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理读书会II弗洛伊德略传第五章 [复制链接]

1#
广州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dbfzl/140113/4325812.html

(一)精神分析学准备时期(~)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波林(EdwinGarriguesBoring,~)的意见,我们可以把弗洛伊德创建精神分析学划分为六个时期。首先来看精神分析学的准备时期。


  弗洛伊德自称不是科学家,也不是思想家,只是具有征服者气质的冒险家。其实,弗洛伊德虽然长期生活在被人指责和反对的逆境之中,但他仍不愧为一位执着探索、勇于创新、勤于著作的思想家。弗洛伊德睿智超人,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毕生致力于精神分析学的研究,试图点燃思维的明灯,彻底解开潜意识之谜,真正洞悉人类心灵的奥秘。


  弗洛伊德创建精神分析学有其充分的准备和良好的训练。远在大学学习期间,他既打下了广博的理论基础,又有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首先,从至年期间,弗洛伊德师从布吕克在其生理研究室六年多的学习和研究中,不仅是他从事神经组织学和神经病理学研究的开端,而且也为弗洛伊德深入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打下了牢固的生理学基础。其次,年弗洛伊德获取博士学位医院工作三年,既积累了外科、内科、精神科、皮肤科、耳鼻咽喉科、眼科以及小儿科等8科广泛的临床经验,又在神经组织学、人脑解剖学、小儿脑病理学(小儿脑麻痹症)、癔症以及可卡因麻醉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最后,年和年弗洛伊德先后两度到法国深造,向巴黎派(Parisschool)大师沙可和南锡派首领伯恩海姆学习精神病学和催眠术,这不仅坚定了弗洛伊德由一般神经学转向神经症病理学和治疗学研究的志趣,而且还为弗洛伊德建构精神分析学提供重要的思想来源和方法技术。


  (二)精神分析学起始时期(~)


  布洛伊尔教授,同布吕克、沙可一样,是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创立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布洛伊尔是奥地利的著名医生、卓越的科学家,生于维也纳。年获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因受布吕克物理主义的生理学训练,与弗洛伊德均认为心理活动有赖于有机体提供的能量,当能量水平过高时,能量本身便需要释放。他还和马赫同时发现半规管的功能,并著有好几部关于呼吸器官和平衡器官的生理学著作。年起布洛伊尔就当私人医生,年被选为维也纳科学院通讯院士。早在布吕克生理学研究室学习和工作时,弗洛伊德便与布洛伊尔相识。布洛伊尔比弗洛伊德大14岁,是一位天赋极高的人,当时正做膜性半规管研究,且有重大成就,弗洛伊德对他非常敬佩;而布洛伊尔认为弗洛伊德勤奋且有天赋,很看重他,给予他许多无私的帮助,故两人深厚友谊持续多年。


  年,在弗洛伊德参与合作期间,布洛伊尔正在尝试用催眠术治疗癔症患者,并已发现所谓的宣泄法(catharticmethod)。他们一起研究了精神分析发展的一个关键人物——女癔症患者安娜·O(真名是伯莎·波彭海姆)的经典病例。她有种种癔症症状,包括麻痹、感觉缺失、病态性恐惧和不能喝水。布洛伊尔用催眠术和宣泄法来治疗这些症状。


  他发现,如果进入这些症状的深处,鼓励患者吐露其真情,让其回忆过去的经历,在解除其催眠状态之后,患者就会感到好些。结果,当布洛伊尔用催眠诱导安娜·O描述致病的情绪事件,并充分发泄她的情绪以后,发现其困难得到了解除,从而喝水的能力也获得了恢复。弗洛伊德写道:“宣泄法是精神分析的直接的先驱,尽管有各种经验的扩展和理论的修正,但它仍是其核心。”因此,弗洛伊德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头两次讲演中,“它给人的印象:不是弗洛伊德,而是布洛伊尔才是精神分析的真正奠基者。”后来两人理论观点日益分歧,弗洛伊德几乎就不再这样说了。


  19世纪90年代,在精神分析学起始时期,有两部主要的代表著作:


  1.《癔症研究》


  这是弗洛伊德早期和布洛伊尔合著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出版于年。这部书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奠基和正式起点。标准版编者导言中写道:“《癔症研究》通常被看作是精神分析的开端。”


  本书包括四个部分:(1)癔症现象的心理机制(),布洛伊尔与弗洛伊德合著;(2)病例,包括安娜·O在内的五个个案史;(3)理论,是布洛伊尔的一篇理论论文;(4)癔症的心理治疗,为弗洛伊德所撰写。


  本书提出两个重要思想:其一,对癔症的症状做了初步的、较详的分析和解说,开始提出癔症的创伤理论(traumatheoryofhysteria),认为每个人均蕴藏着一些必须寻找出路的心理能量(mentalenergy),它们遇到矛盾时就会导致病理症侯。依他们看来,癔症的发作与患者过去精神创伤(mentaltrauma)的经历有密切关系,有些症状是“象征化”的,如梦中所表现的那样。而癔症的基础和前提是类催眠状态(hypnoidstates),在发作时常伴有心理分裂(psychologicaldissociation)现象,通过催眠,可让患者得到精神宣泄与联想矫正后,就可使其病情缓解和治愈。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伊德在此书中首次提出“构成精神分析结构奠基石”的压抑(repression)概念,并注意到患者对过去的创伤经历确实想不起来或意识不到;从这点出发,弗洛伊德认为在安娜·O记忆缺失(amnesia)的背后存在潜意识的心理。含有精神分析意义的潜意识(unconsciousness)的概念似乎在其著作中第一次公开出现,这就为他后来所创建的精神分析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弗洛伊德后来说明,关于“癔症的基础与前提是类催眠状态”主要是布洛伊尔的观点。他认为患者过去的创伤经历是一种偶发性因素,而患者潜意识内在本能的矛盾冲突,才是癔症发病的根本原因。其二,在把动力因素(dynamicfactor)和经济因素(economicfactor)包括在癔症病因中时,弗洛伊德强调了情绪生活尤其是性欲的作用。书中写道:“性本能无疑是兴奋性持续增长(及其后发生神经症)的最有力的根源,并宣称‘女人中,大多数严重神经症的起因是在婚姻的两性关系上’。”又说,“即性似乎在癔症病因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它是心理创伤的来源和‘防御’的一个动因——即受压抑的观念来自于意识。”因此,他们认为,任何被压抑的欲望、冲动、思想和情感在本质上都同性欲有关,其根源可追溯到儿童时期。


  本书出版后,受到维也纳和德国许多人的严厉责难,13年中只销售了册。本来布洛伊尔对弗洛伊德坚持性冲动在癔症病因中的决定作用的观点是有疑义的。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有着正常性生活的人就不会患神经症。而布洛伊尔认为任何创伤性的记忆(不仅仅是性方面的)都可能被压抑而引起神经症症状。但在弗洛伊德多次要求下他很勉强地同意出版了该书,出版后遭到的冷落和批评,布洛伊尔更感到伤心。但弗洛伊德却一笑置之。这样,本书的出版就成了他们十多年来的友谊破裂的开始,到了年前后,他俩不但未能和解反而分道扬镳了。


  2.《科学心理学设计》


  本文是弗洛伊德早期勾画的一个原始理想的心理学理论模式,也是精神分析学生成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

弗洛伊德深受布吕克的生理学的物理主义、赫尔姆霍茨的生理学、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他在开始治疗神经症的过程中,曾设想以赫尔姆霍茨的生理学概念,将生理学与心理学联接起来,用一种以神经生理学为基础的精神能量,解释变态和常态共同具有的心理过程。


