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朱建军我们该如何在这个时代刷出存在感 [复制链接]

1#
程少为简介 http://pf.39.net/bdfyy/bdfyw/201215/8498647.html

(注:本文来源于朱建*老师年4月21日微课《我们该如何在这个时代刷出存在感》,由阿暖文字整理并编辑发布。)

朱建*:先问大家好,很高兴在这儿跟大家有机会去进行一点交流,虽然我们的时间有限,大家也没有机会去说很多,在前面都是我讲,后面可能会留一点时间,大家可以提提问。虽然这个时间也很有限,也不足以让我去讲得很细致,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是可以把这些时间拿来让我们就这个很有趣的这个话题,我们可以聊一聊。

回归疗法实际上是我和曹昱我们两个人一起创立的这样一种疗法,也是比较新的一个疗法,所以还不能说特别成熟,但是我们都很喜欢这个疗法,是因为它有好多很独特的东西,至于有什么独特的东西,稍等一下我再说。正是因为它有一些独特的东西,所以我们才觉得值得把它拿出来作为一个新疗法,如果没有什么太独特的话,那我何苦呢。大儿子如果特别的优秀,往往父母就不一定着急生二儿子了。

回归疗法最独特的东西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一个对人生的大局观、整体观,对一个人心理转化过程的一个非常大局的、全面的一个定位,和给出一个标尺。我觉得我们两个特别兴奋的是,觉得回归疗法这样一种疗法,因为很多的因缘,很多的机会,很多的各方面的发展,然后最后可以说是落入了我们的潜意识,被我们俩在潜意识中捡到,我们是非常开心。

因为我觉得好像,至少我没有看到有另外一个疗法是能够把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情况,各种各样不同的心理,能够把它这样全面的综合到一个系统里面去讲清楚,然后能够让我们给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一个特别清晰的定位,能够知道他是属于心理发展的,进入了哪个阶段,那个层次,然后发展到了哪个分支点上,是在哪个岔路上,然后怎么样能够让它回归到最早的起点。能有这么一个全面大局的一个东西,好像其他疗法至少我没有见到。

今天咱们讲存在感这个主题。为什么要讲这个呢,因为这个是回归疗法最核心的一个东西,也是贯穿整个回归疗法中最重要的一个东西。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说整个回归疗法可以看作是讲人类如何追求存在感、获得存在感,以及有的时候在追求存在感中失败,然后失败了之后又怎么样去应对,应对失败了以后又会怎么样,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回归疗法中,存在感是它最核心的一个东西。

但是为什么要讲存在感?恰恰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努力追求存在感是因为我们试图让某一个并不存在的东西看起来似乎像是存在的,然后让我们有一种它存在的感觉。这个看起来像是存在的,但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是什么呢?实际上,我现在这样说出我们的一个看法,它就非常像我们以前在佛教里或者其他的地方听到的一个看法了。

那就是说,我——各种层面的,各种形态的我,实际上它都不是一个固定的、恒久的、实体一样的存在,它都是一个(怎么说呢)变化中的,一个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的东西。正是因为这个“我”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实体,并不是一个一直存在的东西,所以当人很希望觉得有一个实体的、存在的、恒久的、不变的、界限分明的、和别人特别不一样的、独特的“我”的这个时候,就必须努力的去、不断的去刷存在感。

我可以做一个比喻,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以前有一种游戏叫做,叫做什么来着?你看我现在果然紧张了,都忘了它的名字了(笑),哦,叫做火流星。就是我们买一个绳子,在绳子的顶端上栓上一个小碗,在那个碗里放上油,然后把那个油点着,然后在夜里的时候,你把这个绳子甩起来,然后让它转圈,就是靠那个离心力就可以让里边的油不撒出来,然后把灯点着,在这个时候你就会在黑暗中看到一个什么东西呢?看到一个很亮的圆圈在存在,但实际上有一个很亮的圆圈吗?其实没有,其实真正存在的只是一个灯,一个亮点,但是当你不停的去甩这个东西的时候,你看的就是一个圆圈。

再来比喻,就是说我朱建*跟别人不一样,叫朱建*的那个我好像他就像是一个圆圈一样,它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这么一个圆圈,但其实并不是存在这么一个圆圈,只是因为我们不停的在刷存在感,就像我们不停的去甩那个绳子是一样的,所以才形成了这么一种感觉。或者我们另说一个比喻,就比如说你的电脑,你的手机,如果你设定那个时间很短,5秒钟就黑屏,然后屏上出现的东西每隔5秒它就不见了,然后你又不想让它不见,那么怎么办,你就需要用一个手指头在这个屏上不停的刷。

