近期末考试,上小学的女儿突然问了妈妈一个问题:“妈妈,是不是我考不好,你就不再爱我了?”那一刻,这位妈妈的心被触痛了。

“小女孩的话,让我想到了很多父母的确很爱孩子,但是却附加了有条件。你的表现符合我的期待我就喜欢你,否则就不喜欢你。最明显的表现在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考好了就高兴,一切都好说;考不好,就生气,甚至惩罚。”

徐成林说,其实这种有条件的爱是有害的。首先,他可能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因为孩子总担心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会失去父母的爱,所以做事就会谨小慎微,害怕失败,不敢尝试新鲜事物;

其次,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做事情不是出于兴趣或者挑战自己的潜能,而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博取别人的赞扬,逃避外在惩罚。过分期待别人的好评,容易产生失望,甚至是怨恨情绪。这样的人活得很累,因为他始终活在别人的眼里和嘴里。只有勇敢做自己的人,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徐成林说,为人父母要做到这两点,确实相当难。但是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父母必须朝这方面努力。当然,无条件的爱不等同于无原则的爱。无原则的爱是溺爱,溺爱有是害的。

徐州市教育局德育研究室副主任、徐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会长、家庭教育指导师徐新颖也表示,为人父母,无论是面对孩子的成绩,还是其他问题,都应该首先确立一个前提,那就是’无条件爱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才能不以爱的名义伤害了孩子。

“家长爱孩子必须尊重孩子”

对于这一观点,徐州市西朱中学、徐州市首届德育专家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班主任李坚庚认为,“家长爱孩子必须尊重孩子”,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家长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孩子是你的,但你的孩子与你一样都拥有平等、完整、独立的人格,并且同样要受到尊重。而有的家长却对孩子表现出居高临下,不分场合讽刺、批评,甚至于体罚。孩子的自尊心不同程度的受到打击。

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的认知、情感、行为、潜能和家庭环境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就应该做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不尊重差异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甚至是无情的。我们有些家长喜欢用自己孩子身上的缺点与别人家(尤其是邻居家)的孩子身上的优点进行比较,于是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有个最大的“敌人”--邻居家的小孩。我们要接纳一个并不完美,但是有着鲜明个性特点的孩子。

尊重孩子自主成长的权利。最好教育是自我教育,孩子真正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每个孩子都有自我成长的权利。但是我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利。比如包办代替,严厉的惩罚等。这就削弱了孩子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的内在力量。其实,古语说“树大自然直,有苗不愁长”,我们要有耐心静侍花,守望孩子的自主成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