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婷二十二岁,刚大学毕业,是一个身材高挑,面容姣好的女孩。
刚见面的时候,是她的大学同学陪她过来的,没有感觉她有什么异样,是一个颇为热情的女孩,随着交谈的深入,我渐渐地发现她身上存在的问题:特别爱抱怨。
几乎所有的事情她都能抱怨好久,早上七点起床上班,她抱怨太早;抱怨公司的班车迟迟不到,抱怨同事对她爱搭不理,抱怨工作伙伴难以沟通,抱怨工作辛苦,工资微薄。抱怨父母没钱给她买车,抱怨同学拒接她的电话。
每个刚大学毕业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对未来有过迷茫,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感到不适,抱怨是一种带有极强的沟通意愿的行为,人们需要把自己的不满和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渲泄出来,以求得别人的明确回应,这也能够接受。
我问她:“你生活中有这么多不满,那有快乐的事吗?”
她说:“有啊,我吃东西的时候,觉得最快乐,可以忘掉所有的烦恼。”
我说:“快乐是一种来自心灵的美好感受,不依托与任何事而存在。比方说,有人跳广场舞的时候很快乐;有人得了意外之财很快乐;有人吃了美食很快乐;这些快乐都是寄托在物体之上的,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是独处时,心中有理想,有希望,有光明,行动做事的时候,心中有清晰的方向,足下有沉稳的脚步,身边有志同道合的人,大家一齐奔跑在追逐梦想的路上。”
她说:“你说的这种快乐,听着很美好,但对我来说不太现实,我是那种混吃等死的人,从来都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
我说:“是啊,大部分人还是追求眼前的安逸,不过你现在的生活充满了不如意,难道不想改变吗?”
她满脸苦恼地说:“怎么不想,做梦都想。”
我说:“既然这么多的同事与你无法相处,你是否想过也许是自身有些问题呢?”
她不可思议的看着我:“我怎么可能有问题,我已经做的够好的了,你才有问题。”
“……”如此严重的认知错误实在是难以沟通。
我们常常指责别人这不好,那不好,但往往认为自己肯定是没有问题。这是一种非常自我的状态,也是佛家所谓的“我执”。
后来我了解到这个病人是大三的时候发病的,之前的状态一直很好,乐观积极,加上自身长相的优势,深得同学和老师的喜欢。
大三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行为开始变得异常。每天晚上宿舍熄灯后,她便开始打电话,打给朋友亲戚,声音很大,持续了两个星期过后,同寝室的两个准备考研的女生被她这种行为彻底激怒,和她大吵了一架。她依旧不改,熄灯后依旧絮絮叨叨地打电话。
这是癔症的一种,多发病于十六~三十岁之间,女多于男。
癔症的人往往感情用事,整个精神活动均易受情感的影响而趋向极端。如对某人有好感时,觉得他十全十美,没有缺点;但当一个人做了一点错事时,就立刻认为这人一无是处,是最大的恶棍。
他们没有基本的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只根据事情浅显的表面赞美或抨击,生活中容易受到欺骗和挫折,是比较悲催的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