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太认真
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中途断粮,见一老翁在路边耕地,便让子路前去乞食。老人说:“让你认一个字,认得便有饭吃。”子路心想:“我堂堂孔子学生,认一个字有何难哉!”老人在地上写了一个“真”字。子路脱口而出:“这个认‘真’字。”老人失望的摇摇头,一声不吭的继续耕地。子路见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空手回到孔子的身边。对孔子如此这般一说。孔子略一思索,说:“这个的确不认‘真’字,应认‘直八’。你再去看看我说的对不对。”子路心中疑惑,再来到老翁身边说:“这个字认‘直八’。”老翁长叹一声说:“还是孔子有学问啦!”便把食物给了子路。子路此时更是一头的雾水,不知这两人葫芦里卖的是啥药。吃了饭还是忍不住问孔子:“老师,明明是‘真’字,你们为何偏要读成‘直八’?”孔子叹气说:“你不知道啊!这个时代认什么都有口饭吃,就是不能‘认真’啦!”起初看到这个牢骚满腹的故事只是一笑了之。但慢慢的觉得这个故事满有道理,这世上一些事的确不能太认真,尤其是一些听起来很漂亮的话更是如此。譬如,商家称顾客是上帝,顾客可能会认为自己享受了上帝的待遇,但不知道上帝会作何感想。前段时间,福建一公交公司把收到的几麻袋硬币要存入银行,结果银行以影响正常营业为由而报警。有这样对待上帝的吗?有些官员喜欢自称人民公仆。可天下哪有这样飞扬跋扈的阔绰的仆人啦!难怪那么多的人都要想方设法做一回“公仆”了。要是主人“认真”想行使一下主人的权利,说不定就会被“精神病”了。另外诸如白衣天使、灵*的工程师、祖国的花朵、爱你一万年、假一罚十、包你满意……林林总总的类似的动听的说法。一旦想认真起来,都不免要悲观失望,摇头叹气了。漂亮的话不可信,过高的许诺一定要落空,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不是新鲜事物。如果认起真来生气气坏了身子,倒不是别人的错,而是我们不懂道理的原因。人家说漂亮的话本就不是认真的说,所以听话的人绝不能当真。安禄山自称腹重三百斤。一次唐玄宗问安禄山:“爱卿肚子这么大,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安禄山狡猾的回答:“唯有对陛下的一片忠心而已!”然而就是这个满腹忠心的臣子,差点就颠覆了盛唐的江山。唐玄宗看来是太把安禄山的漂亮话当真了。更多的时候是并非把漂亮话当真了,而是受不了那种言行不一的做法,一壁厢唱着高调,一壁厢男盗女娼。人家能随声附和,浑水摸鱼,你却两眼喷火,愤愤不平。说的好听一点,你是一个“认真”的人,说的不好听一点,你跟不上时代,说的难听一点,你是愤青,是傻子!鲁迅在《论魏晋风度与药与酒的关系》中点评竹林七贤的一席话我觉得鞭辟入里。曹操不是认真信奉礼教而是利用礼教为其*治服务。阮氏诸人表面上反对礼教,实际上是把礼教当成了真宝贝。见宝贝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便索性气愤的踩上几脚。说白了,竹林七贤是太把礼教当真了,是一伙‘认真’的人。他们虽然青史有名,其实结局都不太好。山涛除外。这世上有些事、有些话信不得,说不得,还不能因此而生气。可见做人有多难啦!人生在世,短短几个秋,为何要活的如此艰难呢?因此,凡事不必太认真。有些事认真就难,不认真反而容易多了。有个教授在研究生面试中向学生问了一个古怪的问题:“孔雀为何东南飞”。如果学生想认真回答,不花三年五载恐怕也拿不出
一个像样的答案来。一个学生避实就虚,来了一个脑筋急转弯说“西北有高楼”。结果教授很满意,因为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学术问题,郑板桥是一个很聪明,很正直,很认真的人,官场沉浮数十载,深知世道艰险,很多事不是“认真”就能解决的,有感而发写下了《难得糊涂》这样饱含人生无奈的诗作。“难得糊涂”是人生的另类智慧,我解读为“不必太认真”。要不要认真先暂且不论。想认真还得认得假,认不得假,便谈不上认真。所以有些人看上去做事特认真,实际是糊涂人。郑板桥所说的糊涂人并不是这一类人,而是认得真,认得假,不认真,不认假的糊涂人。认真还要看认什么样的真,有人认“权、钱、私利”为真,其他的都是假的。有人认“正直、诚实、无私”为真便视前者为敌寇。认真也有时代性,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真,认了不合时宜的真便是落伍的人。你说我们这个时代什么是真?这世上当然也有不变的真,超越世俗的真。“察渊鱼者不祥”,所以认这种真的人虽然目光能穿透时空,但往往被视为异类、怪物。认真也是要有资本的,要付得起代价,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去认真的。我们都是普通人,什么是真也搞不太清楚,不仅认不清,也认不起。所以我们还是先认胃。认不认真倒在其次。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