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大秦赋》开播以来就被我戏称为“大情妇”,自此它似乎就有了“大情妇”一样的命运。大概都是初时热情恩爱,结局不欢而散的命运吧。
不好说初识便喜欢的要命,大多就不能长久。在开篇的几集里,连续三代国君相继辞世的戏里,不论剧本、台词还是场面都非常到位,演员演技也无懈可击。再配上那首悲怆庄严的秦风,给足了人“喜欢的要命”的理由。若以此基调和格局发展,称之为近十年最佳历史剧也不过分。?可是越往后看就越觉得糟心,我知道错总不全是“大情妇”的错,毕竟在天下一统大势已成的局面下,在如何充分利用戏剧冲突的问题上,我虽然有些失望,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然而情节抄袭、拖沓、莫名其妙看着实在令人生厌,还有那些啰嗦的旁白,更是无能的表现。我厌倦的想要告诉“她”:“不用刻意模仿,自己亦是风景。”,可又止不住自己,眼里看着“大情妇”,心里却始终想着“别人”。我也常质问自己是否刻薄过甚,明明上一秒还在海誓山盟,下一秒便会变的老死不相往来。为此,我便决定,再去看看心里想着的那个“别人”,看看十年前心中认定的美好,如今是否安在?正文我想我应该算是个刻薄但不寡恩的人吧。当十年之后重温经典,自己也未想到曾今仅仅是着迷,可如今竟然会着迷更甚。以此来看,即便我如何刻薄,却还算是一个重情念旧的人。如果每个人心里的那个“别人”,都是自己厌倦当下生活的借口,十年前的《大秦帝国》,毫无疑问是我这些年来厌倦其他一切作品的借口。可惜的是,十年的时间,早已让我记不清楚着迷的理由,所以借着这次重温的机会,记录下了这五个令自己着迷的瞬间,也算是不枉自己狂热、着迷一场。
着迷之一:刎颈之交。
公叔痤临终向魏王献言,若不用卫鞅则必杀之。?待魏王走后,却又叮嘱卫鞅及早逃离魏国,上不负君臣之义,下不负师生之情。
卫鞅未走,而魏王也未急于杀掉卫鞅,只是将他软禁起来,可是庞涓却动了杀心。在这危机时刻,白雪请瘦柴为说客,游说看守卫鞅的千夫长,并以此里应外合救走了卫鞅。本已安排瘦柴两人事成之后逃离魏国,可是当魏*破帐而入时,却看到了两人早已互刎,死于案前。刎颈之交原是形容杜伯与左儒的比喻之词,可是在剧中却真的以双双自刎的方式出现,当我们单纯以字面的意思来解释这个词的时候,才发现这个词的涵义如此震撼,正所谓“刎颈之交有大义,一人不走,一人绝不独生。”。还有国士田常、壮士侯赢等等故事。先秦时期总是有这样的故事,一些不名一文的小人物却做着轰轰烈烈的热血事迹,形成了先秦故事独有的动人之处,每每看到这里都会令人不由长抒胸怀,敬佩不已。卫鞅在祭奠瘦柴时说的那句“我不识君,君不识我,君之热血,殷殷荐我。”也正合我此时的心情。
着迷之二:与子同袍
古之变法者皆难善终,想必卫鞅在变法之初便已经想到了这样的结局。
变法若要成功需克服三难:其一、一批竭诚变法的新锐骨干居枢要职位;其二、不避权贵,宫室宗亲违法与庶民同罪;其三、国君须对变法大臣坚信不疑,不受挑拨不中离间。赢渠梁做到了。他用“九死无悔、万难不足以乱心”的决心与卫鞅盟誓曰:“信君如信我,终我一生绝不负君。”,卫鞅也用:“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的誓言回应秦公。字字铿锵,慷慨激昂,二人的同袍之情早已超过君臣之义,用二十年的肝胆相照,成就了这次历史上最彻底、最成功的变法。变法成功也绝非一、二人之功业。能拥有这样同袍义气的,除了赢渠梁,还有??景监、车英、子?岸、王轼等人,个中人物,个个性格鲜明、智勇兼备,正是鞅所言之“竭诚变法的新锐骨干”。他们个个披肝沥胆、鞠躬尽瘁,甚至不惜以身护法,为私感念商君之恩,为公捍卫秦法之严。而景监私作《商君书》二十五篇,明知已无可能却仍在狱中跪求商君斧正定夺,剧中之人早已泣不成声,剧外之人也因此心神震动。他不仅为商君了却了最后一桩心愿,同时也为我明释了何谓“知音”。中国历史上有太多重义的典故,有的人为义选择慷慨赴死;有的人为义选择苟活于世;还有人就该像景监这样,为义选择成就未尽之意志。
着迷之三:朝野奸枭
