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资讯网 http://www.xftobacco.com/zxpt/01世界只是你心念的投影
心理学里有个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C),不是由某一事件(A)直接引发,而是由个体的信念(B),即个体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引起的。
如,有一个人被人踩了一脚,他很生气。当他发现踩他脚的人是一个盲人,他立马平静下来,移动身体,给盲人让出一条道来。
又如,同样是失恋的人,有的人伤心欲绝,有的人则认为有了遇到更合适的恋人的机会。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事情还是那个事情,人的想法看法不同,前后情绪反应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
当你凝望深渊,深渊也在凝望你。
世界只是你有色心念的有染投影。
所谓“黄金投射”,就是你欣赏的别人的优点,恰恰是你所拥有的,你把它投射到了别人身上;同样,你看到别人的缺点,也是你所拥有的“阴影”部分。
他人怎么样,如果离开了客观观察,所感受的只是你心念的投射。
02原生家庭为你的人生染上底色
陈公在《原生家庭与幸福人生》一书中讲到:
当我们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受到父母兄弟姐妹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人格力量甚至情绪波动,都会影响我们。
而且,由于长时间地生长在原生家庭中,所以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
大约在6岁之前,你的心理模式就基本定型了。从那时起,你的鼻梁上就架上了一副有色眼镜。
小鱼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2个哥哥,一个弟弟。
在新生家庭中,她对丈夫总是充满了愤怒。
丈夫安排她做事,她感到愤怒;丈夫批评女儿,她感到愤怒;丈夫出去游玩不帮忙带孙,她感到愤怒;但是她从来不和丈夫正面沟通自己的心理感受,却喜欢和别人反复诉说心中的抱怨。
她的这个模式怎么来的呢?
原来小鱼的母亲打她小就身体不好,很多家务事母亲总是喊小鱼做。小鱼虽然不想做,又不得不体谅母亲、顺从母亲,只能压抑着自己的不满勉强自己去做。小鱼的母亲也是一个喜欢抱怨的人,常常跟小鱼讲自己与丈夫之间的过节。
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最是影响他未来的亲密关系。
新生家庭中,小鱼沿用儿时在母亲关系中形成的压抑隐忍模式,在丈夫面前也不当面表达需求和愤怒,对丈夫虽心有不满,也习惯性在癔症里异化丈夫,积压了大量的负性情绪,然后她和母亲一样跟女儿诉说,找其他有安全感的人重复性诉说,以释放愤怒的能量,以求得情感上的支持,直到归于平静,再进入下一轮循环。
在与女儿的关系中,她不由自主沿用了母亲的模式,总是喊女儿做这做那,而忽视女儿自己的意愿。女儿呢,则将积压的愤怒、不安全感转移释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小鱼本来想通过婚姻逃离母亲的抱怨和控制,没料到人到中年,新生家庭又熬成了原生家庭的模样,而自己的新生家庭,又成了女儿新生家庭的样榜。
原生家庭病毒就这样一代代传承。
纪录片《镜子》里有句台词:“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人,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在父母。”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看问题,想问题,与我们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形成的认知模式、情感模式、情绪模式、身体表达模式不无关系。我们照着父母画的地图前行,然后又把这张地图传给下一代。
一位朋友曾分享过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有一天,她妈妈觉得背疼,便要她帮忙看看是怎么回事,她不耐烦的说:“你去看医生啊,跟我说干什么?”
话一说完,她觉察到自己对妈妈的刻薄,突然想起爸爸在自己做手术前也是这样冷冷的对自己说的:“你跟我说干什么,找你妈去!”
类似这样的情境一出现,许多人于无意识间就复制延续了长辈对待亲人的态度。
我们真的在做自己吗?
03摘下有色眼镜,破妄见真
媒体在报道《幻象整合与和美人生》一书出版时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对外在贴上的所有标签往往都是我们自心经验的投射,映射了我们的内在誓言所致。那内在誓言又与痛点有关,痛点又与我们回溯的害怕有关。
幻象整合与和美人生京东¥35购买已下架
再看小鱼的案例:
看起来是丈夫的言行让自己愤怒,实则是丈夫的言行映射出自己幼年形成的心理痛点,然后那些压抑的不满的心念、不好的感受、负面的标签便投射出来,显影在面前的这个人身上。
情绪中我们哪里还能看到他人真实的模样。
无辜的丈夫便成了替罪羊。
在小鱼的内在,有一个理想化的剧本,丈夫没能按照她设想的剧本演出,她便感到愤怒,实则是她想利用丈夫修改原著中与母亲关系中的不如意,修改原著中自己无能无助的弱小。
现实生活中,丈夫不配合演出,她便只能继续待在弱小无能、不被尊重、不被爱的心理黑洞里抓伤自怜。更为可恶的是,现实中的丈夫可能还要和她争夺控制权,这让她更加抓狂,让她儿童化的自我中心模式遭遇挑战。
现实生活中,夫妻关系看起来是两个人的双人舞,实则是一个人的双人舞。就像空椅子技术,看起来是和另外一个人在对话,其实是和另外的一个自己在对话。
原来,我们一直没有看清楚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不过是自己和另一个投射移情的自己的关系。
如果你知道是自己的想法让自己不爽,知道是自己在和自己聊骚,外在那个无辜的人只是在做他自己,何曾参与你头脑中的演出,何曾扮演了你剧中的角色,何曾必须满足你给他的角色需求,就不会把你的烦恼归罪于外面那个人。
你只需要对自己笑一笑,“我又在自导自演了,跟他人无关”,然后停下臆想回到现实,回到当下。
我们去觉察:幼年的我们遇到难以排遣的不如意时,习惯于在癔症妄想中自慰、自我满足,成年的我们依然还在习惯性沿用这条熟悉的路径,执着于头脑中的理想化妄想,甚至以假为真。
可是现实中的夫妻或者子女总是无情击碎我们的美梦,让我们看不到希望。
小鱼为什么生丈夫的气?因为现实中的丈夫没有呈现她期待的、理想化的模样。那么小鱼是和真实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吗?
不,她是和头脑中的丈夫在一起,她并没有和真实的丈夫一起生活。
小鱼如果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对丈夫的情绪不过是内在自我的自导自演,就有可能及时破妄而出,停止妄想妄念,打碎有色眼镜,还原自然,回归清明。
我们去了解:心灵的留声机重播的是幼年和父母的对话模式,有建设性的模式,也有破坏性的模式,所以我们可以自虐也能自我激励。
我们去实事求是的对应:
看到他人本来的样子,停用妄想的、期待的、理想化的东西替代真实,不扭曲自己,不扭曲他人,不扭曲现实,接受他人本来的样子;
同时看到和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在自欺欺人、痴心妄想中自导自演,以庄子所说的“空船”状态,行走于世间。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哪里还会有个烦恼冲突呢?
你get到了吗?
看了作者的观点,你有什么话想说?
欢迎留言。
会心不远书系:人格模式心理学陈公安徽文艺出版社8京东¥35.1购买已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