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本头条目睹同伴被车碾压恐惧致病女 [复制链接]

1#
天津楼市超预期反弹开盘售罄售楼处人气 http://www.danmaimai.com/jrjkg/6630.html

催眠师,一个神秘又鲜为人知的职业。

很多人对催眠师的概念,依然停留在影视剧中呈现的模样:用轻柔的语言让人进入深度睡眠,然后拿话套出隐藏在你心底深处的秘密及隐私,从而深度触及你的心理。在催眠状态下,你无所不言……

此外,在很多丽江人的认知里,催眠师这一职业,离我们很遥远。事实上,丽江也有催眠师。通过对他们的采访,读本君了解到,其实催眠不是睡眠,是一种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丽江女催眠师,就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案例:

有小时候亲眼目睹小伙伴被车碾死脑浆迸裂惨烈情景后,恐惧多年患上肾病的男子;有遭遇2年校园霸凌厌学的女孩;有患上重度抑郁自残的中学女生;……而无论是悲伤的案例还是诡异的案例,这位催眠师通过她独有的中国中医与西方心理学二者结合的治疗方式,一步步打开求助者们的心结。

今天,读本君通过此前的深入采访和自身体验,来揭开丽江这位催眠师的神秘面纱——

到云南独龙江支教,因为爱情留在丽江

凡淑平,祖籍湖南,福建长大,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她到云南独龙江支教,却因为爱情留在了丽江。

“一个人心里怎么想的,都会在身体上展现出来,语言会骗人,但是身体不会。”

戴着黑框眼镜、头发梳得干净利落的凡淑平言语克制,研究心理咨询与治疗14年的她笑容可掬,亲切却又不过分亲昵。

凡淑平的儿子马上要读小学了。孩子眼睛明亮,活泼好动,不停地询问凡淑平采访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结束。

面对孩子一次次的询问,凡淑平并不着急,没有一次透露出不耐烦,总是认真地跟孩子说着需要等待的时间。耐心、细心、平和,这是凡淑平给人的第一感觉。而她的这一份耐心,换来的是孩子的乖巧,听完妈妈的话就到旁边安静地做自己的事。

从采访开始,凡淑平的手机就没有停过,电话那头,是各种各样的求助者。

凡淑平做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催眠治疗,始于四年前。此前她的工作是幼儿园园长,要处理好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就必须学习心理学知识。

作为园长,凡淑平很关心孩子们的出勤率。她发现一个现象,有孩子请假很规律,十天半个月就请一次,原因也都差不多,不是发烧咳嗽就是拉肚子。

平常就喜欢研究心理学的她不断地到这些孩子家中做家访,证实了自己的猜测:孩子的这些症状都跟家庭、情绪和心理原因密不可分。

用东方中医和西方心理学结合的方式给孩子作疏导

除了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孩子的心理进行研究,凡淑平还在不断学习。她考上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在北京进修的时候,凡淑平发现了一个问题,尽管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将所学用到具体的实践,仍然困难重重。

到长沙讲课时,遇到一位患有偏头痛的高中生,凡淑平为他做了一个小时的心理疏导,仍然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平常爱看中医书籍,她尝试着用中医的方式做疏导。没想到这一次成为了她将东方中医和西方心理学结合的契机。

“我通过经络帮他按揉身体,没想到改善了不少。回去以后,他妈妈也帮他这样做,但是没什么效果。我观察和思考后发现,就是他妈妈少了一层心理疏导,所以说两个要连接起来做才有效果。”

抑郁、焦虑、癔症……束手无策的人将心理咨询师凡淑平当作救命稻草,到这里向她求救。

“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根据《*帝内经》,凡淑平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方式。对于前来做咨询治疗的人,她不忙着深入了解,而是先摸摸对方的背。

她把双手放在求助者的背上,一点点地感受,进行初步的判断。这样的方式引来不少的质疑,但在彻底的坦诚沟通后,又不得不佩服凡淑平。

遭遇2年多校园霸凌厌学女孩,却向家长诉说无门

曾有一位妈妈带着厌学的女儿来咨询,过程中女孩始终不开口,沟通无效。凡淑平试着去触摸她的身体,在腹股沟的位置摸到一个鹌鹑蛋大小的包。

“我说,姑娘,是什么样的事情让你有这么大的恐惧,而且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2、3年了?”话一出口,原本拒绝沟通的姑娘突然哭了起来。