高手对决,当选实力相当之对手,如此胜败皆无悔矣。商君的对手之中就有这么一位,太师甘龙。甘龙有拥立献公之功,总领*事二十余年,势力之稳固已经无人能及。推行新*恢复穆公霸业是其一生的理想,而自己也始终以蹇叔、百里奚为楷模,希望成为一代辅君名臣。无奈新*与变法的矛盾势同水火,自己所领导的世族利益不保,所拥护的祖制也将受到彻底的颠覆。因此鼓动势力散布流言、陷害太子......一系列破坏活动层出不穷。但是如此可恨之人另我着迷的却并不是他的十恶不赦。当十年之后再看到他时,发现自己早已没有了当年那种简单的善恶爱恨,反而更加欣赏他的气度、见识与处世的沉着,这个人的所有台词,都值得反复思量,精妙之处令人折服。人人皆知他是老世族的代言人,永远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样子,还要口口声声的拥护变法。韬光养晦了二十年,就连自己朝夕相处的儿子、门生都难辨其真实用意。倘若世族势力都能有他这样的阴鸷深沉,秦法能否永续怕也是犹未可知。当卫鞅第一次以王道之说试探秦公时,只有甘龙意识到那不是卫鞅心里真正所想。所以一位称职的对手,定是最懂自己的那个人。以至于最后定计诬陷时,无一不是招招要害,定要看到卫鞅死于自己一手建立的秦法才肯甘心。可是甘龙也注定是个悲剧人物。不论是对于新*的壮志未酬,韬光养晦的无奈之举,还是最后设计卫鞅的同时也为自己埋下的满盘皆输的伏笔,这些都是悲惨人生的缩影。新老势力的较量历来都是如此残酷,而变革中也总是以旧势力的淹没而告终。虽然自古便有老骥伏枥之说,可是自然规律才是推动时代的最大的洪流。甘龙与赢虔一样,将胜败的矛头统统指向卫鞅一人,只欲尽速除之而后快。可是卫鞅将自己的命运早已根植于国本之中,两方手段、格局高下立现,才会造成一招落错,满盘皆输的结局。所以人绝不可在得意中忘形,更不可在冲动中谋定。同时应该抛弃偏见、敢于以敌为师,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怠。所有这些,便是这位双面老枭带给我的着迷的理由。
着迷之四:鹣鲽情深
相传上古时候有一种鸟,雄鸟只有左翼左目,雌鸟只有右翼右目,一雄一雌只有联合起来才能飞行,是为鹣。《尔雅》中记载了一种“不比不行”的鱼,一定要两条鱼紧贴着对方才能行动,是为鲽。??一部只有英雄气概,缺少儿女情长的作品是不完整的。所以白雪和莹玉,一位曾是商君的画工小弟,一位则是商君的棋友黑林,成为了剧中刻画商君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使得历史上那个铁血冷酷的商君有了血肉柔情,使商君的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立体、丰满。只可惜作家永远都是内心阴暗的魔*,从不愿有情人能够相伴终生,也不愿观众得到丝毫的快乐,利用各样阴差阳错的偶然,教会我们现实该是何等的残酷。莹玉之殇,是身为公主的她,即便有着用剑刺向国君的勇气,却终究不能挽救自己的夫君。在得知卫鞅真正的心意后,在四处奔走救夫无望后,她将自己消耗到油尽灯枯的边缘,平静的等待着与爱人的别离。当卫鞅在狱中拿出了那副蓝田玉的棋子,并说这是黑林所赠时,两人手握棋子抱头痛哭。从二十年前那场“大国灭盘”的棋局相识至今,直到两人行将末路之时,才有了这样“不说国,只说家”的平静时光。?白雪却不像莹玉那般,非要自己拼过命才肯认命,似乎一开始便已认了命。屡屡在聚散离合的关键时刻,选择牺牲自己成全卫鞅,独断专行的替卫鞅作出决定,毫不怜悯的压抑他们的相思之情。我常常会想,这世上为何会有如此之女子,何以如此理智、如此铁石心肠。可是最后那一场与商君刑场殉情的戏,却又是迄今为止我看过最为精彩的一场送别。漫天飞雪中,当商君正坐于行刑台上,牵起这位自己恋了二十年、又辜负了二十年的女子,平淡的一句:“小弟,我正在等你。”便蕴含了整整二十四年的深情与愧疚。???一身红装的女子终于在此刻弥补了此生最后的遗憾,可以与爱人了无牵挂,双双归去了。
雪:“二十四年前,白雪与你结识,就酿下了这坛酒。”
鞅:“二十四年前,好,就叫它三生雪酒。”
雪:“好,三生相聚。”
鞅:“你我共饮。”
......
鞅:“小弟,等着我。”
在这段对话之后,便是商君长达三分钟的独角戏。他知道白雪将与他同去,因此其中既有欣慰,也有悲伤。欣慰的是能与爱人双双归去、终得解脱,悲伤的是看到爱人离去而不舍、不忍与不甘。面对爱人在自己怀中死去,由哭转笑、再由笑转哭,接连反复的表情,将商君最后一刻复杂的心境演绎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整部剧的优秀之处,便在于每一次特写都演绎的恰到好处,好似一言未发,却又似已千言万语,而这最后一场戏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着迷之五:治世箴言
人,一旦儿女情长,便容易英雄气短,所以我只能承认,全剧最让我着迷的还有其他。
整部剧几乎是一部大争之世的创业手册。在列国格局、治国精要、处世哲学等多个方面的议论中常有精妙之言,仔细斟酌,获益良多。
比如秦公谈韩国申不害变法,为何要大张旗鼓,不懂得韬光养晦时,卫鞅回答:“图大事而有静气,难!”。
再比如当孙膑马陵道大败庞涓,替秦人出了一口恶气后,秦国民众举国大酺之时,卫鞅又说道:“庆贺他胜,徒灭心志也。”。
?
