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理变态概述上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到哪家医院最好 http://pf.39.net/bdfyy/
通常,人们总是把在群体中出现频率高的心理现象称为常态,反之则称为变态。例如,在群体中智力的分布,呈现为常态曲线,若以智商表示,群体中95%以上的人的智商在70~之间,属正常;智商不到70者,约占5%以下,则被视为智力低下;以上者则一般称之为智力超常。心理变态又称“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指人的知觉、思维、情感、智力、意念及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异常表现。变态或接近变态的心理有很多种,如幻觉、催眠状态、梦游、性变态以及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病等。变态的标准取决于社会,也就是说变态指的是行为和偏离了社会普遍认可的准则。这是心理学上对变态的解释。一般来说,变态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对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和机制有多种探索途径。由于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同,对变态心理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在变态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不少试图解释各种病态心理或行为的变态心理模式。这些模式都较注意根据统计结果区分病态和常态,考虑到变态心理和常态心理之间存在连续的量的改变。变态心理产生原因人类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极其复杂的,人们的心理活动既不能离开人们固有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脑,亦不能脱离开人类活动的场所——环境,这里当然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人脑有病变,致使因人脑活动面产生的心理活动变得异常,这是极易了解的事实。环境有变化,也必然会引起人们心理活动的相应变化,因为环境中随时发生的变动,都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通过人们种种固有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身(皮肤、肌肉、骨骼等)而反射入脑,就构成了人们心理活动的内容。人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正常的心理活动,但是如果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或人们在这变化中心理活动的某些环节发生了适应不良或其他的病变,就可能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得异乎寻常,也就发生变态心理现象。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有心理异常的个体经过系统的治疗,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因此,正常心理活动与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会永远并存。变态心理的研究简史变态心理的讨论自古代就有,但作为一种系统探讨和科学解释只有百年历史。我国从秦汉时期一直到18世纪末,变态心理的讨论和实践一直走在世界各国前列。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前年)产生了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书,共18卷篇,它从整体观点出发,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思想对人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治预防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其中有不少内容涉及到心理异常和心身的关系等方面,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成为心身医学和变态心理研究的至理名言。《内经》奠定了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它以后,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变态心理的讨论在分类、症状描述、理论探讨、诊治方法等方面也不断深入,但仍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变态心理的系统研究框架,科学的变态心理解释和研究是18世纪以后的事。西方的变态心理研究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被称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前年),他把心理异常归结为体内四种体液(血液、粘液、*胆汁、黑胆汁)的失衡,认为心理疾病有其器官上的原因,必须进行医学治疗,反映了变态心理研究的生物模式思想:他还把心理异常现象分为躁狂、忧郁和诲妄三大类。公元前年,希腊另一名医生Asclepiades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等术语。这些均说明古希腊学者对心理变态已有初步认识,并指出了心理异常和人脑的联系。中世纪(公元——年)被称为是黑暗时代,由于神学和宗教占统治地位,心理异常现象被看作是魔*力量的体现,不同的心理异常是由于附体魔*的不同特点造成的,治疗心理异常就得采用“驱魔”手段,即用残酷的禁闭、停食、拷打、水淹和火烧等方法处理精神病患者,给他们带来悲惨的后果。17世纪以后,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医学逐渐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心理异常被看作是精神病的表现。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异常的研究更加重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对精神病医院扩大到社区,一大批学者主张变态心理的研究要放弃对病人内部作用的探讨,而重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各种因素对人心理的致病机制,认为任何人在相应的内外紧张刺激作用下都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社区环境不良、对人缺乏支持是人精神崩溃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的研究要重在社区预防和促进,这一变更使得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在世界范围深入发展,变态心理的研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态心理的分类按躯体疾病的模式来理解变态心理,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又称疾病模式。希波克拉底曾以四种体液不平衡来解释变态心理。中医沿用躯体疾病的理论对癫狂进行辨证论治,即属于这一模式的代表。19世纪菲尔肖提出细胞病理学说之后,从人脑的组织结构改变中找寻变态心理的原因曾风行一时。最成功的例子是麻痹性痴呆,病理学家不仅发现了患者脑结构的典型改变,而且还从死者的脑组织中找到了苍白螺旋体。此外,各种急性和慢性器质性脑病综合征以及症状性精神病都显示了变态心理与躯体疾病、特别是脑病的因果关系。于是,变态心理的医学模式获得了大量的论据。精神异常被看作是一种疾病状态,躯体和行为的异常改变组成其症状,根据特别的症状组合即可作出疾病诊断。克雷佩林根据大量临床观察经验,按照医学模式对形形色色的变态心理加以分类,建立了精神疾病现代分类系统的雏型。心里动力学模式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说明变态心理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认为变态心理不符合一般疾病的概念,而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冲突,即内驱力和欲望引起的内在冲突,以致产生固恋及倒退行为等,这均可引起情绪障碍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处于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经常要求获得满足,但又因社会的制约而不得不被意识压制下去,于是形成内心冲突,因而往往引起焦虑。为了减轻或消除焦虑时的紧张不安,以保障内心的安宁,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各种变态心理就是各种防御机制单个的或多个组合起来发生作用的外部表现。心理防御机制(如压抑)的过度运用,常引起明显的精神异常和人格缺陷。1、行为主义模式行为主义模式以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来说明病态行为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即所谓心理冲突之类概念不过是主观臆测,不可能进行客观的测量和评定,对变态心理的研究应注重于可观察的行为表现;病态行为和正常行为一样,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而也可以经过再学习,通过对抗性条件作用加以矫正。行为疗法应用于临床,在矫正恐怖症性变态等病态行为方面取得的成效,使这一模式经受了实践检验,获得支持,并对行为医学的兴起产生一定的影响。2、社会学模式社会学模式强调社会因素对发生变态心理的作用,认为经济贫困、种族歧视、生活变更、社会压力等,都可能引起变态心理,而变态心理乃是社会病理学的反映。跨文化精神病学的研究成果显示,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对变态心理的判断标准、患病率的统计分析、症状的表现形式以及预后的估计等,都可能存在差别。例如,从社会利益的角度来看,人格障碍、性变态,瘾癖之类问题,都是破坏性的、属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为社会所不容。从医学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类人存在着心理变态,致于不能恰当地适应社会生活。变态心理的表现形式变态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可根据不同的标准或其严重程度分类。按心理过程或症状,可分为感觉障碍、知觉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意识障碍、智力障碍、人格障碍等。心理症状在患者身上往往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多种针状伴随出现并形成一定的综合征和症状群。一、幻觉-妄想综合征以幻觉和妄想伴随出现构成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二、精神自动综合征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出现假性幻觉、被动体验和各种妄想组成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症。三、疑病综合症对自身健康过分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