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冲为经穴名(ZhōngchōngPC9)。出《*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厥阴心包经。中冲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五行属木。中即中间,冲即冲要,此穴在中指端冲要处,故名中冲。中冲穴主要用于神志病、热病及舌疾:如心痛,心烦,中风昏迷,中暑,热病汗不出,目赤,舌强不语,舌下肿痛,小儿夜啼,掌中热,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昏迷,舌强肿痛,热病,昏厥,小儿惊风,休克,癔症,癫痫,胃脘疼痛,霍乱吐泻,头痛,肘痛,掌热,热病心烦,身热如火,晕厥,惊风,脑出血,癔病,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舌炎,结膜炎等。
别名
手心主(《*帝内经素问·缪刺论》王冰注)。
出处
《*帝内经灵枢·本输》: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
穴名解
中即中间,冲即冲要,此穴在中指端冲要处,故名中冲。
中指方位而言,不偏之谓中。冲,直上曰冲,并有冲要、通达之义。手厥阴心包经之气,中道而行,直达手中指之端,言穴居中指尖端冲要之地,可与少冲、关冲互参。
特异性
中冲为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木。
所属部位
指端
定位
标准定位:中冲穴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中冲穴位于中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针灸甲乙经》)。
一说在“手中指之端”(《*帝内经灵枢·本输》)。
取法
仰掌,在手中指尖端之中央取穴。
快速取穴:俯掌,在手中指尖端的中央取穴即是中冲穴。
功效与作用
中冲穴具有苏厥开窍,清心泄热的功效。
中冲穴有清心泄热、开窍苏厥作用。
中冲穴是心包经的井穴,可清心泻火、开窍醒神,以治疗心火上扰之证及神昏等。
中冲穴系心包经之井穴,有通心络、开神窍、回阳救逆之功。其所治症为身热,烦渴,舌强,耳鸣,总为泻热也。本穴治头痛如破、身热如火、心痛、烦满、热血攻心、掌热、心烦闷、舌肿痛、痰涎壅盛、牙关紧闭、暴仆等症,均以放血为佳。
按中冲、劳宫2穴,居本经之末,下接手少阳之经,本经属心包络,中医称为阴血之母。本经行径,直冲而进。凡经络之直冲之处,较迂曲处行动为速。以其行速,则血气因之充盛,血气盛,则旋泻之力大,故于各经末端之穴,多用泻法。所云本经末端,血行加速者,验其中指根动脉,较其他指根动力独大,可证也。
主治病证
中冲穴主要用于神志病、热病及舌疾:如心痛,心烦,中风昏迷,中暑,热病汗不出,目赤,舌强不语,舌下肿痛,小儿夜啼,掌中热,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昏迷,舌强肿痛,热病,昏厥,小儿惊风,休克,癔症,癫痫,胃脘疼痛,霍乱吐泻,头痛,肘痛,掌热,热病心烦,身热如火,晕厥,惊风,脑出血,癔病,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舌炎,结膜炎等。
中冲穴主要用于神志病、热病及舌疾:如心痛、心烦、中风昏迷;中暑、热病汗不出、目赤;舌强不语、舌下肿痛、小儿夜啼、掌中热、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等。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昏迷,休克,脑出血,中暑,癔病,癫痫,小儿惊风;
2.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
3.其它:小儿消化不良,舌炎,结膜炎等。
刺灸法刺法
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一般直刺0.1~0.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注意:孕妇禁用。
灸法
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注意:孕妇禁用。
配伍
中冲穴配人中、内关治休克。
中冲穴配命门治身热。
中冲穴配廉泉治舌下肿痛。
中冲配水沟、内关,治昏厥。
中冲配水沟、太冲、劳宫、曲泽,治中风昏迷。
中冲配大椎、曲池、曲泽,治中暑。
中冲配少商、商阳、少冲,治不省人事、牙关紧闭。
中冲配劳宫、大陵,有清心泄热的作用,主治掌中热。
中冲配人中、廉泉,有清心开窍的作用,主治舌强肿痛。
中冲配少商、合谷,有开窍苏厥,清心泄热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按摩
用较重的手法掐中冲穴,或用硬物,如发夹,捻按中冲穴约10秒钟,可治疗晕车、中风昏迷、中暑等症状。
文献摘要
《脉经》: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
《针灸甲乙经》:热病烦心,心闷而汗不出,掌中热,心痛,身热如火,浸淫烦满,舌本痛,中冲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舌本痛。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热病烦闷,汗不出,掌中热,身如火,心痛,烦满,舌强。
《类经图翼》:主治热病汗不出,头痛如破,身热如火,心痛烦满,舌强痛,中风不省人事。
《针灸大成》:惊风,灸中冲、印堂、合谷,各数十壮。
《医宗金鉴》: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
《百症赋》:廉泉、中冲,舌下肿痛堪取。
《玉龙歌》:中风之证症非轻,中冲二穴可安宁,先补后泻如无应,再刺人中立便轻。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