最终,申不害以术治国急于求成,十年变法毁于一旦,而秦国却能如飓风过岗时的伏草一般活了下来,厚积而薄发。正所谓:“天之将明,其黑尤烈;飓风过岗,伏草惟存。”
还有很多如:
“民气为国之根本,民气正则国强盛,民气颓则国羸弱。”
“谋人不如强己,谋敌不如变我。”
“法治爱民,不在其心而在其行,重行不重心,行法才能公平......”
......
这些话句句发人深省,其中蕴含的不仅是治国理*的精要所在,即便对于当代的企业、家庭也颇有借鉴、警示意义。
按照惯例,我还是会摘抄一些,也许并不经常去看,却为了偶有想看之时,能更容易看到。这便是我定下的简单实用法则,也是我为什么总喜欢写这么多字的原因。
文艺作品毕竟不是正史,剧中的人物及事迹多有虚构,比如景监虽确有其人却是一位寺人,侯赢想必在年轻时候也与卫鞅并不相识。可是令我如此入戏的原因也便于此。
所有虚构的人物特征鲜明、事迹也完整缜密。在当下商业片泛滥、人物和事迹被利益绑架的影视环境之下,给予再高的评价也都担得。我之倾慕历史剧也正是因为有如《大秦帝国》这般的作品,使我不禁着迷于历史的魅力,着迷那段情义高尚、仁孝为本的时代传承之美,着迷于它从不在于俊秀人景之外,却总能往复于荡气回肠之间。
尾声
今天《大秦赋》结局了。还有三十多集未看的我对它如此贬低,实在有些不公平。可是键盘侠向来都是喜欢瞎BB之流,往往看不懂的时候就喜欢给差评,我自然也是其中一个,所以没什么好说的,也不用在意说什么。
我能从7.5分就爱上这部剧,便足以说明了问题。而现在已经9.6分了,更是证明了此剧的优秀之处。我之如此反感,或许只是单纯的源于嫉妒,源于有太多人想要抢走我的“大情妇”吧。
如果我能坚持看完,应该还能算是个刻薄但不寡恩的人吧。
大沙壁
.12.27
附:《大秦帝国》摘抄
1.知道要权就知道要做事。2.图大事而有静气难。3.民气为国之根本,民气正则国强盛,民气颓则国羸弱。4.庆贺他胜,徒灭心志。5.国力之*,根基在庶民,*魄在庙堂。6.神大于形者,智;形大于神者,愚。7.强力乃国家之本,德行乃为*之末。8.一个人天下无敌,也就没有多大价值了。9.一个惧怕流血的国家,一个惧怕做牺牲上祭坛的执*家,永远都不会放开手脚治理国家。10.天命星象从不垂怜弱者,阴阳谶诲不足以断大事。11.酒醇和,无劲力;人醇和,无血气。大争之世,凡有血气才有争心。12.无论多么高明的权属,只要脱离实力,只能是风中飘舞的雕虫小技。13.权力功业如战场,历来不以德行操守论人。14.当真正的情爱不能与婚嫁并存时,情爱反而会显得更加纯真和美艳,甚至是惊世骇俗。15.世间大凡喜欢实干做事的人,总是官运艰涩。原因只有一个,要做事就要出错,一出错就要遭非议,非议多了必然下台。16.王者的心本来就该伤痕累累。17.对手实力强大,却按兵不动,必有隐情。一个大的组织,没有内乱,很难崩溃。要谨防对手策动内乱。若有内乱的可能,必须马上找出产生内乱的最大可能是什么?谁?为了什么?18.流水已逝,心境非昨,如何能以今日之志,重蹈昨日覆辙?19.天之将明,其黑尤烈;飓风过岗,伏草惟存;孤石万仞,自有草木依附。20.身后之名,无足道也,真情天道,本色不夺。21.一谋之功,由人而神。一谋之过,由神而*。22.世间事,当真如此滑稽。23.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24.青史只论成败,不问因由。25.脱胎换骨,岂在皮囊?26.物有所用,方得其所。27.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28.认准的事就要果敢去做,果真铸成大错,便须断然悔悟重新再来。29.谋人不如强己,谋敌不如变我。30.名士无冠,王者尊之。31.天命星象从来不会垂怜弱者,它永远都只是强者的光环。32.能者上,庸者下,不能者退,自安者,败于懦弱知足者,败于无知,大争之世,唯以。
33.实力见长,当今之世,唯学为正道。34.唯不忘败,方能不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