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我们旨在介绍拉康在对弗洛伊德的基本概念进行革新的同时,其对临床的形式化的努力,以及该努力下精神分析的实践。
为贯彻这一教学目的,我们的讲课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拉康早期的欲望图理论,作为对弗洛伊德一二拓比学的一次语言学的推进,促成了新的精神分析的元心理学的框架。如果没有该框架(作为拉康最基本的思想框架),对精神结构、人格组织的基本形态就没有最基本的了解。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个不得不跨越但却晦涩的理论层面,我们首先从弗洛伊德出发,透过梦的基本要素如何组织,进而区分出拉康对弗洛伊德的梦构成的全新理解;并且,在该基础上,符号界如何以一种强迫性重复的方式(L链条)来运作,书写出无意识的欲望剧本。
这个基础上,拉康的欲望机器或者符号界的提出,这样的一次根本性的推进,将彻底改变对精神世界的认识:即冲动如何借由身体为炉,在语言的仲裁下炼就出幻想结晶,并燃起主体生生不息的欲望之火的。
借由这个最基本的欲望图的理论,我们可以阐释无意识的基本现象(口误、遗忘、梦境等)的发生,并且,也才可能在这样的人格理论上,讨论最原始却最为复杂的神经症:癔症。它的定义将直接确定何谓压抑,并且借此,精神病的脱落机制、以及其他神经症的亚型:强迫症和恐惧症的内核之构成,才能得以阐释。
所以,我们在第二部分将对广义和狭义的癔症症状进行一次阐述,续而把癔症和精神病的关键机制加以讨论,以便能让临床家最快地在初期会谈中避免误诊带来的临床风险。为此,我们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却尚未有中文版本的几个重大个案为依托来加以阐释。
最后,在第三部分,专论透过这种转移中的结构视野,拉康是如何借此决定性地重新确立精神分析家作为无意识倾听者的实践方法的。这首先涉及到基本的四种话语的定义、分析会谈所牵涉的*策、转移的动力学下对分析的推进,进而是构成癔症症结性内核的无意识的组分,如何牵涉到实在、符号的工作,这里直接涉及从运用能指的切割到建构实在的真相等分析家的基本行动,该行动,最终触发新主体穿越幻想,从异化中分离,从症状中重生。
课程大纲
一、基础性框架:元心理学
1梦组织的基本要素
2表象与能指的区分
3两大拓比学的重组:L链条的细节
4欲望图低阶:意识与无意识的流动
5欲望图高阶:幻想剧本的书写逻辑
二、最难的议题:何谓癔症
6弗洛伊德的癔症:从狭义到广义
7癔症性幻觉发作:脱落还是压抑
8重度癔症与精神病鉴别:一例重度男性癔症个案为例(Janet经典个案)
9重度癔症与精神病鉴别:一例重度精神病个案为例(Pankow学派)
10癔症幻想的原基:双性性幻想的构成与组分
11癔症幻想的原基:与强迫症和恐惧症的鉴别
三、分析的工作:如何倾听
12基本的*策:自由联想作为解释
13癔症的话语:话语、转移与欲望
14转移的种种:解释、干预与行动
15解释的拓扑:意爽、意义与意味
16集中答疑
每次课程将采取以临床材料出发,逐渐引入的理论,最后以分析的实践材料结尾的方式开展。第一部分的理论架构是介绍必要的弗洛伊德理论,并且最终集中在拉康前期欲望图理论(即能指与父亲隐喻的系统性理论)之上,后续两个部分均以此理论基础开展教学。
由于拉康的晦涩,作为初期引介课程,我们将以尽可能浅显的语言和充实的例证来表明弗洛伊德和拉康理论中精妙的部分,并且,根据听课者的问题的反馈进行调整。然而,作为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的课程,因此其根本宗旨是培养精神分析家和改善其实践,而不是普及精神分析概念为目的的。
备课的主要框架,将随着进程发表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