  弗洛伊德在与威廉·弗利斯(W.Fliess)从年4月开始连续的信件中,表明了其依据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在脑生理学的基础上构建心理学理论模式的早期构想。信中说明弗洛伊德在两三个星期中写下了这篇科学心理学设想的初稿,他在年10月2日的信中兴奋地写道:“……一切事情似乎都配合无间,齿轮啮合,给人的印象是好像一部机器就会自动运转了。神经元的三个系统,量的自由和约束,原发性和继发性过程,神经系统的重要和谐与倾向,注意和防御的两个生物学原则,质的指征,现实与思想,精神性欲状态,压抑的决定作用,以及最后,作为知觉功能的意识的决定因素——这一切都配合无间而且将继续地配合下去……”


  本文共分三部分:(1)一般方案;(2)心理病理学;(3)正常Ψ过程的表述。第一和第二部分着重阐述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临床资料,已深入到性的领域。弗洛伊德对本文苦思冥想的兴奋仅是昙花一现,到11月8日他在给弗利斯的信中自称已无力解决这一复杂的精神能量问题,便将此稿搁置,未予发表,且欲焚毁。此稿直到年才被重新发现发表,年译为英文。


  研究者发现,试图建立一个心灵的神经生理学(医学)模型失败之后,弗洛伊德转向了心理学模型,开始建构精神分析学。萨金和弗莱明指出,尽管弗洛伊德的《科学心理学的设计》一文没有成功,但它所包含的许多概念都将在精神分析研究中出现。如《癔症研究》()、《释梦》()、《性学三论》()、《超越快乐原则》()、《自我与本我》()等著作中的理论框架和重要概念(守恒性原则、能量贯注、释放、原发性、继发性、愿望实现、梦的分析、潜意识与意识等等),均可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来源。因此,《科学心理学的设计》是弗洛伊德思想新的转折点,是精神分析学的雏形。


  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伊德在此稿中想解决的能量问题,究竟是物理的还是精神的,他本人终其一生都承认未获解决。通常说弗洛伊德是一个精神决定论者,但在此稿中可看出他最初乃是一个赫尔姆霍茨和毕希纳(L.Buchner,~)式的机械唯物主义者,后来才转向生物主义和心理主义的。


  (三)精神分析学形成时期(~)


  如果说19世纪80至90年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准备和奠基的时期,那么到了20世纪头十年则是精神分析学体系形成、弗洛伊德成名之始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弗洛伊德有四部重要的著作:


  1.《释梦》(亦译《梦的解析》、《梦的释义》)


  这本书出版于年。弗洛伊德在广泛总结前人有关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他对病人的梦的临床研究和个人40个有关梦的自我分析,深入地探讨了梦的实质、释梦的方法、梦的伪装、梦的材料和来源、梦的工作以及梦的过程的心理等有关梦的重要理论问题,它不仅提供了开启神经症患者心扉的一把钥匙,而且还成为了解正常人潜意识活动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人们通常把《释梦》视为精神分析学形成的标志,弗洛伊德学说三大理论支柱之一——梦论的典籍。


  《释梦》共有七章:第一章详述前人有关梦的问题的科学文献;第二章举例详述释梦的方法;第三章提出梦是愿望满足的理论;第四章阐述梦的伪装(歪曲);第五章阐述梦的材料和来源;第六章结合多种梦例说明梦的运作方式;第七章阐述梦的过程心理学,既涉及弗洛伊德学说三大理论支柱(梦论、潜意识论、性欲论),更概述了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理论内涵,如精神结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精神过程(原发过程与继发过程),精神活动原则(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精神动力(贯注与释放、压抑与阻抗),等等。


  弗洛伊德本人对此书既十分重视又非常满意。他曾说过,《释梦》这部书“包含了我有幸能做出的发现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这种洞察力即使能让人有幸具有,一生也不过一次而已”。有一次,琼斯问弗洛伊德哪本书是他最喜爱的著作,弗洛伊德顺手从书架上拿下两本书,一本是《释梦》,一本是《性学三论》,并对琼斯说:“我希望这一本书(指《性学三论》)能因为大家都接受这个学说而很快就会过时,但是那一本将会流传久一些。”但是,这部著作刚出版时曾受到很大的冷遇和责难,第一版共印了册,头六个星期只卖了本,在以后的两年内,又卖了本,花了八年时间才全部卖完。弗洛伊德出版此书后,急切盼望各方面有所反响,但却令他很失望,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本书,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它。当他在大学开设《梦》的讲座时,听众只有三个人。但《释梦》毕竟是弗洛伊德最主要的代表著作,也是“使他名垂青史的一部巨著”,其重要性终于被人们所承认。在弗洛伊德去世前,共出了八版。西方学者有的将《释梦》誉为“揭开人类心灵的奥秘”。甚至美国前全国图书馆协会主席、伊利诺大学图书馆馆长罗伯特·唐奈斯(RobertConnors)博士把此书视为“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名著。


  2.《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


  这本书是弗洛伊德用动力心理学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事件的一部重要著作。年发表在杂志上,年出版了单行本,其后再版多次,每次均有修改和补充。


  在这部著作中,弗洛伊德从精神决定论的思想出发,依据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失误(parapraxia)现象和自我分析的实际资料为素材去发掘意识的存在,了解潜意识压抑作用的功能,揭示人的深层精神活动的奥秘。弗洛伊德说明人的思维过程绝非首先是理性的,而知觉、记忆、思想和冲动通常是由潜意识欲望引导的。他说:“你若有机会以精神分析法探求人心深处的所思所感,便不难一睹种种潜意识动机的真相。”我们口头说的,“并不是我们真要说的。”他断言,被压抑的潜意识的东西侵入意识系统有六种伪装形式,即自由联想(free—association)、移情(transference)、梦、神经症症状和遗忘、失言、笔误等失误行为以及诙谐等。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所遗忘的大多数是人们不愿追忆的。他说:“他自己对不出钱看病的人,都容易忘记。”有一次会议刚开始,会议主席却宣布:“现在闭会。”在弗洛伊德看来,这是会议主席在潜意识中不愿意开会的真情流露。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口误、笔误、遗忘等失误行为可能都是真正动机的反映,尽管这种动机还未被意识到。由此提出了精神决定论的思想,认为人的心理行为的千变万化都有其原因,即内在的、深层的、潜意识的精神决定因素。这说明潜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压抑不仅存在于变态心理活动当中,而且广泛存在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当中。该书标准版编者导言认为,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只有《精神分析导论》可与这本书——《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相媲美。尽管一般认为《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对精神分析理论架构没有任何贡献,批评书中一些事例过于牵强附会,口误界定过宽,无法科学验证,存在神秘主义倾向,但此书是弗洛伊德最广为后人阅读的书之一,它在弗洛伊德在世时,就已经再版11次,并且被翻译成12种语言。


  3.《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


  这是一篇探讨幽默、诙谐等日常生活事件发生的潜意识心理机制的论文,也是弗洛伊德阐述潜意识的专论之一。发表于年。全文分为三部分:分析部分、综合部分和理论部分。分别就诙谐的技巧、目的、动机、心理起因及诙谐与梦、潜意识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弗洛伊德认为,诙谐具有潜意识性、凝缩性、移置性、短促性和间接表现性等特点,并指出诙谐是能量的突然释放,双关语、言简意赅、玩弄辞藻,达到能量的节约,而许多诙谐的评语同样蕴含着被掩盖的某种攻击行为,蕴含着宗教、性和其他禁忌所不宜公开说的话。举例说,古希腊大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Socrates,前~前)的妻子有一天在学生面前谩骂并向他的老师身上泼水时,苏格拉底曾诙谐地说:“我早就知道,天要打雷(指骂人),一定会下雨的(指泼水)。”结果一时尴尬的局面转为哄堂大笑。从弗洛伊德的观点分析,这一诙谐,就是苏格拉底企图摆脱窘境的一种潜意识活动的外化。因此,弗洛伊德说:“诙谐是在潜意识里形成的,只要它服务于潜意识的目的,或者服务于被潜意识所强化的目的——这就是最‘愤世嫉俗’的诙谐。”本文所涉及的诙谐、滑稽、幽默、梦等问题,不仅有助于对潜意识的理解,而且还具有更广泛的人类学、语言学的意义。


