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教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
第八节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问题
一、幼儿身体发育中的问题★
6.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儿童时期的多发病,6个月至3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占7岁以前幼儿发病的三分之一以上。主要是因为体内缺铁,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
预防:提倡用母乳喂养婴儿,并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助食品,如蛋*、肉末、肝泥等。注意维生素C的补充,因为维生素C可提高机体对食物中铁质的吸收。及时治疗胃肠道慢性出血等各种疾病。纠正幼儿挑食、偏食的习惯。
7.腹泻
腹泻是幼儿时期的常见病,也是许多其他疾病的并发症。婴幼儿腹泻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预防:注意每次便后用温水给患儿清洗臀部。不要让腹泻的幼儿挨饿,饮食上应少食多餐,烹调宜软、碎、烂。已有脱水症状的患儿无论程度轻重,医院治疗。要注意搞好饮食和环境卫生,以防感染。平时应加强体格锻炼,多做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饮食要定时定量,添加辅食时应循序渐进,不宜过多、过急。细心照料婴幼儿,避免腹部着凉。当发现腹泻患儿时,应进行隔离治疗,要做好消*工作。
8.淋巴结肿大
学前儿童淋巴结轻度肿大(特别在颈前部位置)属正常范围,许多健康幼儿的颈、腋、腹股沟淋巴结可能有轻到中度肿大,是这些淋巴结曾受到轻微感染所致。淋巴结肿大可分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和普遍性淋巴结肿大两种。
局限性淋巴结肿大往往是由于局部的炎症所引起,例如,常见的下领淋巴结肿大,大多由口炎、龋齿或牙龈周围脓肿所引起;颈前淋巴结(位于胸锁乳突肌之前)肿大大多由扁桃体炎引起;颈后淋巴结(位于胸锁乳突肌之后)肿大,常由鼻炎、咽后部炎症引起;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则与上下肢感染有关。局部淋巴结特别肿大者,除考虑炎症外,应注意是否有肿瘤的可能。
预防:普遍性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应结合年龄因素加以考虑。在新生儿期,要注意是否有败血症、单纯疱疹病*感染等疾病的发生;在婴幼JL期应注意病*性疾病,细菌性感染中应注意结核病、伤寒、白血病等。
二、幼儿心理发展中的问题★
1.孤独症
(1)病症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在
/p>
①社会交往障碍。由于孤独、退缩,对亲人没有依恋之情,不能领会表情的含义,也不会表示自己的要求和情感。
②语言障碍。婴儿孤独症患儿虽有语言功能但往往缄默不语,或使用一种不为交流的语言,如模仿某句话或广告词,而且不会使用“代词”,常将“你”“我”颠倒使用。他们常常自言自语,无视他入。
③行为异常。孤独症患儿常以奇异、刻板的方式来对待某些事物。例如,反复敲打一个物体,或长时间把一个东西转来转去。他们的兴趣十分狭窄,要求周围环境和生活方式固定不变,因此很难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④其他。可能有感知障碍、认知障碍、癫痫发作等表现。
(2)病因
有充分证据显示,自闭症与家庭背景和父母教养的态度无关,也不是因后天环境造成,自闭症可能是由生理因素形成,如神经机能发展异常、生化机能发展异常、遗传因素或脑部受损所致,可能导致自闭症的成因有遗传和疾病感染。
(3)矫治
①康复训练的重点放在能力的提高上:由于孤独症患JL的主要心理障碍是适应困难和语言障碍,所以,康复训练的重点应以最终进入社会为主要目标。
②给患儿创造正常的生活环境:最好上普通幼儿园,这样可以使他们尽早进入社会。这一做法,需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共同制订康复计划。
③要有信心:绝大多数孤独症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训练的加强,症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2.多动症
儿童期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又名注意缺陷障碍,是一类以注意障碍为最突出表现,以多动为主要特征的儿童行为问题。
(1)症状
①注意缺陷;
②活动过多;
③冲动性;
④学习困难;
⑤行为品行问题。
(2)病因
多动症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①遗传因素。在家系研究中发现,多动症具有家族聚集现象。多动症儿童的生身父母儿童期患多动症,成年后患癔症、社会病态和酒精中*较正常儿童父母多。
②发育延迟。临床观察发现,多动症儿童常存在精细协作动作笨拙,不能辨别左右,视、听转换困难,空间位置觉异常等神经系统软体征;并常伴有开口讲话晚、语言发育延迟、言语功能异常、口吃、功能性遗尿或遗粪等问题。许多研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大脑皮质的觉醒不足所致。
③心理社会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的不良环境和不当的教养方式都有可能导致幼儿多动症的发生。
④其他因素。各种原因所致的轻微的脑损伤,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都可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和活动过度。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食品的调味剂、添加剂,血铅水平升高,血锌水平降低等也可能导致多动症的产生。
(3)矫治
①饮食疗法。多动症的主要诱因是由于孩子体内血铅含量过高。平时多吃含锌、硒丰富的食品,如鱼、瘦肉、花生、芝麻、奶制品、蘑菇、鸡蛋、大蒜等可以有效地补锌排铅。
②精神疗法。在家庭和学校,家长及老师、同学都应该给予多动症儿童理解、同情、温暖、爱护和关心。给他们以帮助,使患儿有信心克服困难,坚持治疗,战胜心理障碍。
③行为治疗。首先,训练儿童参加合适的认知活动,改善注意力。其次,通过特定训练程序,减少儿童过多的活动并纠正不良行为。儿童行为趋向良好时应及时予以肯定、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对患儿进行科学的教育,切忌粗暴批评、讽刺打骂等损害儿童自尊心的不良做法。
3.攻击性行为
(1)病症
一般将能引起别人对立和争斗的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幼儿中,攻击性行为表现为:当幼儿遭受挫折时显得焦躁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夺取别人的东西、扔东西以及其他类似的方式表现出来,是一种非常消极的行为。这就引起同伴或成人与他的对立和争斗,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可能针对教师或同伴,更多的则是针对自己的父母。攻击性行为多见于男性幼儿,以学前期最为常见,到学龄期就日渐减少了。
(2)病因
心理学研究发现,早在1岁以前,男性幼儿的行为就较女性幼儿有更多的攻击性,以后这种差别更趋明显。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后天原因造成的。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子女有不同的期望,认为男孩应该强悍,女孩应该顺从,这种期望经常反映在他们教育子女的态度和方法之中。另外,男性幼儿因为他们的攻击性行为更多地受到他人的惩罚,这类消极的惩罚非但没有减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反而经常地强化了这种行为。
(3)矫治
①榜样法。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榜样法(行为疗法),将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置身于无攻击性行为的楷模之中,可减少其攻击性行为,或者让他们观察其他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如何受到禁止或惩罚,也可起到同样的作用。
②强化法。在幼儿园若对攻击性行为采取不予理睬的方式,而对合作性行为则给予奖励,就可能减少躯体性或语言性攻击行为。
也有人提出,暂时隔离法也可消除强化因素、矫正攻击性行为。无论如何,不可采用体罚的方法,因为事实上体罚往往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其原因之一可能是体罚本身就对幼儿的攻击行为起了示范作用。
复习导航
▼
往期考点回顾▼
章节考点
幼儿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章节考点
幼儿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章节考点
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问题
点赞,在看,有考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