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关注中国首家孝顺博物馆:呼吁人们重视家庭
固驿镇当代孝道文化博物馆正门(法新社) 外媒称,怎样才算是好儿子或好女儿呢?在中国第一家以 孝顺 为主题的博物馆里,答案似乎是:奉献和牺牲。 据法新社3月30道,尊重老人是中国文化的基石,但许多人认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正在逐渐侵蚀这一观念。 花费100多万美元建立的当代孝道文化博物馆是中国*府支持的 弘扬传统美德 行动的一部分。在一座灰砖砌成的中国传统院落里,玻璃橱窗里的展品讲述了十几位当代知名孝子感人肺腑的故事。 其中包括警察王春来,他照顾瘫痪在床的父母长达12年,学会了给他们打针、验血糖等。在父母去世后,王春来向博物馆捐献了他照顾瘫痪父母的12年中许多感人的行孝物件。博物馆的志愿者曾燕(音)站在一张破旧的床前说: 这个人是中国孝子的典范。
其他孝子还包括一位一直照顾自己瘫痪母亲的女孩,以及一位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小学教师,他无论去哪儿都会带着母亲。 展品中还有一个蓝*双色的推车 介于童话故事中的马车和独轮手推车之间,两个儿子曾用它拉着母亲周游全国。他们在带母亲旅行的过程中穿坏了12双鞋子,其中几双被放在推车旁边展出。 孝顺 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数千年来有各种离奇的故事激励着读者在行孝方面达到新的高度。在600多年前的元朝写成的 二十四孝 故事是中国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中包括一名妇女用母乳喂养她没有牙的婆婆,一名男子光着身子坐在父亲的床边,以免他被蚊子咬。 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令家庭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有几千万人到城市打工,把父母留在农村无人照看。据中国国家媒体报道,一些农村地区老年人的自杀率在过去20多年间增加了5倍之多,其中家人的忽视是主要原因。 据推测,到2030年将有3.5亿中国人(占中国人口的四分之一)的年龄在60岁以上。与此同时,独生子女*策意味着照顾父母的重任都落在了一个孩子身上。2012年通过的一部要求成年子女经常去看望年迈父母的法律被认为是不可实现的。 北京转而开始树立孝子的典范,地方官员们纷纷开始寻找孝子。 国家媒体曾刊登过几百名在校学生向父母叩首以显示他们的顺从的图片,不过社交媒体评论说,这种行为妨碍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 位于四川省固驿镇的当代孝道文化博物馆是五个月前开馆的。据该博物馆项目建设发起人四川易林企业总经理、固驿仁孝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廖林介绍,当地*府提供了800万元建设费用中的一部分。 但官方的这一行动也受到了批评,说国家在照顾老年人方面推卸责任。 中国民*部部长去年说,每1000名老人只有25个养老床位。 美国科尔比学院的研究员张宏(音)说: 许多中国家庭面临家庭规模缩小以及家庭成员分离的问题,他们都在焦急地寻找履行孝道的新办法。
如果*府提倡孝道,人们会怀疑*府是在为自己的失职找借口。
廖林承认,光提倡孝举是不够的。他说: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
廖林的女儿在读寄宿制学校,而且希望以后能到国外留学。他说对于自己的父母,他 考虑了很多 ,并且 会尽我所能照顾他们 ,但他没有给出具体细节。 在提到这一展览时,廖林说: 人们会认为他们都是完美的榜样,并且会因此受到启发,从而做得更好。
他们可能会产生负罪感,觉得自己没有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然后回家给父母洗脚。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