原来,孩子已经遭遇了2年多的校园霸凌,当她向家人求助时,本分的父母以“不要在学校惹事”来回应,压抑了孩子内心的惊恐,从此她不敢再跟家里人说这些事。

“很多时候,语言会骗人,大脑会骗人,但是身体不会。”

做错事拒绝道歉的父亲,压垮了孩子的期待

也有不成功的案例。

那是个20岁辍学在家的大学生,患有鼻炎、糖尿病、抑郁症等多种疾病。在凡淑平看来,治疗失败有两个根本原因:一,谁都不愿意先做出改变,因为改变是痛苦的;二,家庭氛围没有改变。

“爸爸的脾气非常倔,我把手搭在他的身上,他的背硬得像一堵墙。”

起因也是小事。儿子住院,父亲陪护,在边上玩手机。点滴打完了,儿子认为父亲没有帮忙按铃,是父亲的错;父亲认为儿子已经成年了,可以自己来。“我是病人,你来照顾我就要帮我按!”“你是成年人了,你可以自己来啊!”……“其实孩子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爸爸关心他。爸爸虽然也知道自己不对,但就是拒绝道歉。”

那父亲始终没能明白儿子真正的心意,仍然固执己见地说:“老子给儿子道歉,你觉得合常理吗?”

就是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压垮了孩子对父亲的期待。

用催眠的方式打开求助者心灵的灯塔

现实中,上述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凡淑平就像一个在伤痛和回忆的丛林里前行的骑士,她不断地试着去发现光亮,帮助求助者找到更多的希望。

当丛林里都是黑暗时,她试着用催眠的方式,打开求助者心灵的灯塔。

那是个患有多年肾炎的男士。凡淑平用催眠的方式,帮他进入小时候的回忆中,解开心结。

“肾的问题跟恐惧有关,他小时候跟小伙伴走在一起,亲眼目睹了小伙伴脑袋被车轮碾压的场景,当时脑浆崩到他身上,他选择性遗忘,但是就积压在他心里。一个人如果得了肾病,我们要去追溯他在成长过程中是否有恐惧事件的发生,还有一个,就是看看他是否久居湿地。”

男子突然听不到了,源于老婆成天的唠叨

还有一名40岁突然失聪的男子,一夜之间,什么也听不见了。去医院检查,什么问题也查不出来,诊断结果为转换型癔症。

凡淑平为他做心里疏导,找问题的症结,“家里的老婆成天啰嗦唠叨,已经达到了他的心里极限,然后突然就听不见了。”

这种犹如寓言故事一样的案例,在催眠师凡淑平这里常有发生。

繁重的作业让女中学生患上重度抑郁症,催眠打开了她的心结

“你看到了什么?”“一个脏脏的布娃娃,看上去一点力气也没有。”“那就是你,现在你走过去,好好抱抱她,跟她说,亲爱的自己,我会对你好,我会把你找回来,我会让你慢慢好起来的。”……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和女士惊呆了。她不敢相信,因为重度抑郁症治疗了6年的女儿,在凡淑平的面前,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

和女士的老公在外地工作,她一个人带孩子。6年前,女儿上了初中后,课业加重,作业特别多,有时单科作业就要写3个小时。晚上写不完,女儿不得不早上4、5点起来赶作业。

长此以往,孩子出现了偏头痛。

又是作业多到让人崩溃的一天,女儿突然把手臂抬到和女士眼前:“妈妈,我都要抑郁了,不信你看……”手臂上或深或浅,全是刀疤!那时她才明白孩子的情况有多严重。

和女士马上给孩子转校,2个月后情况并没有好转。疫情在家上网课期间,孩子的病情又复发了。“医生说是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那一分钟我感觉天都要塌了。”

之后每周,母女俩上昆明看病、开药。吃药反应很大,看着孩子痛苦,和女士无数次想走极端。

“我找不到任何方向,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变好,中间也找过心理咨询师,后来找到凡老师,刚去的时候我根本不相信催眠还能治病。”

接着,在凡淑平的催眠下,出现了之前的那一幕。

多次治疗后,女儿告诉和女士,“妈妈,我的心结打开了。”