  4.《性学三论》


  这本书是弗洛伊德性欲论最主要的代表著作,发表于年。性欲论(sexualtheory)是正统精神分析的两条基本命题之一,也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本书由弗洛伊德关于“性变态”、“幼儿性欲”和“青春期的变化”等三篇文章所组成。他在本书第四版序中公开承认:“坚持性欲乃一切人类成就之源泉,以及性欲观念的扩展,自始便是精神分析学所遭阻抗里最强烈的动机。”在这部著作中,他除了回答一些批评者的责难外,着重阐明了精神分析的性欲论的两个基本点:(1)坚持性欲是一切人类成就的源泉;(2)坚持性欲观念的扩展。他从进化论的观点证明,成年的性欲特征绝不是性表现的唯一形式,而是从幼年期开始以来就有的性冲动的繁复表现。根据人的身体的弥漫性吸引和特定性爱发生区的性吸引,将人的性发展分成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性潜伏期、生殖期等,并指出情感固着(fixation)和退化(regression)乃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主要症状。此书系统地论述了自幼年时代起人类性欲发展规律。故被称为“弗洛伊德阐明人类性欲之本质与发展的主要文献”。到了年已出版了六版,由80页增至页。在弗洛伊德生前,共有9种外语译本。许多评论家认为,《性学三论》“对人性的了解最有创意且是最具有恒价值的贡献”。


  在这个时期里,弗洛伊德个人地位、业务状况均有相当改善,医疗工作兴旺起来,接受他的学说的人也日益增多。波林认为,这是弗洛伊德“大见成效和成名之始”的时期。


  本来,就弗洛伊德在神经病理学方面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及其取得的成就和影响,足以使他获得教授的资格。但因弗洛伊德的一些创新性见解和学说,如“男性也有癔症”,尤其是性病因学的论述,既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禁欲主义思想相背谬,又与传统的神经病理学思想相抵触,加上当时反犹势力又很强,故一度遭到医学界的嘲笑和抨击。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但负面影响不是一下子能消除的,这恐怕是弗洛伊德一直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的主要原因。可见他极想获得这一职称,这不单纯是因为教授是个令人尊敬的、类似于“半神”的地位,成为世界名流的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中重要的成员,更重要的是可使家庭生活更稳定,实现自己一辈子从事学术研究的夙愿。但提职程序比讲师严格得多,必须由两个正教授提名,再由六人组成资格审查委员会审查著作情况,然后是教授会全体投票表决,再将推荐书报给教育部。经维也纳大学著名教授诺斯纳格、克拉夫特—埃宾(Krafft—Ebing)的提名,他们极力恢复弗洛伊德的名誉,赞扬他的科研成果是“第一流的”,并指出其《癔症病因学》并非“科学的神话”,医学院教授会以22票对10票通过提升弗洛伊德教授的议案,后经教育部长批准。年12月2日弗朗茨·约瑟夫(FranzJoseph)皇帝在他登基五十周年纪念庆祝会上亲自向弗洛伊德颁发了教授任命书。


  尽管这是一个荣誉头衔,他并没有被请去给医学院开设固定的课程,但这次“提升”在整个奥地利被公认为是有重要意义的,他在当地的病人也因此激增。一位英国医生戴维·福赛思(DavidForsythe)博士,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准备学习七周。琼斯又给他送来了一位在英国工作的美国牙科医生。还有一位病人专程从美国前来求医,因为他听说“维也纳有一个精神病医生医术高明”。


  年秋,弗洛伊德在他的一些学生的促进下,与阿德勒(AlfredAdler,~)、卡汉纳(MaxKahane)、莱德勒(RudolfReitler)、斯泰克尔(WilhelmStekel,~)等17人建立了心理学星期三学会(PsychologicalWednesdaySociety)。每逢星期三下午,他们到弗洛伊德的候诊室,围着一张椭圆形的桌子,共同讨论精神分析学问题。最初,斯泰克尔把每次讨论的情况写成一个书面报告,发表在《新维也纳日报》的星期日版上。不久,在弗洛伊德身边集中了一批信徒。其中,兰克(OttoRank,~)、阿德勒、萨克斯(HansSachs,~)、荣格(CarlJung,~)、费伦茨(SanderFerenczi,~)、琼斯(ErnestJones)等,均是弗洛伊德学派的核心和骨干。


  年复活节,以弗洛伊德为核心,欧洲各国精神分析学家会集于德国萨尔斯堡(Salzburg),召开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一次大会。会议决定出版《精神分析学与精神病理学研究年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同年4月,弗洛伊德组织的心理学星期三学会改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阿德勒当选该会主席。有人主张这一年是精神分析学派形成的重要标志。


  此时,他做了著名的《精神分析五讲》报告,并发表于《美国心理学杂志》。


  年弗洛伊德第一次获得国际上的承认,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克大学校长斯坦利·霍尔(GranvilleStanleyHall,~)的邀请,偕荣格、费伦茨、琼斯和布里尔(AbrahamArdenBrill,~)赴美,参加麻省克拉克大学二十周年校庆,并做了题名《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发展》的五次讲演。他还会见了20位著名心理学家,其中包括詹姆士(WilliamJames,~)、铁钦纳(EdwardBradfordTitchener,~)、卡特尔(JamesMckeenCattell,~)和博厄斯(FranzBoas,~)等人。会上授予弗洛伊德名誉博士学位。对弗洛伊德来说,这一切,似乎是一场梦。他在致谢辞中激动地说:“这是对我们的努力的第一次正式的合法承认。”


  翌年,新结识的朋友、美国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家普特南(JamesJacksonPutnam,~),将弗洛伊德的讲演编成《精神分析五讲》发表在《美国心理学杂志》。弗洛伊德这次访问获得很高的荣誉,名声远扬,深受感动。


  正像弗洛伊德在《自传》中更有自信地说:“在欧洲时,我觉得处处受人轻视。到了美国,我发现那些最出色的人物也没有对我怠慢。当我步上沃斯特克拉克大学的讲坛宣讲我的《精神分析五讲》时,我的感觉就像难以置信的白日梦获得实现那样:精神分析已不再是一种幻想的产物,它已是现实中极有价值的一部分。”


  琼斯回忆说,在听了弗洛伊德的讲演后,詹姆士曾把他的手臂搭在琼斯的肩膀上说:“心理学的未来属于你们。”


  年在美国克拉克大学,前排左起:弗洛伊德、霍尔、荣格。后排左起:费伦茨、琼斯、布里尔。


  年,弗洛伊德著作的英译本在美国出版。布里尔、琼斯和普特南三人成了在美国传播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最积极的中坚人物。布里尔主要在纽约活动,琼斯则到巴尔的摩、波士顿、芝加哥、底特律和华盛顿活动。由普林斯(MurtonPrince,~)和霍尔分别主办的《变态心理学杂志》和《美国心理学杂志》不断刊登琼斯等人介绍精神分析学的文章。


  但是,弗洛伊德对美国的印象并不好,而且多年来耿耿于怀。他觉得,与有教养的欧洲人来比,美国人太随便,烹调技术不好,又缺乏浴室。特别是在参观尼加拉瀑布时,弗洛伊德才刚刚53岁,一个向导竟然称他为“这个老家伙”。弗洛伊德对他的传记作者琼斯说:“美国是一个谬误;一个巨人般的谬误,那倒是真的。但仍然是一种谬误。”访问美国14年之后,有人问他好像恨美国,弗洛伊德回答说,“我并不恨美国,我只是为它感到遗憾,我为哥伦布发现了它而遗憾!”


