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求求别催娃了面对孩子磨蹭,比起无 [复制链接]

1#

hello,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豆芽妈妈。

放暑假了,大宝也彻底“放飞自我”了。按照他的意愿,在考完试“疯玩”十天后,大宝总算主动拿起课本,开始准备学习了。

然而,不幸的是,大宝的一天却是在从“催促”中开始的。早上,爸爸开始厉言厉色叫他起床,往往在一阵“轮番轰炸”后,大宝慢悠悠得起来了。还没等“癔症”过了,妈妈又催着让赶紧刷牙洗脸;洗漱完毕后,刚坐在沙发上,奶奶又催促赶紧吃饭。吃过饭后,他好不容易坐在书桌前,屁股还没坐稳、字还没写几个,更是各种磨蹭:换墨囊、用魔力擦擦掉重写、喝水、上厕所……

往往这个时候,家长已经“崩溃”了。又开始做“直升机式的父母”,开始了新一轮的说教。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发现,孩子很容易陷入“大人越催促孩子越磨蹭”的怪圈中,让很多父母头疼。

01“越催孩子越磨蹭?”背后的真相让人心疼

面对孩子的磨蹭,相信很多家长都“感同身受”。真是天下无不同之家长,却拥有同一个磨蹭的娃。

其实娃做事“磨蹭拖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心智模式不成熟的表现。除了孩子大脑皮层还在发育阶段、很难控制注意力(往往要等到青春期之后,孩子的大脑前额叶才能得到完全发育)外,得知孩子磨蹭背后的“真相”还蛮让人心疼:

一是家长要意识到:你是在“牵着一只蜗牛散步”。孩子的“慢”往往不是故意为之,而是他们确实各项能力不足,我们不能苛刻娃像我们大人一样做事麻利迅速。

而且有些生来“慢性子”的孩子,他们是有自己内在秩序和节奏的,干事就是不慌不忙,他们在遵循自己的步调在做事。大人更不应该在其背后一直催促,破坏掉孩子的内驱力。

有一些孩子的“慢”还体现在在一件事情上过于追求完美。一般在孩子进入五岁左右,会经历完美的执拗期,非常在意事情的细节,无形中“跟不上”大人的节奏。

二是不是孩子不遵守时间,而是没有“时间概念”。时间对于孩子来说很抽象,只是一个概念和数字,他无法理解和认知,也很难体会到时间的重要性。

大宝喜欢玩游戏,每次玩之前,我都要询问他“要玩几分钟?”他通常会说,一会儿。我说“一会是多久?”,他就会再明确到几时几分。如果事先不明确要求,玩起来一般是“刹不住车的”。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就连大人,我们在看到一个有趣的综艺节目,也想一直“追下去”。

三是大人别“干扰”孩子,破坏掉孩子的“专注力”。研究表明,婴儿在很小的时候,往往容易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他会反复去干一件事情,其实这就是孩子的“专注力”,是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大宝美术班的贾老师分享说,自己在带娃的时候,就让孩子一直“玩个够”,不去破坏他。例如玩水,就给他一盆水,他反复用勺子把水勺起来,然后泼进去,如此玩了半天,孩子最后露出满意的笑容。

那些从小被“干扰”、注意力被家长“打断”的孩子,干事容易跑神分心,也容易“磨蹭拖拉”,其实是“专注力”是被大人破坏了的结果。

02与其“催促”,家长不如这样做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着急上火,往往陷入一种“自动驾驶”状态,不由自主地“碎碎念”。但是,效果甚微,往往你越催孩子,孩子就越磨蹭。

孩子有自己的节奏,一直催促,做“直升机式”的父母,很容易让其产生逆反心理,和父母对着干。正确的做法是:

一是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一起做时间管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教会他们看钟表,认识“时针”、“分针”和“秒针”;教孩子学会使用一些时间管理的工具,例如“番茄工作法”,在平日家教工作中,带领孩子一起用此方法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杜绝磨蹭拖拉;另外,家长也要照顾到孩子的感受,可以选择提前五分钟出门,不至于火急火燎地催促孩子。

二是给予孩子“尊重”和“允许”。家长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让孩子去“负责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大包大揽,让孩子丧失自己主导的权力。家长只需要做到是在孩子身边陪伴的那个人即可。

三是家长要做到“温柔而坚定”,用鼓励代替催促。孩子很会察言观色,一般大人着急,孩子就不急了,孩子心里想,我不着急,什么时候妈妈发飙了,就是不能再拖拉的时候了。

03面对孩子“磨蹭”,父母还要认清一个“真相”

其实你越催孩子,孩子越磨蹭,是孩子“心理能量”不足所导致,孩子对大人的催促无能为力,显示出“死气沉沉”的状态,只能以一种消极的情绪来应对。

樊登读书中讲到,从远古开始,人们面临危险时,我们的身体会为化解危机做好应对准备。在肾上腺素的作用下,血液从大脑中流向四肢的肌肉,以便能够“攻击或逃跑”。

孩子面对父母的“催促”,从心理上是不愿意听的。当“心理能量”不足的时候,他们不敢直接“面对”,往往选择了逃避和消极抵抗。

父母催促“时间不够了”、“怎么还没开始?”、“怎么这么慢”时,其实孩子是惊慌失措的,因为不知道怎么办,照着父母的“指令”做,又有点

力不从心,所以只能沿用原来的方式,继续“拖拉磨蹭”。

其实,孩子此时是充满了“担心”和“焦虑”,但是在潜意识里,他们只想留在原地……

面对孩子“心理能量”不足,该怎么办呢,看到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妈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

一是帮助孩子扩大“心理能量”蓄水池,调节孩子大脑中的各种激素水平。陪伴孩子多做运动、多锻炼,保持积极正能量,带动整个人的精气神。

二是减少孩子的“心理能量”损失,减少会消耗孩子能量的教育方式。家长不管多着急,也要尽量避免使用催促、消极的语言,多给孩子正向鼓励,亲自示范而非说教,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04写在后面

面对父母的催促,孩子看似表面“不动声色”,其实父母的催促已经在破坏孩子的内在秩序、耗损他的“心理能量”。

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首先要了解自己,其次要了解孩子,才能在养育孩子的路上轻松自在、云淡风轻。

今日话题:你经常催促孩子吗?欢迎评论交流。

我是豆芽麻麻,12年育儿经验,家有魔童两枚,寓教于学,持续分享科学育儿和家庭教育类干货知识。喜欢,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