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学人文随想伤寒论读书临证 [复制链接]

1#
免费多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s://news.360xh.com/202109/23/66346.html

第一部分

中医术语中的阴和阳,是古人讲辩证

法时比较喜欢用的词汇,就像现代人说的不但~而且、一方面~另一方面、一般情况下~特殊情况下、“ontheonehand,ontheotherhand”,有转折、对立、递进、陈述等多重语义功能,在《*帝内经》中关于阴阳语句的内涵则更加丰富。阴阳其实并不玄妙、遥不可及,生活中的白与黑、大与小、美与丑、善与恶,都可以用阴与阳来概括、替换、解释,白与黑有界限吗,大与小有标准吗,美与丑有规则吗,不同的人、不同时段、不同的角度来看都会有各种观点,所以阴阳可以对立,也可以互根互生、相互转化。既然有不同的标准和视角,那么阴阳相关的疾病也有多种辨证方法和治则,只要阴性病症(如风寒感冒)和阳性病症(壮热消渴)的大体方向不错,剩下的只是恢复快与慢的问题;名医和庸医、一个医生的青年与中年时期,都是阴和阳的范畴,既对立又可以互相转化。另外,《*帝内经》中的“上与下、左与右、水火、男女”,都有这样的含义,为了丰富词汇量可替代使用。读懂阴阳,可使人多思、包容、豁然。

中医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综合体,是古人智慧的高度凝炼结晶,读不懂时可先加强储备知识以增进历史文化底蕴,然后再好好学习和解读领悟,一点一点的来,急不得。另外,现代人学中医和古人学医已经不太一样了,受外来文化渗透与碰撞、颜色革命的影响,使得辨别糟粕成了第一位要注意的事,有太多杂家谬语干扰。医学本来很朴实、务实,从宋代后医书中多了一些违背自然规律、带有强迫性质的个人看法和相关学术思想,还有新旧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断层”问题,需要在广泛学习和积累后才能发现、避免,需要日积月累、勤奋认真。有能力的话可以多学点历史*治、文化自然、律吕金石,天文算法,同时也要学习现代科技成果,不能排斥计算机、检查检验等现代设备,学的多了自然会把“新旧-中西”融会贯通。

传统中医药是农耕时代的产物,不可否认,部分词汇有着那个时代的鲜明逻辑色彩,但中医药同时具备非常强大的更新、包容、赓续能力,在历朝历代中不断融入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规律,在汉唐时期,华夏与西域广泛进行商品贸易、文化生活交流,不但把优秀的中华文明传播到异地,也带回来了异域的医学知识和相应草木金石药材,这些在医书《海药本草》中都有记载。目前,中医药还能跟得上现代社会的节奏吗?答案是可以的!时代发展,变化的是物质、不变的是规律,深刻把握医学本质内涵,只要自然环境没有剧烈改变,人体生理病理和脏腑经络基本同前,传统医学经验是可以经受时间的考验,在本次新冠疫情的防控中,中医药的广泛应用和较好的治疗效果就是有力的证据。要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医药自信,但不能故步自封,继续做好吸收、丰富中医药体系的准备。举个例子,中医所说的郁证(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西医称之为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此病的出现不受物质发展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治疗起来需要有整体观和辨证观,还需要参照古人的那一套理论体系。无论中医和西医,都要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搞对立和斗殴是不对的,要让事实说话,团结起来为患者服务,然后加以辨别、发扬优秀、舍弃糟粕。

王伟涛,陈正光

-8-12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