  不难想到,经历了多年的波折和奋斗,弗洛伊德已开始感受到国际性精神分析运动暖流的来临,同时他也预料到胜利中必然会出现新的矛盾。


  (四)精神分析学派出现分裂时期(~)


  20世纪前十年,精神分析学派开始出现分裂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因正式成员之间不和与意见分歧,使精神分析学派开始分化。


  年3月,于德国纽伦堡召开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二次大会。会上,弗洛伊德作了《精神分析治疗法的前景》的演讲,并正式建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荣格当选为第一任主席。他是瑞士著名精神病学家,年拜读《释梦》后就开始在实践中运用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研究。年荣格与弗洛伊德开始每周通信,并把他的《早发性痴呆心理学》()寄给弗洛伊德。年赴维也纳拜访弗洛伊德,两人一见如故,畅谈了13个小时,由此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年荣格随同弗洛伊德赴美国克拉克大学讲学,并荣获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弗洛伊德在给荣格的一封信中,称荣格为过继的长子和继承人。


  继《精神分析学与精神病理学研究年鉴》之后,又出版了《精神分析学中央学刊》作为该会的机关刊物,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和斯泰克尔任主编。荣格委任黎克林(Riklin)担当国际精神分析大会秘书,并主办《国际精神分析学会通报》,定期报道学会各项日常活动、学术活动及出版讯息等等。


  为协助学会处理共同事务,会议还决定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地方组织:柏林精神分析学会,主席是阿伯拉罕(KarlAbraham,~);慕尼黑精神分析学会,主席是塞福(L.Self);苏黎世精神分析学会,主席是荣格;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是阿德勒;布达斯精神分析学会,主席是费伦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主席是琼斯。后来发展到八个地方组织。


  年春,阿德勒正式宣布退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另组自由精神分析学会,创建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y)。其原因与纽伦堡大会上的选举有关。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追随者阿德勒和斯泰克尔,对弗洛伊德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主席这一领导权交给一个外国人荣格,表示不满。更主要的是理论观点上的根本分歧,阿德勒反对性力决定论,反对生物定向的本我心理学,主张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等。这一决裂,标志着精神分析学理论本身的内在矛盾公开化。


  年9月,第三届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在德国魏玛召开。中为弗洛伊德,其右下为费伦茨,左边为荣格。


  年9月,在德国魏玛(Weimar)召开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三次大会,参加会议的约有55名代表,包括奥地利、德国、瑞士、匈牙利、荷兰的同行,还有4名美国人和几位刚开始专攻精神分析学的女医生。研究范围也很广,其中只有一部分是关于医疗技术的。大会主要报告有:美国神经病学家普特南的《哲学对精神分析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性》,荣格的《精神病和精神神经症的象征意义》,瑞士精神病学家布洛伊勒(EugenBleuler,~)的《孤独症》,萨克斯的《精神分析和心理科学的相互关系》,兰克的《论诗歌和传说中裸体意象的动机》等。会议决定创办一份非医学性的精神分析学的《潜意象》(Imago,亦译“意象”)期刊,由兰克和他的挚友萨克斯任编辑。精神分析学在人类学、*治经济学、艺术、文学及其他人文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均可在此杂志上发表。


  荣格是一位有着独立见解的精神病学家。年他发表的《力比多的变化和象征》一文就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大相径庭。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力比多(libido)的看法不同,荣格认为力比多只是一般张力的一种延伸,不一定或不完全只和性欲有关。二是对恋母情结的看法不同,荣格认为,恋母情结和乱伦愿望并非潜意识的积极的、切身的一部分,而是代表一些更高理想的象征。同年夏末,荣格在美国的讲学内容也公开表示他在理论上同弗洛伊德的对立。年9月,在德国慕尼黑召开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四次大会。参加会议的人共有87名,其中包括精神分析学会的成员和其他人员。在会上,弗洛伊德强烈地希望,他和荣格在慕尼黑的见面能真诚地摒弃前嫌。荣格郑重表示,他们二人思想上的分歧不应该削弱他们之间的情谊,不论他们是如何地不愿意接受这些分歧。荣格还明确保证说,要用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的任务,并对《年鉴》的内容和发展表示了乐观的态度。荣格回心转意不长,一回到瑞士之后,他就公开抛弃了更多的弗洛伊德派的理念,如梦中的性象征、本能阻抗、压抑等。这样,两人同意终止他们之间的私人通讯。年荣格给弗洛伊德写信正式辞去《年鉴》主编职务,并直截了当地表示今后不能再同弗洛伊德继续合作。年4月,荣格正式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指望由阿伯拉罕接任。接着,荣格又宣告退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另建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psychology)。这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实际上存在三个对抗团体:弗洛伊德学派(又称精神分析学派)、荣格学派和阿德勒学派。


  由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年夏,在琼斯的建议下,成立守护弗洛伊德委员会,主要成员有费伦茨、阿伯拉罕、琼斯、萨克斯、兰克等五人,琼斯被选为主席。弗洛伊德把自己珍藏的意大利五个精刻的小凹雕作为“正式勋章”送给他们作为纪念。大家深为感动,把这些宝石镶在戒指上,可日日夜夜都在手上(onhand,既有“在手上”,又有“在身边”的意思),弗洛伊德听了琼斯的这一双关语,不禁哈哈大笑,他宣布:“我同意,打心眼里同意。”


  十多年来,该会一直顺利地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即保卫弗洛伊德的荣誉和学说,反击对弗洛伊德本人及其学说的各种攻击。弗洛伊德在他的《自传》中,对这个委员会所起的作用表示非常满意。他说:“和那些弃我的人(如荣格、阿德勒、斯泰克尔及其他少数人)相比,还有更多的人如阿伯拉罕、艾丁根(M.Eitington)、费伦茨、兰克、琼斯、布里尔、赖克(T.Reik)及其他人,都忠诚地和我合作了15年以上,而且绝大多数都和我私交甚笃。”


  尽管年和年阿德勒与荣格先后和弗洛伊德彻底决裂,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在全世界的影响与日俱增。


  在美国,由于弗洛伊德的访问,以及琼斯、普特南、布里尔等人的热心支持,很快掀起了研究精神分析的热潮。年5月2日,美国精神分析学会在华盛顿正式成立,普林斯任主席,被称为“美国精神分析学之父”的布里尔创立了纽约精神分析学会。


  在俄国,也引起了一些人对精神分析学的兴趣。奥希波夫(M.E.Ossipow)及其同事翻译了弗洛伊德的著作。年莫斯科出版了《精神治疗法》。莫斯科科学院还为优秀的精神分析学著作颁发了奖金。


  在欧洲,荷兰艾姆登(VanEmden)亲自来维也纳向弗洛伊德拜师求教,而奥古斯都·斯塔克(J.Strke)于年起,就一直在荷兰运用精神分析法给患者治疗。姆·迪艾德医生首次向英国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分会做了介绍精神分析学的报告。琼斯决定返回伦敦开业行医,创立英国精神分析学会。意大利的格·莫德纳(GeModena)医生翻译了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


