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学理论学习笔记附书单 [复制链接]

1#

正文共:字0图预计阅读时间:16分钟

《文学理论》记录学习杨宁老师课程第一章、绪论什么是理论

深入思考能力—分析、概括

分析现象本质—反思、批判

乔纳森.卡勒

理论是分析的话语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判

理论具有反射性,思维的思维

理论是跨学科的

什么是文学理论

文学的哲学

接受

反思

作者之意VS读者之意

你是否看到一只鸡?

随意解读VS科学解读

阅读为何

评判作品背后的价值系统

文学史

文学理论

提供解读作品的角度和方法

跨学科性

精神分析

哲学

心理学

语言学

社会学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文学四要素《镜与灯》

作品

世界

读者

作者

文学理论研究的五方面

文学文本论

文学活动论

文学接受论

文学创作论

文学本质论

第二章、文学本质论文学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本质

现象-本质

反本质

反本质不等于无本质

文学性

文学的存在方式

精神存在,而非物质存在

文学性的四个维度

语言基本特征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文学与真

文学与善

文学与美

真实?

真实感

审美

美学

美的本质:无功利

审美、文化

语言、符号

能指—符号本身

所指—符号指称对象

语言—词汇系统、语法系统

言语—日常个体语言活动

组合—横向句段关系

聚合—纵向联系关系

罗兰.巴特《神话学》

一级符号系统

二级符号系统(+文化)

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语音

文字

福柯

提出了话语

语言与话语

《疯癫与文明》

《规训与惩罚》

《知识考古学》

《词与物》

语言—交际工具

话语—语言的社会存在形态

说话人

受话人

文本

沟通

语境

文学是一种假定的真实

莱辛:逼真的幻觉

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沉浸其中)

德:布莱希特(分离化)

文学创作的根本动机:抒情

抒情方式、借助形象

形象:客观事物特征与主观情感结合

概括性-强化特征、激发联想读者自由创造、想象,感受力

物像

意象

意境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文学对语言的超越

文学语言是陌生化的语言—什克洛夫斯基

本质:熟悉-陌生增加感受时间、难度

方式:细节—对生活的敏感

文学语言具有非指涉性—伊格尔顿

非指涉性-多义性

语表的具体性语里的多义性

文学语言具有拟陈述性—瑞怡慈

虚拟性情感表现

自动化写作:布勒东-精神分析

意识流小说

意生言外、象外之象

语言—公共性、普遍性

思想—个人性、私人性

言不及意得意忘言文不逮意

原因

超越语言方案

情感、形象

想象、虚构

第三章、文学与世界文学与意识形态

文学在社会组织结构中的位置

生产力

生产关系

观念性

实体性

哲学、宗教、文学、艺术

*治、法制、道德

法庭、*队、*府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关于意识形态的三种含义

意识形态是学科

18世纪特拉西-观念学

贬义:虚假意识-洗脑、控制

中性:观念系统、体系

阿尔多塞的理论

核心:构建个体与现实的想象关系

意识形态是一个镜像序列

把个体与现实的想象关系

个体对主体的臣服

主体与客体互认

拉康镜像理论

自然化

合法化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国家机器:*队、法庭、暴力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宗教、教育、家庭、工会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功能、目的

意识形态的运作方;构建个体为主体

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症候阅读-挖掘作品中意识形态

再现与模仿(世界=自然)

作为艺术理论的在线播放

媒介及其文化规定

再现的编码层面:文本

再现的社会层面:生产机制

再现:外部事物在作品中呈现

再现涉及的几个因素

模仿说与镜子说

文艺复兴:达芬奇

绘画艺术就是镜子

文学的语言影射

真理符合

柏拉图:床喻

亚里士多德《诗学》

理念世界-真实存在

现实世界-对理念的模仿

艺术世界-模仿的模仿

诗: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本质

史:已经发生的事-个别

创作过程是模仿的过程

现实:个别与一般

诗比历史更真实

模仿说

镜子说

现实主义的自然主义

强调客观的事实、科学的事实

文学对自然无条件的复制、记录

注重环境描写

对现实能动性的反应和再现

揭示社会生活本质

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

表现与抒情(世界=情感)

作为艺术理念的表现言志

抒情本质是一种体现

抒情是一种特殊的再现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再现社会生活精神方向

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具有主观性

抒情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具有评价性

抒情

主体是情感的建构者(自由)

宣泄

主体沉浸在情绪中(不自由)