所以当人缺少一个人想要的那种自我存在的、自我稳定的、自我的那个证据的时候,人实际上心里面就会有一种焦虑不安,然后为了克服这个最根本的焦虑不安,人就必须要用很多方式来刷存在感,这个就是制造出一个感觉自己好像存在的证据一样,虽然实际上并没有证据。这个听起来很绕,但是的确是这么回事,就是仿佛我们需要不断的对自己进行催眠,告诉自己有“我”,然后不管我们催眠的根据是不是可靠,但是我们要让自己产生这样一种感觉。

这样一气说了这么老多,大家可能会有点疑惑,哎,这跟我们做心理咨询有什么关系呢,这好像听起来很哲学化,跟我们日常生活好像没有多少关系,(但是,其实)有关系,非常的有关系,我们回归疗法从刚才所说这个东西里面就得出一个结论,而这个结论也是我们在心理咨询中,我们的经验中我们反复验证的,就是说一个人的心理需要中最最根本的一个需要是什么需要呢?就是感觉到自己存在的需要。

就是我们一个人,假如我们现在快要死了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当然一个共产主义者可能觉得只要我为共产主义奋斗就好了,我这一生就很有意义。那么其他的各种各样的人呢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方法,那么他这一些各种各样的方法让自己觉得活这一生有意义的,其实他在做什么事情呢,就是说我觉得我们没有白活这一辈子。什么叫没有白活这一辈子呢,就是我实实在在感觉到我在,我活了,那么这种感觉到我在我活了的证据是什么呢?这个人和人之间就很不一样了。

比如说我以前听过一个笑话,说曾经有一个法国人、英国人和德国人,这三人被判死刑,在临上断头台的时候,这三个人说了不同的话,英国人说,我作为一个英国的绅士,我为女王陛下服务,我的一生是作为绅士的一生去活的,我对此感到非常的骄傲,所以我觉得这一辈子没有白活,现在死了的话,我也能够瞑目。那个法国人就说,我是作为一个情人而活,我这一生都在不停的追求爱情,然后去享受爱情,享受红酒,享受美食,所以我没有白活。第三个是德国人,德国人上来的时候正要给他断头的时候,发现断头机坏了,然后德国人就很生气的说,你们必须把这个破玩意儿修好,要不然我就不肯躺上去。这个听起来很怪,但是实际上我们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来德国人他也有一种人生的意义,就是我作为一个好的工程师,我是宁可自己死,也必须要修好这个破玩意。他的这样的一种自我认定,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要感觉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要感觉我作为这样一个人活了一辈子,这种欲望其实是每个人都有的,非常重要的欲望。

以前弗洛伊德说,每个人都有性欲,其实不是,比如出家人可能没有性欲,比如说天生就性功能没有的人他可能也没有性欲,当然弗洛伊德说有广义的性欲,这我就不去讨论精神分析了。但是人更肯定有的欲望,所有人都有的欲望,就是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欲望。这个欲望就是存在感,所以我们认为存在感是人活着的最根本的东西,人活着最根本要的都是存在感。

每个人都需要存在感,那么人怎么获得存在感呢?这个就因人而异了。但是有一个基本的句式,叫做“我怎么怎么故我在”,我们可以把这个看作是为了获得存在感的自我催眠用语。

比如说有的人可能觉得我思故我在,这个是姓笛的,笛卡尔。我思考了,所以肯定有一个我在,所以这个人他就会非常喜欢思考,因为如果他不思考,那怎么体现出我在呢,他就感觉自己没有存在感了。什么叫没有存在感了呢,就觉得自己活着跟不活着好像没太大区别。

那么有的人可能觉得我跑故我在,比如以前美国有一个电影叫做《阿甘正传》,那里边的那个阿甘不管是什么,打仗了,回来了,失恋了,人生苦恼了,他总要跑,为什么呢,因为当他跑在路上的时候,当他的双脚踏在路上,让他感觉到自己的肌肉,感觉到自己的运动,感觉到自己的呼吸,他感觉到我在。

当然有些人可以说我爱故我在,所以不管他在爱别人,还是被别人所爱,当爱的这种情感在他的这种身体里,在他的精神里,在,我不知道在他哪里,反正他感觉到了这个时候,那么他就会有了一种存在感,就是他能感觉到我在。当然有的人他可能感觉到不是我爱,感觉到我看故我在,他可能是这样一个,当一个摄影师,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然后在这种看的时候,他感觉到不仅仅是我的眼睛在,而是我在。