  这个时期,弗洛伊德也发表不少著作,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个系列的论著。


  1.精神分析学系列的论著


  (1)《精神分析五讲》(亦译《精神分析的起源与发展》,)这本书是弗洛伊德于年应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的邀请,为该校20周年校庆所做的5次讲演汇集而成,翌年首次用英文刊出。该文是弗洛伊德最早论述精神分析的主题和发展的一篇著作。它从叙述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作研究癔症开始,通过大量的临床时间和观察事例,比较系统地阐释了精神分析学关于宣泄法、压抑、梦、失误、性欲和移情等重要概念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2)《精神分析导论》(亦译《精神分析引论》,~)这本书是弗洛伊德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在弗洛伊德的全部著作中,或许除了《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外,本书是流传最广的一部,大约有16种语言的译本。它由弗洛伊德年、年两个冬季在维也纳大学为学生开设精神分析学课程的讲稿汇编而成。全书包括失误动作、梦和神经症等3篇,共分28讲。该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听众领会精神分析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前两篇内容假定听众没有精神分析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失误动作的分析和对正常人的梦的探索,为听众奠定学习有关神经症问题的基础。第三篇神经症通论是弗洛伊德讲解精神分析的核心,他通过对各种神经症的全面分析,深入地阐述了这个十分困难的新课题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全书较为完整地反映了精神分析学这门学科的精神实质、理论内涵和方法技术,既是学习精神分析学的入门读物,又是研究精神分析学的必读著作。

 (3)《精神分析运动史》


  此文是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学产生、发展和分裂过程的历史总结,发表于年。全文共分三部分:(1)阐述了大约年前精神分析学发展史,包括同布洛伊尔的合作与分离,独自提出迁移宣泄法,形成压抑和阻抗理论、幼儿性欲假说,以及作为潜意识来源的梦的解析和开拓。(2)阐述了大约年前精神分析学的观点第一次开始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以维也纳与苏黎世学派联盟为核心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形成、主要贡献,以及精神分析运动在欧洲和美国的兴起。(3)阐述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组织建设、学术活动和分裂,包括地方组织的建立、前四届国际局势分析学代表大会的活动、同阿德勒和荣格的根本分歧,以及弗洛伊德对他们的严厉批评。


  2.元心理学(亦译“心理玄学”、“后设心理学”,metapsychology)系列的论著


  (1)《本能及其变化》


  此文是弗洛伊德关于本能问题的一篇专论,发表于年。他从不同角度分析说明本能(instinct,相当于德语中的Trieb)“介于生理与心理之间的边界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强调本能源于机体能量贯注的心理表征,并指出这一基本概念所涉及的问题,如本能的原动力、目的、对象和来源,以及描述性本能的一般性质所采用的方法等。它对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三大理论支柱之一——本能论具有重要价值。

(2)《压抑》

 此文是弗洛伊德关于压抑问题的一篇专论,发表于年。其中对压抑的本质、种类(原始压抑与固有压抑)、归因、结果及其与神经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文和《潜意识》、《有关移情的观察报告》等12篇论文,均系元心理学方面的专论。它对领会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和防御机制有重要学术价值。

(3)《论潜意识》此文是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一篇重要论文,也是他阐述心理学基本理论方面的代表性文章之一,发表于年。主要包括:(1)对潜意识概念的辩护。他认为,提出潜意识的假说是必要的和合理的。(2)潜意识的两种含义。依据心理地形学观点既界定了描述意义上的潜意识(即前意识)和系统(动力)意义上的潜意识的区别,又阐释了潜意识与前意识、意识之间的互动关系。(3)潜意识情绪。弗洛伊德论述了潜意识情绪、感情、情感的存在和三种变化形式(保留、转变和压制)及其重要性。(4)心理地形学与压抑的动力,用地形学、动力学、经济学的方法对某种心理活动做了元心理学的描述。(5)潜意识独有的特性,如相互不存在矛盾、原发性过程(贯注的活动性)、无时间性、以心理现实代替外界现实等。(6)两种系统间的交流。阐述了潜意识与前意识(或意识)系统之间交流的广泛性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条件。(7)对潜意识的评估。从对神经症的分析中具体揭示了潜意识与前意识的区别和联系,并指出了人的心理活动两条运作的途径(即本能—潜意识—意识;外部—意识和前意识—潜意识)。可见,本文对理解精神分析学的潜意识理论支柱和心理地形学具有重要意义。


  3.弗洛伊德主义领域的著作


  20世纪10年代以来,弗洛伊德就将精神分析学扩展和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逐渐形成哲学化或社会学化的精神分析学,即弗洛伊德主义。


  (1)《图腾与禁忌》


  此书是弗洛伊德应用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的首次尝试,也是弗洛伊德第一次集中阐述自己关于宗教和道德起源的一部重要著作,出版于年。本书研究了存在于原始部落民族中的各种禁忌、图腾崇拜及原始宗教和原始文化,并研讨了原始人这些现象的心理根源及其活动的规律。共四篇:对乱伦的恐惧;禁忌与矛盾情感;泛灵论、法术和思想万能;图腾崇拜在童年时代的再现。弗洛伊德通过蒙昧人与强迫神经症患者的比较,推断了图腾崇拜的本原意义。认为图腾禁忌反映了人类对乱伦的恐惧;塔布(Taboo)禁忌则是矛盾情感的产物。它构成了蒙昧人的原始道德观;蒙昧人的法术思维品质——思维万能,构成了泛灵论原始思维模式。在这一思维模式作用下,他们用支配心灵生活的法则来支配实在之物,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神灵观念,并因此为宗教的产生铺平了道路。还断定图腾崇拜的来源,即在于那些被父亲驱逐的儿子们联合在一起,杀害并吞食了自己的父亲以后,产生的罪恶感、悔恨和怀念,故所有的神都是依据父亲的形象的构成物。而宗教的发展正是来自于对弑父罪恶感的“集体意识”,人们把这种心理过程以潜意识的形式一代又一代地积淀,反映了弗洛伊德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分析力,通过其中大量的原始文化资料,可以了解人类心灵深处的奥秘。这是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学应用于人类文化学、文化史、宗教学领域的先声。尽管有心理主义(psychologism)倾向,但对我们研究宗教和道德起源的认识根源是有学术价值的。


  (2)《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


  此文是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观点阐述文学作品的一部心理美学代表作,发表于年。该文紧紧围绕《格拉迪沃》一书中幻觉与梦的关系,揭示了压抑、幻觉与精神错乱的起因、梦的形成与解释、性欲生活的作用、治疗心理疾患的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它不仅沟通了心理学与文学的联系,而且还开拓了精神分析美学研究的新领域。


  (3)《作家与白日梦》


  这是弗洛伊德关于文学作品创作的目的、实质和心理来源的一篇极为重要的论文,发表于年。弗洛伊德在对创作与白日梦的关系做出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幻想活动,其目的是在幻想中实现其未能满足的愿望;这种幻想实现于作家的观念作用的三个阶段(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联络上,作家的写作技巧只在于通过转化及其伪装来掩盖自己的自我中心倾向,并提供纯形式的乐趣。此文对研究弗洛伊德的美学观和文艺观具有重要价值。


  (4)《达·芬奇的童年回忆》


  此文是弗洛伊德对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daVinci)的长篇评传,发表于年。他以精神分析的观点和传记研究的方法,详细叙述了达·芬奇童年以来的感情生活,深刻分析了他的性心理历史的发展过程,着重阐释了他的艺术与科学活动的心理起源。主要观点:一强调童年经验(记忆)的重要性和“恋亲丛”对他的创作(如《蒙娜丽莎》、《圣安妮和另外两个人》等)及其一生命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二指出他是一个特殊类型的同性恋者和强迫性神经症者,把想象特别是幻想(“秃鹫幻想”)视为创作的出发点和主要形式。三宣称艺术家的创作是性欲的一种宣泄,主张艺术和科学成就是性本能升华的两种表现。四提出以“性压抑”为本源的科学研究本能的三种类型,即神经性压制型、强迫性沉思型、替代性升华型。此文不仅对研究达·芬奇这一历史人物的心理构成有参考价值,而且对研究弗洛伊德心理美学思想也有重要意义。


