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麻醉学杂志》年第8期
者,女性,45岁,身高cm,体重65kg,主诉:左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3月余,入院诊断:左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既往体健。入院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心脏彩超、肺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专科检查:左下肢肌力5级,末梢血运、活动及感觉未见异常,双上肢及右下肢血运、感觉、活动未见异常。拟择期在腰麻下行关节镜半月板部分切除术,ASA分级Ⅰ级。
入预麻间时,BP/68mmHg(1mmHg=0.kPa),HR83次/min,SpO%。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清。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术,间隙L3,4,成功后给予0.5%罗哌卡因[1](批号:ps,AstraZeneca公司,瑞典)12mg,麻醉阻滞平面T12以下。30min后推入手术室,入室时BP/65mmHg,HR65次/min,SpO%,患者精神高度紧张,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mg,镇静效果欠满意。
术中生命体征平稳,SpO%~%,手术历时约40min,共补液ml,止血带时间35min,术中患者沉默,间断注视关节镜播放屏幕。当告知患者手术结束后即刻,患者突然昏迷,被动体位,随意运动丧失,即刻BP/70mmHg,HR70次/min,SpO%,心肺听诊无异常,口唇、四肢无发绀,神经系统检查:双侧瞳孔等大(0.3mm)等圆,对光反射存在,睫毛反射存在,压眶反射有轻度皱眉反应,颈无抵抗,病理征未引出;血气分析指标正常,血糖6.1mmol/L,追问家属无类似病史,而发现患者平素懦弱、焦虑、情感反应强烈,且术前晚精神高度紧张。结合发病特点及体征,考虑患者发生分离转换障碍。决定尝试心理暗示疗法: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刻意交流麻醉和手术的满意效果,反复暗示患者手术很成功。约30min后,患者压眶反射和睫毛反射渐恢复,继续心理暗示治疗,约10min后患者突然睁眼苏醒,大哭,情绪激动,测上肢肌力、感觉恢复正常,测麻醉平面未变(T12以下)。安慰约10min,患者情绪渐平稳,可交流,问答切题,送回病房。术毕第2日随访未见异常,脑CT、MRI检查也未见异常,随即出院。
讨论
分离转换障碍旧称癔症,是一类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影响一个或多个自主运动或感觉功能,并非患者故意或诈病[2]。尽管无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但患者的痛苦是真实的,常见的症状、体征包括失明、失语、瘫痪、肌张力障碍、心源性非癫痫发作、感觉缺失、吞咽困难、行走困难、抽搐、幻觉和痴呆等[3]。其严重程度不一,可能短暂出现或持续存在,严重者影响预后,据报道,82%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由于症状未缓解而不能正常工作[4]。其发病率尚不清楚,每年2~22/10万,生活在农村地区者、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事人员等发病更为常见[5]。
分离转化障碍发生时,在临床上出现瘫痪且意识丧失少见[6]。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日常懦弱多虑,少言寡语,情感反应强烈,此为焦虑人格。而在术前访视时麻醉医生仅宣教了手术和麻醉风险,疏漏了患者的情绪反应及内心感受,在次日麻醉时,因镇静疗法效果差,在焦虑、恐惧心理未得到疏泄的情况下,腰麻导致的下肢麻木、失去知觉,使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加剧,而麻醉医生疏忽了患者的情绪反应,患者也因人格缺陷未向麻醉医生主诉。随后患者在手术中,因苏醒而看到关节镜手术播放屏幕,更加剧其焦虑、恐惧心理,由此患者因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