抒情的表现方式

构造抒情话语不追求外表真实,而追求情感真实情感逻辑:无理为妙

直接抒情

人类共同感

间接抒情

意象

强调表现:主观情感呈现

突出个性、创造力、想象在作品中的作用

自我表现蕴含社会内涵-评价、信仰、理想

创造性选择、组织抒情话语

抒情:超越原发情感抒情是情感的释放,是情感的构造。

抒情与再现

浪漫主义唯美主义

19世纪后半叶

为艺术而艺术

实质:生活=艺术

强调:艺术是再现自身

19世纪上半叶

实质:艺术再现作家内心世界

强调:情感、想象、激情、个性、自由

浪漫主义

唯美主义

文学与真实

作者的情感经验是作品真实保证

作者的情感经验丰富不等于作品真实

创作动机真实不等于作品真实

生活制约文学

文学超越生活

生活对文学的模仿

作品与世界

作品与外部世界符合度-现实主义

作品与作者

作者创作初衷真假-作家的品德、责任

作品与读者

读者个体经验差异

真实的含义:符号模仿某个对象逼真程度

文学真实的三个方面

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

文学真实与情感真实(作品VS作者)

文学真实与读者经验(作品VS读者)

形式与结构(世界=文本)

结构主义:作品具有内在共通结构

叙事语法:叙事作品是一个大句子

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托多罗夫《文学作品的分析》

普多普故事形态学

《民间故事形态学》1个固定功能7个角色

对手(加害者)

赠与者(提供者)

相助者

公主(要找的人)

派遣者

主人公

假冒主人公

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

X

反X

非X

反非X

主体

发送者

客体

反对者

辅助者

接受者

六个行动模型

符号学矩阵

克洛德布雷蒙三合一体模式

《叙事可能之逻辑》

连接式

镶嵌式

两面式

情况的形成-问题

采取行动-方案

目的地达成-结果

三合一体

模式

托多洛夫叙事语法研究

原有平衡

破坏-对抗

新的平衡

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结构

第四章、文学与文本叙事性文本的形式问题与审美问题

小说-情结(两难)-起伏

叙事性文本的形式问题

叙事: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的过程

要素

叙事交流图

正是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受述者-隐含读者-真实读者

作者

作品

读者

故事和情节

时序

时距

故事时间-自然时间话语时间-文本时间

频率

故事:时间顺序

情节:因果逻辑

倒叙

插叙

话语时间故事时间概述

话语时间=故事时间场景

话语时间为0故事时间无穷大省略

话语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0停顿

单一叙述

重复叙述

概括叙述

叙事者

作者

人物

读者

外视角: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外

内视角:观察者处于故事之内

热奈特《叙述话语》

全知视角

选择性全知视角

限制性客观视角(摄像机)

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性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中见证人旁观视角

