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说里的有一个高二女孩惠子,她从小就不适应学校生活,在人群中就是个异类,进入初中后,她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请假在家呆了两年,医生说她患有一种精神障碍疾病:癔症。
如果你有一个这样的孩子你会怎么做?是会哭诉上天不公,给了自己一个这样的孩子,天天愁眉不展;或是打骂孩子,用各种冷酷无情的语言打击孩子,发泄内心的愤恨;或是接纳孩子,不管别人怎样说,都站在孩子这边陪伴孩子。
那么惠子到底有一个怎样的妈妈?
惠子很幸运,有一个理解、包容她的妈妈。
妈妈面对她找各种理由逃避学校,频繁请假,对她说,不管她像韩寒一样退学,还是和郑渊洁儿子一样在家念私塾,她都尊重孩子的选择,绝不强求。
从小到大,从不要求她做到多好,只希望孩子开心就好,不在乎自己成了别人眼中的坏妈妈,只是守护着孩子,不求结果。
这个孩子是多么幸运,有幸遇到这样一位对自己如此包容的妈妈,孩子感激妈妈,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同。
这个孩子是多么幸运,没有生在绝大多数妈妈的家庭,因为绝大多数的妈妈都没有这样的胸怀,能够容忍自己有这样一个另类的孩子。
从小到大我们都怕和别人不一样,显得自己很另类,我们太在乎别人的眼光,不敢出格,永远淹没在人群中。
现在有了孩子,虽然想让孩子出类拔萃,但是还是很教条的教育孩子,别的孩子能背多少首唐诗,我的孩子也要背过,别的孩子上了几个辅导班,我们也要上,生怕孩子和别人不一样,怕孩子输。
我儿子幼儿园从初十开始让孩子们在家录儿歌发视频,好哄歹说儿子坚持了三天,可从昨天开始儿子说啥也不学了,看着别的孩子不断上传视频,心里很着急,好几次气的凶他。
虽然知道学这些儿歌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可是老师的要求就要完成,这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别的孩子能做到,我的孩子也能做到,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到现在我还在用教条化的理念控制着孩子。
儿童心理学:一个经常被控制和限制的孩子,是一个受挫的孩子,孩子无法在家庭里生活和各项活动中获得掌控感,通常会陷入一种困境,心理学将其称之为“无力感的堡垒”。
想让孩子与众不同,却用相同的方式教育孩子,这也是大多数的孩子注定平凡,凡是做出非凡成就的人,肯定经历了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
什么样的妈妈才是孩子需要的让孩子做自己
其实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也对孩子有要求,正如惠子妈妈所说,面对亲朋好友的质疑,她不是对惠子没有要求,希望她能够做一个自信的人,自己去感受生命成长的过程。希望她别太把这些事当成一个心结来压着她,希望她能特别从容。
能够接纳包容守护孩子
面对孩子的不同,妈妈选择接纳,包容她的一切,尊重她的选择,并有足够的智慧来守护孩子,为这样的妈妈点赞,相信台下很多孩子听到这里,都会羡慕惠子,有这样伟大的妈妈。
像惠子这样异类的孩子,以后会不会一事无成。
让我们看看惠子怎么说,她想做一名作家,不是一般的作家,是那种能够体察社会现实,体察人间疾苦,能够帮助人类,像曹雪芹那样的人。
惠子妈妈的教育是成功的,她的孩子虽然不同却懂得感恩,懂得回馈社会,比学习好却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感的人强百倍。
她没有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而是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强迫不压制,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值得我们每一位父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