  (5)《米开朗基罗的摩西》


  此文是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的观点对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所创造的摩西(Moses)这一艺术作品的解释。文中提出艺术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意图在观众心中唤起与之同样的情感态度和心理品质。同时指出,在艺术品的欣赏中对一些为人所忽视的细节的注意和分析,可以使人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此文对了解弗洛伊德的心理美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当弗洛伊德正处于事业迅速发展且多产的时候,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匈帝国又是主战国,这样弗洛伊德一家及其理论在全世界的传播均受到很大的影响。他的三个儿子都上了前线,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骨干兰克、费伦茨也参了*,求诊病人越来越少,家里钱财丧失殆尽,连买的公债和人寿保险都没有保住,故为了维持妻子、几个孩子和明娜全家的生活,弗洛伊德还得极力操劳。


  弗洛伊德利用这一生中最空闲的时间,还是写了不少论文。但随着战争一年年的延长,弗洛伊德的收入明显减少,家庭生活越来越困难。他患了重感冒,身体日渐虚弱,60岁的生日过得很凄惨,连足够的食物都没有。而后弗洛伊德又得了严重的风湿病,写字的时候,手不停地颤抖着,但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却说:“我的精神并没有受到动摇。这就表明,一个人的精神生活是多么重要啊!”但厄运接踵而来,年他的下颚癌初显征兆,下颚经常颤抖,且不停地疼痛。这与他每天吸20支雪茄有很大关系。弗洛伊德总是在上衣口袋中放上几支上等的雪茄烟,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依然如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年9月28日,中断了三年多的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五次大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玛莎和小儿子厄恩斯特随同弗洛伊德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代表共有42位精神分析学家和爱好者,有几名来自荷兰和德国,其他的都来自奥地利和匈牙利。在大会上,弗洛伊德宣读了《精神分析治疗法的前进方向》的论文。费伦茨当选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布达佩斯市长向代表们表示了官方的欢迎,并拨了一艘游艇供代表们游览多瑙河之用,各界都为他们举行了正式的招待会和宴会。


  列席会议的还有德、奥、匈三国的官员,他们要求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对战争精神神经症的士兵给予帮助。布达佩斯准备建立治疗炮弹导致心理疾病的中心,由一名精神分析学家负责全面工作。布达佩斯大学数千名学生要求费伦茨到大学开设精神分析学课程。他在布达佩斯治疗精神神经症患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正如艾丁根在柏林以及阿伯拉罕医院里取得的成就一样。弗洛伊德对核心委员会成员说:“我们还真有点用处!”又说:“这是我们头一次被当作一个公认的科学团体对待……”费伦茨高兴地插嘴说:“……并且能做出宝贵的贡献。”“弗洛伊德教授,我们不仅仅是有用,而且是必需啊!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人,这是我多年来的理想!”


  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刚刚诞生的奥地利共和国经济萧条,货币贬值,举步维艰,三个儿子均找不到工作,诊所收入少得可怜,还得供养一家老小(母亲和多尔菲、两个孀居的妹妹和孩子、明娜、自己的妻子和孩子)16口人,只得靠借债度日。


  在零下十多度的严冬下,弗洛伊德白天守候着没有暖气的诊室行医,晚上还要用冻僵了的手执笔写作。在此期间,出版了他的《精神分析短篇论文集》第四卷。还在维也纳成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出版社。因战争的灾难精神病患者剧增,更重要的是,人们精神上的空虚、苦闷和悲观,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精神分析学,以期获得解决精神疾患的奥秘。因此,西欧各国*府、学者和普通人对精神分析学的兴趣大大增加,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在各国的分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精神分析学最后成熟时期(~)


  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学最后成熟和声誉日隆的时期,也是弗洛伊德主义理论建树时期。在这个时期,弗洛伊德在医疗上又日益兴旺起来,除每年夏季有三个月的假期外,每天工作繁忙,从上午9时到下午1时都在对患者进行分析。


  在学术上,弗洛伊德对自己的学说通过集体的讨论又做了补充和修正,使精神分析学由一种作为治疗神经症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为一种阐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主要代表著作如下:


  1.《超越快乐原则》


  此书是弗洛伊德后期主要著作之一,发表于年,全书共七章。他提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力,除了快乐原则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现实原则外,还有一条更基本、更符合人的本能的原则,它的作用超出了快乐原则,这就是强迫重复原则,即要求重复以前并回归到过去的状态。作为生物惰性的本能,正具有这一特征。像人这样的有机体,因本能固有的保守性,也有恢复原初的无机物状态的倾向,可成为死的本能。因此,弗洛伊德在这部著作中,修正了他早期的本能学说,第一次提出人存在着死的本能与生的本能,并把这两种作用相反、同时并存的力量的斗争视为人的整个生命运动历程的决定者。


  2.《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


  这是弗洛伊德后期关于群体心理学的主要著作,发表于年。全书共十二章:导言;勒邦(LeBon)对群体心理的描述;关于群体心理生活的其他说明;暗示与力比多;两种人为的群体——教会和*队;其他问题与研究思路;认同作用;爱和催眠;群居本能;群体和原始部落;自我的等级区分;附录。弗洛伊德系统论述了关于“群体的本质就在于它自身存在的力比多联系”的理论,其特征是根据个体心理的变化来解释群体心理。在该书中,弗洛伊德首先介绍了群体心理学的各种特征及维持教会和*队这两个人为群体的心理纽带。其次,着重探讨了暗示、认同、爱和催眠中力比多联系的作用。最后,在“自我的等级区分”假定中,提出了“自我理想”(ego—ideal)的概念。后来到年发表《自我与本我》时,重新将“自我理想”确定为“超我”(super—ego),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3.《自我与本我》


  这是弗洛伊德后期的一部主要的理论著作,也是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的典籍,出版于年。全书共五章和两个附录:意识和潜意识;自我和本我;自我和超我(自我理想);两类本能;自我的依赖关系;描述的和动力学的潜意识;力比多的大储存库。在本书中,(1)弗洛伊德进一步将心理区分为意识(conscious)与潜意识(unconscious)的意涵,然后又明确提出并阐释了两种潜意识:一种属于描述意义上的潜意识,即前意识(preconscious);另一种属于动力学和系统意义上的潜意识,即弗洛伊德所特指的潜意识。(2)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tripartitepersonalitystructure),阐释了自我(ego)从本我(id)、超我(super—ego)、自我分化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它充满着本能和欲望(desire)的强烈的冲动,受着快乐原则(pleasureprinciple)的支配,一味追求满足;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智和常识,按着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来行事。它既以大部分的经历来控制和压抑发自本我的非理性的冲动,又迂回地给予本我以适当的满足;超我是人格中高级的、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构。它以良心(conscience)、自我理想(egoideal)等至善原则(perfectionprinciple)来规范自我。这样,弗洛伊德就从静态的心理地形学发展为动态的人格结构学。(3)还谈到了自我由于成了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等三个主人的可怜仆人,因而常常激起焦虑信号,成为弗洛伊德晚年新的焦虑论(anxietytheory)的基础。


  4.《抑制、症状与焦虑》


  这是弗洛伊德一部后期的代表作,是对压抑与焦虑(anxiety)及自我防御机制(ego—defencemechanism)关系理论进行修正与补充的主要著作,出版于年,全书共十一章。弗洛伊德通过对恐惧症、强迫性神经症和转换性癔症等病理现象的分析,通过对外部症状与内部自我、本我和超我现实关系的阐释,他解释了焦虑的性质、类别、表现形式及其与出生创伤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自我的各种意识功能,尤其是自我防御机制,如压抑作用、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抵消作用(undoing)、隔离作用(isolating)等在神经症患者和正常人心理活动中的作用;阐明了“压抑”与“防御”(defence)两个基本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在精神分析中的运用。本书对理解弗洛伊德学说的基本理念有重要学术价值。


  5.《一个幻觉的未来》


  这是弗洛伊德关于文化观和宗教观的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出版于年,全书共十章。早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弗洛伊德就表现出对文化人类学的
  6.《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