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

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

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的体验视角

零聚焦:叙述者人物

内聚焦:叙述者=人物

外聚焦:不透视内心叙述着人物

叙事视角

叙事时间

叙事交流

叙事性作品审美问题

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内因与外因关系

环境的淡化

促进与被促进

典型:特殊-普遍

外因-环境

内心-个人选择

表现人类普遍精神状态

自然属性-本能

矛盾冲突:冲击常态感情

因果:审美因果超越实用因果

情节的动因遵循情感逻辑

情节的有机性,严密的性

情节为性格开展而服务

人物形象复杂性

高雅作品—人生、人性、社会复杂性—冲击价值观

人物情感:突破常态心理

人物性格:理性与感性

情感—无意识情感

扁平人物

圆形人物

挖掘人物潜在情感

人物关系亲密程度与人物情感形成反差

叙述者与人物拉开距离,不可靠的叙述者

人物感情逻辑—作家的固化人物—类型化

作家写作情感逻辑—作家让位人物—性格获得生命

人物:形象—性格、情感

情感多元错位

情节:因果—情感、审美

把人物打出常规

情节为人物服务

环境:典型环境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问题和审美问题

诗歌

散文

文学与文本的层次

文本:相对独立性

内容+形式

作品:从属于作者

二分法

内容:素材、主题、题材

形式:语言、技巧、结构、体裁

超越“二分法”-层次论

语言:言

意象:象

意境:意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材料-主题-表现

英伽登

语言:词语声音和语音结构

语义:意群句子、句群

语言描绘:图示化外观

意义:被再现客体

声音层面

意义单元、语言结构

意念、隐喻

象征系统中呈现的世界

形式、技巧

有意味的形式

新批评

现象学

中国古代文论

《周易》

文学文本的层次

隐含在形象中,不独立存在

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文学的本质标志

主客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审美意识符号化、语言本身有审美特性

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阻拒性

文学言语层

现象层

蕴含层

第五章、文学与作者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原始冲动

癔症-创伤性经历

精神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式失误

失误行为

诚实的不诚实

癔症转移

人格结构理论

生的本能-物种延续

死的本能-回到原始、破坏欲

力比多

口腔期0-1

肛门期1-

生殖萌芽期-5

自恋期

超我:求真原则-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自我:现实原则-意识、前意识

本我:享乐原则-无意识

人格结构

本我-本能

男:恋母情结阉割焦虑

女:恋父情结阴茎嫉妒

1-

超我6-12

潜伏期

生殖期

《梦的解析》

将梦拆分成不同的部分

各部分展开自由联想

追溯现实生活来源

找出内在联系

发现真实愿望

浓缩作用

移置作用

象征作用

润饰作用

梦有意义

和清醒时候的活动有关

梦是愿望的达成

梦压抑-伪装

基本观点

梦的四种伪装手段

解梦

《作家与白日梦》

白日梦-想象

未被满足的愿望—文学

升华理论

文化转移—文学艺术

精神分析批判

搜寻作者的相关资料

症候式解读

分析作者创作心态

作品的潜在意义

荣格的原型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本能—与生俱来

文化—文化形式普遍性—沉积意识深处

自我意识

个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

原型-集体无意识呈现形式-原始意象

阴影、人格面具

动物性邪恶、人格外层假象

阿尼玛、阿尼姆斯

男性内心女性特质、女性内心的男性特质

智慧老人-智慧的形象化

母亲-包容、慈善、关怀

女神-大地、森林、伊甸园

儿童-自我潜能

原型批评

发现作品反复出现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

象征—构建出原始意象

意识—作为个人的作家—个人

集体无意识—作为作家的个人—集体人

文艺作品创作角度

接受角度

弗莱的原型理论

《批评的剖析》

重新定义原型

反复出现的意象

神话的四种叙述模式

春-英雄诞生、创世神话-父母

夏-英雄成仙、进入天堂-伴侣新娘

秋-战败、死亡-奸细海妖

冬-终身毁灭、英雄被打败-女巫

原型批判理论的特点

远观的研究—向后站

文学创作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从神话、仪式出发研究文学创作动机结构

文学创作的观点

灵感说-柏拉图

虚静说-《老子》

社会说-社会动机

欲望升华说

原型说

作者之死

第六章、文学与读者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

内容上看

对世界简化处理

满足读者

忠实于世界

再现世界复杂性

高雅

通俗

形式上看

追求技巧

通俗易懂

不追求技巧突破

受阻

高雅

通俗

价值上看

娱乐性

思想性

教育性

自由独立品格

高雅

通俗

创作意图上

为了流行而创作

为了艺术而创作

高雅

通俗

雅与俗的变异

时间的积淀作用

经典化

意识形态

教育问题

...

内质与形态的错位

外俗—内雅

外雅—内俗

文本构成上

历史发展

接受心态

文学接受的构成

读者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文学意义的生产者

突破了原有的文本分析模式

文本意义从一元走向多元

完善文学研究的四要素

读者作用

文本分析必然涉及个体经验陌生化

关于主体与对象哲学

后结构主义理论:作者之死

理解者

文本

解释无捷径-多度读

自觉接受文本的感受

解释学

理解不是普遍,偶然的前理解:理解不是被动的接受—经验、知识、文化—限制理解的可能本意:理解即误读

基本态度

英伽登

空白,未定点文本未写出,暗示读者填补

伽达默尔

视城融合

读者转向

读者转向的影响

读者的作用

从潜在的作品到现实的作品

空白

召唤结构

隐含读者

语言的内部结构

图景片段

思想价值

文本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机制

不是现实的读者,而是理想化的读者

完全按照作品召唤结构阅读

文本的潜在可能性

原因:经历、趣味、知识、文化

读者对作品定向指向、观念结构

决定阅读可能范围

期待满足:通俗

期待受挫:高雅

文体层面、形象层面、意蕴层面

姚斯;期待视野(视域)

伊瑟尔;空白、召唤结构

读者生产批评实践

描述印象

发现空白

寻找矛盾

文学接受史

文学消费与文学市场

文学消费的二重意义

物质VS精神

等价交换VS无法等价

损耗VS升值

商品

特殊商品

特殊性

文化资本

是阶级趣味的重要标识

经济资本可偶然获得

课程链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