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所至顽石为开。南京女子监狱四监区的女警们对特殊的改造对象使出了监管安全、心理咨询、琴棋书画、医疗保健等“十八般武艺”,为浪子回头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四监区是南京女子监狱的一个缩影,也是全省监狱系统的一个缩影。这样的警察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全省各个监狱中上演着。
通讯员刘巍孔珺记者施为飞
省监狱管理局、南京女子监狱近日先后收到了来自刑释人员王某的感谢信,信中写道:“我曾是一名精神病服刑人员,在改造中遇见了南京女子监狱最美的她们。感谢监狱在前行道路上给予温暖,感谢四监区警官阳光的笑容、充满慈爱的温暖、无尽的陪伴和真挚的教导。”
南京女子监狱*委毛勤华介绍说,四监区是老残、出监监区,服刑人员结构复杂,安全风险大,教育管理任务重,是南京女子监狱的“特殊监区”。四监区的女警们对监管安全、心理咨询、琴棋书画、医疗保健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王某的感谢信对四监区的民警来说,是最好的礼物。
01真情融化精神病服刑人员
王某是四监区的“名人”——年12月入监后不到一个月就被诊断为“应激相关障碍、癔症、边缘人格障碍”,转送省监狱管理局精神病院治疗。此后两次被送回南京女监,又两次因为病情反复发作,偏执冲动对抗管教,被送去精神病院。
张玲是四监区的教导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把王某留在监区是张玲的坚持,“让王某在正常的环境下改造,越早开始越好。”
张玲每5天值一次班,值班时事务多,只有在服刑人员午休的时候才能坐下来。而王某情绪问题严重,睡眠很差,从不午休。发现这一点后,自年3月起,张玲便在午休时间找王某谈话,久而久之,每5天一小时的谈话,成了一个“约会”。
问问小组里有什么趣事,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最近看的什么书……一次次耐心的谈话,让王某慢慢打开心扉,信任的种子在张玲和王某之间生根发芽。
无数个午间一小时,张玲把道理讲透彻、后果说清楚,王某心中的顾虑慢慢被打消,包袱放下了,开始踏实改造。
刑满前,王某特地给张玲写了一首诗:时光流逝/午间我在光亮下/看到了您黑发中稀疏的银丝/那是您为我操心耗去心血的见证。
02细心照顾病危服刑人员
年11月4日凌晨4点多,四监区监区长丁丽的手机急促地响了。这几天,服刑人员江某因肝癌晚期,医院治疗。丁丽担心听不到陪护看管民警电话,每晚都把电话放在枕头下、开最大声。
“丁监区长,医生下病危通知了,现在正在抢救!”“配合医生抢救,我马上到!”
丁丽用医院赶,一边电话向监狱领导汇报,一边开始考虑应急处置方案。
医院没多久,医生就宣布了江某死亡。面对因为肝癌晚期而呈现绿色的尸体,护工望而却步、躲在一边,但丁丽没有多想,套了副手套就为江某更换衣服、整理容貌。江某家属医院,看了民警执法记录仪中的全程记录,看到了丁丽给予江某的临终关怀,感动地说不出话来。江某15岁的儿子在感谢信中写道:“感谢监狱警官阿姨们像对待亲人般那样细心照顾着我妈妈,由衷地向所有关心、照顾过她的警官阿姨们郑重地说声谢谢!”
03精诚所至顽石为开
年9月,四监区收押了一名特殊的服刑人员苏某,没有聋哑病史,却一言不发。看守所民警交接时说她拿到判决书后就不讲话了。监狱心理咨询师对苏某进行了会诊,认为可能是应激性失语。
这样的服刑人员底数不清、思想不明,如何管理?如何保障基本权利?如何保障监管安全?四监区立即召开了专题分析会,集体研究管理方案。
工作了30多年的四监区民警蔡素华,管教经验十分丰富。她认为,“苏某既然以前会说话,那肯定能听得见。她不说,就我们来说吧。”监区采纳了蔡素华的意见,让民警每天主动和她讲话,引导她开口。
从此,每个清晨的民警问候,雷打不动,从不间断:苏某,早上好!苏某,昨晚睡得好么?苏某,我是彭警官,你认识我么?苏某,今天头发梳得好看!苏某,今天下雪了哦!
今年3月的一天夜里,苏某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话。民警赶紧问她讲了什么,但她又闭紧了嘴巴。
这次“发声”像一剂强心针令人振奋,值班民警更加留心苏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