  这是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的观点和方法阐释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文艺创作的一篇心理美学的论文。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马拉佐夫兄弟》是恋母情结的弑父动机与赎罪欲在文学上的再现,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癫痫症和神经症发作在艺术上的投射(projection)。进而他指出,西方文学史上的三部“杰作”(《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卡马拉佐夫兄弟》),均以弑父者为其同一主题,其弑父行为动机都是与情敌去争夺一个女人。弗洛伊德坚持,潜意识的情杀动机与严重罪疚感的癫痫症和神经症,既是创作文艺作品的重要起因,又是理解西方文艺“杰作”的一把钥匙。


  在组织上,弗洛伊德做了调整,以保证研究工作的进展。年,弗洛伊德将忠实的精神分析学家组织一个秘密的核心小组:弗洛伊德、兰克、萨克斯于维也纳;阿伯拉罕、艾丁根于柏林;费伦茨于布达佩斯;琼斯于伦敦。他们相互通信,每两年聚会一次,必要时可随时增加聚会次数。

年,与护卫弗洛伊德“委员会”成员合影。


  前排左起:弗洛伊德、费伦茨、萨克斯;后排左起:兰克、阿伯拉罕、艾丁根、琼斯。


  年9月,在荷兰海牙召开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六次大会,这是战后第一次国际代表大会。会议4天,代表和来宾共人。弗洛伊德满意地看到,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又重新形成,友谊并没有遭到损害,也没有留下战争的伤痕。琼斯和英国代表为弗洛伊德教授及其女儿举行了午宴。安娜用漂亮的英语作了答谢讲话。这既使英国精神分析学会感到高兴,也使她父亲弗洛伊德感到自豪。


  年,在德国柏林召开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七次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人,来宾人。其中,美国的会员11人,英国31人,柏林91人。这充分证明了阿伯拉罕、艾丁根,以及萨克斯和兰克等人在训练中心作出的成绩。尽管瑞士的会员们受到阻挠,他们还是来了20人。看着济济一堂的会议大厅,回想起十年前慕尼黑大会上不欢而散的情景,弗洛伊德十分感慨地想道:“我们现在有足够的会员和力量自立了。我们终于大功告成了!也许我们还会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个别人员,但我们已经像任何一个精神病或神经病学会那样牢牢地站住了脚。”会上,阿伯拉罕关于抑郁症(melancholia)和费伦茨关于生殖器的理论使与会者赞不绝口。但对弗洛伊德来说,最大的幸悦莫过于看到一批年轻的新会员宣读他们的论文:弗朗茨·亚力山大(FranzAlexandre)和卡伦·霍妮(KarenDanielsenHorney)关于女性心理学一些问题的探讨;格查·罗姆将精神分析学引进人类学研究的尝试;等等。


  弗洛伊德在会上宣读了《关于潜意识的几点意见》的论文。这篇文章是以他的《自我与本我》一书的手稿为基础写成的。他说,在科学的领域里,满足于昨日的真知灼见,就会导致今日的一知半解。他承认过去仅仅强调意识与潜意识是偏颇的、简单化的。主张以“三部人格结构说”取代“二部心灵结构说”。最后得出结论说:“精神分析法是一种能使自我逐步征服本我的工具。”又说:“它也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一种态度、一个参照物、一种观点、一条途径,它使我们能够从压抑与反压抑(counter—repression)、爱与死的永恒冲突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的精神世界。”在这会上,他的女儿安娜被推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会员。


  年,在德国萨尔斯堡召开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八次大会,阿伯拉罕任主席。同年,弗洛伊德被授予维也纳市荣誉市民称号,以祝贺他68岁的生日,而不是等到习惯上的70岁。这可能与弗洛伊德下颚癌手术有关。同年,5月14日,法国著名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拜访了弗洛伊德。罗曼·罗兰阅读弗洛伊德的著作已达20年之久,对弗洛伊德很赞赏,并经常通信。这次相会,两人各抒己见,探讨了文艺创作和人类心理活动的关系,批评了文艺界片面理解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达成了人生观问题上的共识。


  年9月,在德国洪堡召开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九次大会。弗洛伊德未出席,而是派安娜去宣读了他的《两性生理差异所带来的心理后果》的论文。同年,德国精神分析运动的天才阿伯拉罕去世。弗洛伊德非常痛心地说:“卡尔·阿伯拉罕才48岁呀。他还可以进行30年的创造性工作。而我今年69岁了,半个嘴巴都已被割去,却仍在世上苟延残喘,而卡尔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到了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声誉日隆,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已相当可观。历史表明,精神分析学将会继续向前发展,它不仅能成为一门学科,而且也能成为一种治疗方法。加入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人数日益增多。除了以前就有的维也纳、柏林、布达佩斯、伦敦、荷兰、瑞士和俄国的地方组织之外,后来巴黎、加尔各答应成立了学会,日本成立了两个,美国有好几个,最近耶路撒冷、南非的分会相继诞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也建立两个地方团体。


  精神分析运动在美国的影响远大于欧洲。年后仅在美国就出版了两百部以上的著作论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当时有人颇有感慨地说:“十多年以前,有谁曾梦想过,今天的大学教授们会向男女学生讲授弗洛伊德的理论。科学家依靠它,以探求本能的奥秘;教育家希望从中找到训练年轻人的秘诀。”年和年弗洛伊德曾被美国心理学家怀特推荐为诺贝尔医学奖的候选人。而后法国艺术大师罗曼·罗兰也多次努力争取过,但均未成功。弗洛伊德自我解嘲地说:“我已经两次看见诺贝尔奖从我面前闪过,但我知道,这种官式的承认根本不适合我的生活方式。”

后来,精神分析运动内部核心委员会出现了矛盾。追随弗洛伊德达25年之久的兰克和被弗洛伊德非常器重的费伦茨几乎是秘密出版了两本同正统精神分析学相对立的论著:一本是兰克和费伦茨合著的《精神分析的发展》(),引起许多成员的反对,弗洛伊德对其中一些错误也做了批评,但希望大家通过内部讨论加以解决,费伦茨表示接受意见,并同委员会言归于好。而兰克却未完全改变态度。另一本是兰克的《出生创伤》(),将人的精神神经症、各种情绪、焦虑、恐惧、迷惘、恐怖、软弱等,完全归因于人出生时所受到的创伤,抛弃了弗洛伊德神经症的性病因学和释梦的方法。这本书事先没有让任何人看到他的手稿,但却得到费伦茨的支持。这样,于年和年兰克和费伦茨就相继脱离了组织。年确诊弗洛伊德患下颚癌,并做了第一次手术。年,弗洛伊德70寿辰时,收到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丹麦著名作家布兰戴斯(GeorgMorrisCohenBrandes,~)、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等人的贺电和德国作家茨威格(StefanZweig,~)在报上发表的祝辞。与此同时,弗洛伊德声明退出精神分析运动。


  (六)精神分析学登峰造极时期(~)


  20世纪30年代,既是精神分析学顶峰时期,又是弗洛伊德主义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弗洛伊德进一步用精神分析学的观点研究一系列社会现象,如社会组织、宗教起源、文学艺术、战争根源等等,构建了一套有关社会文化的弗洛伊德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时期,弗洛伊德的主要代表著作如下:


