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厌学问题
多源于童年情绪障碍
我们每个人在正常的成长过程中,都体验过担忧、焦虑、恐惧、害怕、羞怯等各种不愉快的情绪。如果在儿童时期出过度的焦虑情绪,就会降低他们的生理及社会功能,就演变成为童年情绪障碍。情绪障碍在儿童青少年期十分常见,但由于与正常的焦虑情绪难以区分,而且部分症状不是特别明显而不易被家长察觉,所以常常被忽视,得不到应有的治疗,逐渐进展到慢性化,使得问题持续到青年和成年。因此需要提醒父母朋友们引起重视。
那么童年情绪障碍的概念是什么呢?
它实际是一组表现为焦虑、恐惧和强迫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包括:特发于儿童期的情绪障碍,如儿童分离焦虑障碍,儿童恐惧性障碍,儿童社交焦虑性障碍,同胞竞争性障碍等。也包括了在儿童期出现的各种类型成年期的神经症、癔症和应激相关障碍等,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惊恐障碍,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和癔症等。
童年情绪障碍主要表现形式为如下几个方面,下面会将如何处理做个简单的介绍:
一、分离性焦虑障碍
有的孩子在与父母分离或者离开家时就表现为过度的焦虑,如做一些被绑架、被伤害或者父母死亡的噩梦;有的则害怕亲人离开后自己会发生危险,会有大祸临头等幻想,表现出不愿意离开亲人,不去幼儿园或拒绝上学,即使勉强送去也表现哭闹,挣扎,或者出现呕吐、腹痛、头痛等躯体的症状。开始表现早晨上学时就感到身体不舒服,偶尔不去上学,发展到每天上学就发脾气,或者完全拒绝上学。处理轻度的可以给予心理治疗,比如让孩子了解到父母是爱孩子的,愿意在孩子难受时给予陪伴,但是也要给予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孩子有自己的独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时给予鼓励,增加孩子和周围人的接触,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从而能够在父母不在身边时获得支持和陪伴。加强社交技能及处理分离焦虑的能力。严重时可以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抗抑郁剂等对症治疗。有时孩子的分离焦虑是受家长影响的,所以家长也要反思自身有没有对孩子的过度担心,有没有因为夫妻关系问题对孩子有影响,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处理自己的问题。
二、广泛性焦虑障碍
这样的孩子经常在看到,听到可怕的事情时,都会不由自主与自己联系起来,如看到关于绑架的新闻,就担心自己会被绑架,他们总是在想“如果我也被绑架了怎么办?”听说有同学摔伤骨折了,就想“万一我也摔骨折了怎么办?”总是预期最坏的可能性,而低估了自己处理自己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这些过度担忧也会引发孩子身体的不适,如头痛、胃痛、肌肉紧张,发抖等。有的睡眠也受影响。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认知行为的心理治疗技巧,如调整孩子的心理应对,首先接纳孩子担心的情绪,理解孩子,然后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让孩子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建立适应性的行为。学会放松技术,减轻躯体不适。严重的孩子可以到儿童精神或心理门诊就诊,确定诊断及时进行抗抑郁药物及抗焦虑药物治疗。
三、强迫性障碍
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强迫的问题,比如一些想法反复出现,如怀疑自己作业完成了没有,做错了没有,怀疑自己上课的书带齐了没有,因此反复检查练习本,反复检查书包。或者反复回忆自己做过的事情,或者听过的音乐,回忆过程中被干扰了害的从头开始回忆,否则就烦躁不安。或者反复想一些问题,如“人死后有没有灵*”、“人世间到底有没有神”等。还有的害怕自己得狂犬病、艾滋病、怕脏等。为了缓解上面的那些想法引起的焦虑,孩子还可能会出现反复洗手、反复检查、反复数数,甚至回避外出。如果孩子仅是轻微的强迫问题,不影响孩子是生活和学习,可以不用处理。如果孩子这些问题出现的频率太高,引发孩子的严重痛苦焦虑,甚至回避社交,不能上学,就需要进行处理。如系统脱敏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甚至合并药物治疗。
四、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
每个孩子都有不开心的时候,但一般很快就恢复如常了。而如果孩子持续超过两周的时间出现明显的情绪异常,如感觉闷闷不乐,高兴不起来,暴躁易怒,做什么事都没有兴趣,感觉无聊,孤独,寂寞,无助,感觉脑子反应迟钝,不愿说话,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减退,自信心差,自卑,身体疲乏无力,感觉没有希望,出现轻生、自杀或自杀行为,失眠,进食减少,身体不适,担心自己的得病等。孩子就可能患了抑郁,而且孩子们抑郁时更多表现烦躁易怒,控制不住发脾气。对于轻中度的抑郁,可以先做家庭支持,合并心理治疗,如游戏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抑郁情绪,如果持续4-6周仍不能缓解,需要进行药物治疗。严重的抑郁,需要进行系统治疗,合并药物及心理治疗。因为抑郁障碍引发自杀的风险较高,因此在家长或老师发现抑郁发作时,需要及时带孩子就诊,以其得到适合的治疗。
以上是童年情绪障碍的几种主要表现,如果遇到以上情况,需要引起家属及老师的重视,及时到心理卫生专业机构就诊,当然也不用过度担心,很多孩子的经过治疗是可以很好的恢复如常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