经医院复查,女儿病情大有好转,现在可以一个人在家做自己喜欢的事。

“变化很大,我特别高兴,我太感谢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和女士有些哽咽,“我不是宣传凡老师,我是亲身经历,知道孩子得这些病的家属有多难受,我希望她能够帮助到更多像我们这样的人,现在得这种病的人,真的太多了。”

催眠并非睡眠

在大众眼里,催眠师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让普通人爆发出惊人的潜能,让心灵受伤者从此痊愈,让当事人进入未能想象的时空……而这样的理解,大多来源于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

其实催眠不是睡眠,是一种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如果不了解这些,张口就跟催眠师说,“等我被催眠了,你会不会问我的银行卡密码”,这是很无知的一件事。

“在外地,一听说你是心理咨询师,他们拉着你不让你走。在丽江,大家听到这个事情都有点遮遮掩掩,觉得来这里是见不得人的事情。”

有人在咨询前还会悄悄咪咪地跟凡淑平说:“凡老师,丽江就是个巴掌大的地方,抬头不见低头见,我跟你说的事,千万不要对别人说……”

“我们有保密原则,除非是涉及自伤或伤害他人的信息,否则都会严格保密。”

用心理学自我疏导

凡淑平也用心理学的方式疏导自己。

“我原来也是个女汉子,看着很强大,其实内心相当小女人,就因为这样,我老觉得委屈,觉得我的丈夫没有给到我想要的这种呵护。”

委屈伤胃,这让凡淑平经常打嗝,“吃也打嗝,不吃也打嗝,干什么都打嗝。”

她学着去表达自己的委屈,不像以往一样隐忍。她还会常常拍拍自己的肩膀,对自己说:“凡淑平,放下吧,没有你地球依然会转,没有你明天的太阳依旧会升起来。”

通过这样的自我疏导,凡淑平打嗝的情况越来越少,人也变得越来越柔软。

“每个人都要学着去打开自己,绽放自己,这样你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幸福的人生。”这是凡淑平想对每个人说的话。

凡淑平简介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担任中学班主任12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治疗,主攻方向:家庭治疗、催眠治疗。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当代家庭教育研究院特聘讲师,萨提亚家庭治疗培训师、动力催眠治疗师、英国认知行为催眠(CBH)治疗师、美国催眠促进学会(HMI)催眠治疗师。

记者手记:自我沟通,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学

有人这样形容催眠师: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苦难都是一笔财富,而催眠可以帮我们消除苦难,留下财富。如果不是亲身体验过,我也不相信催眠这回事。但亲身体验让我明白,很多事情,你只有试过,才能明白究竟是回什么事,而不会人云亦云。“你像一个羽毛,不停地往上飘,往上飘,往天空飘……”随着凡淑平轻柔的语言,我闭上眼睛,脑海里只有天空和漂浮的羽毛。我能听到周围一切的声音,知道催眠师就在身旁,但我睁不开眼。我感到我的手被一种力量牵引,不停地往上抬,随着催眠师的语言,慢慢抬高,停在了半空。睁开眼,戴着黑框眼镜的凡淑平笑容依旧,看着我说:“你的眼圈发红,刚刚进入了深度催眠。”不到半小时,我体验了人生第一次催眠。也正是这次难得的体验,才得以为大家揭开催眠师的神秘面纱。其实人的大脑是个神奇的迷宫,每件发生的事情总会留下痕迹,只是深浅不一。你以为自己已经遗忘,可时过境迁,有些回忆和经历,总会慢慢用另一种方式显现。身体不会说谎。也许凡淑平心理学和中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还有一定的论证空间,但她用众多的个案告诉我们的,就是无论什么样的情绪,都要及时宣泄出来,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学会和自己沟通,和周围的人沟通。当身边最亲近的人发生或者遇到这些问题时,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语言背后真正的需求和渴望是什么。这门课程太复杂,需要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学习。但是正如凡淑平所言,人生短短数十载,别给自己太大压力,别太纠结于一些事情。要明白,没有你,地球依然会转。有些事,放下,或许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文案|洪雪莲

视频|李晋江

图片|张勇

编辑|刘莉

主编|杨冬合

执行主编|刘莉

副主编|杨玲

法律顾问泰联律师事务所杨灿菊和光文

28万+人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