  1.《精神分析新论》(亦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它是《精神分析导论》的姐妹篇,也是弗洛伊德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它是弗洛伊德在他年所做的演讲基础上成书的,但却是他在《精神分析导论》发表后经过15年研究实践和反思的成果。该书既是对《精神分析导论》的修正、补充和发展,也是弗洛伊德后期工作的里程碑,出版于年,全书共七讲,即从29讲至35讲。分别阐述了四组不同性质的问题:(1)进一步发挥了梦的理论,提出一切梦均具有性的属性的命题,详述了显梦与隐梦之间的根本区别,关于梦满足愿望的作用与焦虑的梦不矛盾的观点、关于梦的本质即梦的工作过程的发现等等问题。(2)强化了对人格的自我的分析,着重阐述了自我和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以及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与自我、超我和本我以及它们与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3)专门探讨了焦虑与本能生活以及女性心理问题,提出女性气质决定于其性器官的功能及其发展状况的理论,并对心灵感应(telepathy)现象、精神分析理论做了解释、应用和展望。(4)对宗教、教育、宇宙观等问题发表了他元心理学的独到见解。该书论述许多过去未曾接触过的问题,包括教育的目的、职能和方法,哲学和宇宙观,宗教的特点、职能及其与科学的不相容性,对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的评价等。其中关于宗教的作用及其与科学相对立的观点有其合理性,其余的一些论点则有明显的谬误。


  2.《精神分析纲要》


  这是弗洛伊德最后一部精神分析学的极为重要的代表作。他写于年(82岁),并以德英两种文字发表于年。虽书未写完他已去世,但全书的内容基本上是完整的。全书共分三部分:(1)心灵及其活动,阐明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相继发展而成的精神结构,具有根本性作用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性功能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过程,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对梦的解析。(2)实践任务,阐述了精神疾病的早期根源及其精神分析治疗技术。(3)理论成就,揭示了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本书既是向读者介绍精神分析基本原理的指南,又是他对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精神分析理论全面而精辟的总结。因此,《精神分析纲要》在弗洛伊德全部著作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3.《文明及其缺憾》(亦译《文明及其不满》)


  它是弗洛伊德晚年探讨社会文明的一部主要著作。美国著名历史学教授彼得·盖伊(PeterGay)认为,这部书是弗洛伊德集其一生思想大成的著作。出版于年。该书第一版,一年之内,就销售了1.2万册——在弗洛伊德著作中不算小数目——全部售罄。年又出版了第二版,仍然销路很好。他从文明发展与人性本能之间的联系和对抗这个基本观点出发,对文明社会的本质、起源、作用和弊端等问题做了集中的阐述。他认为,人生的目的(或人性的本能)就是追求幸福(happiness),但幸福又是难以达到的。因为文明除了促进物质工具的进步、个体的力量被群众的力量所代替,同时还忽略了人性的特殊过程,却对人的本能尤其是性生活肆意否定和横加限制,企图让人在攻击性(aggressiveness)方面做出牺牲。于是,人们只好求助于爱欲的力量,以所谓的共同的文明生活来避免痛苦。他指出,攻击本能是反对文明的,而文明又是建立在爱欲之上的,因为在文明的进化中充满着爱欲(生的本能)与攻击(死的本能)之间的斗争。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剖析了文明社会,痛斥了文明社会的弊端,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并把希望寄托在爱欲的力量之上。这里,弗洛伊德看到本能与文明的矛盾、文明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文明的发展日益要求人们群体认同感的加强是颇有见地的。但是,他忽视文明发展的物质根源,夸大本能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把文明与本能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文明的发展是个性扼杀的观点则流于偏谬。


  4.《为什么有战争?》


  它是年9月弗洛伊德就战争问题答复爱因斯坦的一封信,公开发表于年。他依据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因为使用“暴力”(violence)来解决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冲突是一个普遍原则;另一方面因为战争是毁灭本能(死的本能)的外部表现,故试图排除人的攻击性倾向是毫无用处的。要想避免战争,就必须用人的生的本能即爱欲的力量,来使攻击冲动得以转移。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们对战争的恐惧也是促使人们反对战争的一种重要力量。本文对了解弗洛伊德唯心理论的战争观有重要意义。


  5.《摩西与一神教》


  这是弗洛伊德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著作,发表于年。它由三篇论文组成。在第一篇论文中,弗洛伊德运用其广博的学识和独特的精神分析方法,追溯了犹太一神教(monotheism)与它创立者摩西之间的关系,以丰富的历史事实探讨一神教在犹太人中得以发展的史前根源。第二篇论文着重分析了摩西创立一神教之后,在犹太民族中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以传说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为流传。弗洛伊德引经据典,既借用了有关的历史资料,又与精神分析的独特方法相结合,勾画了一幅鲜活的宗教发展的历史画卷,读来令人兴趣盎然。第三篇论文是弗洛伊德于年流亡英国后发表的。主要是对前两篇论文的重现和扩展。总之,本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一神教的本质和起源,解释了上帝不是神,而是被后人神话了的人;它说明宗教问题并非神秘不可测,揭开宗教欺骗人的虚幻面纱,人们不难发现其真实本质。由于本书具有反宗教倾向,加之当时纳粹已表现出支持天主教会和反犹的倾向,因此,本书是分三部分断断续续出版的,前后历时四年多。本书是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作,读者可结合阅读《图腾与禁忌》、《一个幻觉的未来》、《精神分析新论》、《精神分析纲要》等著作,更全面地了解弗洛伊德的宗教观。


  弗洛伊德对文艺有特别的修养,他专门研究了一些诗歌、戏剧、雕刻和绘画,发表了一系列对艺术家进行精神分析的作品。如《戏剧中的变态人物》()、《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作家与白日梦》()、《达·芬奇的童年回忆》()、《米开朗基罗的摩西》()、《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以及分析莎士比亚(如分析其作品中的人物麦克白、哈姆雷特及查理三世)、歌德、达·芬奇、米开朗基罗、E.T.A.霍夫曼等名人作品的文章。由于弗洛伊德沟通了心理学和文学的联系,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创作活动的深入发展,因而弗洛伊德于年荣获歌德文学奖金。


  法兰克福市长在颁奖颂词中写道:“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开启了理解灵*驱力的道路,也因此创造了认知文化形态之产生和其建构的可能性,以及治疗其中若干病症的可能性。”颂词继续提到:“精神分析理论不只激起了丰富的医学科学内涵,同时还丰富了包括艺术家、神职人员、历史学家以及教育家的心灵世界”。


  年弗洛伊德75岁寿辰时,贺信如“洪水一般”,住宅被鲜花淹没。德国精神医学界召开了研讨会,纽约举行了庆祝活动,并在给弗洛伊德的贺电中写着:“您这位勇敢的探险家发现了自我之下隐没的大陆,且给予科学与生命新的方向。”同年,弗洛伊德的故乡弗莱堡市为他立了铜牌,弗洛伊德在给该市市长的感谢中,简短地重温了他生命的变化历程,深深地触及了他心智当中最私密的层面,说出了他无法被压抑的欲求,渴望着去爱慕年轻美丽母亲的那段时光,渴望着逃离他年老的父亲。


  此时,弗洛伊德已誉满全球。到了年,弗洛伊德80寿辰时,在连续六个星期中,收到从世界各地寄来的贺信和发来的电报,其中包括托马斯·曼、朱利·罗曼、罗曼·罗兰、威尔斯、茨威格、沃尔夫夫人等名作家、艺术家集体署名的礼状,整个屋内馈赠光盈,庆祝会也非常盛大,但弗洛伊德因病没有出席。在写给茨威格的道谢函中,弗洛伊德表示:“尽管在生日当天,在妻子和子女的陪伴下,我感到异乎寻常的快乐,但仍无法对伴随老迈而来的体衰与无能泰然处之,所以我望在会以类似渴望的心情等待着转化为非存有的到来。”托马斯·曼也写了一篇题为《弗洛伊德与未来》的文章,祝贺他的80大寿。同一个月,弗洛伊德获得了一项让他有最大满足感的荣誉,一个比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身份更大的殊荣:他膺选为排他性一向很高、名字经常与牛顿(SirIsaacNewton)和达尔文连在一起的英国皇家学会的通讯会员(Correspondingmember)

编辑:瞿骁

初审:顾聆潇,李宇鸿

终审:彭敬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