人获得存在感的(方式)不一样,就是“我什么故我在”的这个选择不一样,就会决定了人是不同的人。他选择了我什么存在的,他就会追求什么,他的追求不同,他整个人都不同了,整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了。追求我爱故我在的人,如果他在这个世上根本不懂得爱,那对他来说活着跟死了没什么不同。但是追求那种我行动故我在的人,他只要自己能够行动,他就会感觉到自己存在,所以他就会有一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完全不同的追求,当然也会有完全不同的命运,所以这个是我们最基本的人格理论,就是我选择什么获得存在感是我人格最根本的基础。

这里面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就是说,我“什么故我在”的这个东西,这个“什么”不一定都是积极的,比如说“我痛故我在”,那如果有一个人他感觉到我痛故我在,那么他就要作,他就要找痛苦,找难受,他就要自己会无意识中的去寻找受伤,因为不然他就没有感觉,以前崔健有一首歌叫做,“给我点刺激吧,我的护士姐姐,给我点什么吧,我的医生老爷,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就是这个没有感觉不仅仅是说我身体感觉不到这个那个,更重要的没有这些感觉,他就没有“我”的感觉,我的存在感。

还有一个就是比如说有些人他选择的这种获得存在感的方式是外向的,比如说我被看到故我在,加了个被字,被动语态的,叫被动语态存在感。或者说我被爱过故我在,我被承认故我在,那么这种用被动语态获得存在感的人一般来说比较容易外向,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外向他就没有办法获得他想要的东西。

我是个很内向的人,所以其实我可以闷在家里,然后我还会感到我在,然后我可以在十几天我不见别人,我还会感到我在,虽然可能见别人我也在,但是如果是那种“我被看到故我在”的人,如果没有人看到他,他就会有一种空虚。我刚才那空虚的词说得很夸张,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真的就是这么夸张,因为在他们的心中,这种空虚感是非常可怕的,为什么这么可怕呢?我说孤独很可怕,为什么对有些人来说孤独那么可怕呢,其实不是孤独可怕,不是空虚可怕,而是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最可怕。所以这些“被什么才能我在”的人,他们其实很需要别人,需要别人的“什么”不一样,但是他们都需要别人。如果你碰到一个人,你跟他说,其实没有别人你也可以在,他们根本就不信的,你们一定听说过这种人,真的是这样。

说到了这么多寻找存在感的方式,我就接着讲我们回归疗法,关于存在感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有的时候我们可能很难获得存在感,这个时候我们很痛苦,有的时候我们获得了存在感,但我们很害怕丢掉它,这时候我们也很痛苦。所以人的痛苦有两种,一种叫做患得,一种叫做患失。都让我们很焦虑,都让我们很担心。那么为了让自己减少一点焦虑的时候,人有的时候就会,他就开始想办法,他就开始应对,那么怎么应对呢?我们总结出来了一个一般人们所用的一个应对自己“失去存在感焦虑”的一个循环圈。它有六步,这六步分别是什么呢,因为今天咱们的题目是存在感,所以我就卖了个关子,就不讲它了,当然你们明天也可以加入微课去听,但是我现在也不做宣传了。

我现在就是说,人会用某种方式去应对自己的焦虑,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凡是应对就不一定成功,有的时候你的应对可以获得成功,有的时候你就会失败,而且本质上来说早晚会失败,为什么我就不说了。当你的应对出现失败的时候,人就会想,我怎么样能够让自己更多的成功,有什么样的条件下,我才能够更成功,于是人就会寻找这些条件。当人寻找条件的时候,有一个大的变化就发生了——就是它不是追求存在感本身,而是追求那些帮助我获得存在感的那些事件发生的条件。

追求存在感本身其实蛮幸福的,比如我现在给大家讲课,我觉得我很有存在感,我讲课故我在,如果我不在,谁在给你们讲课的呢。但是当我去(追求的)不是这种“获得存在”本身,而是为存在感做准备的那些条件,我在努力追求那个的时候,其实这个过程是本身是不让人满足的,它只是说当我条件具备了,我将来可以满足,我将来可以幸福,我将来可以快乐,但是现在其实是不快乐的。

我们可以把人想像成一个孩子,孩子玩泥的时候其实很快乐,因为我玩故我在,但是如果他妈告诉那孩子说,你要是想出去玩泥你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你必须现在先在家里面干什么,那孩子在干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就是不快乐的,因为他没有真正的和自己的存在感在一起。

说到这儿,我说一件非常让大家不快乐的事情。虽然大家今天来听我的课,我应该让你们快乐才对,但是有一件非常不快乐的事情。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可怜的,我们都是为自己的幸福在积攒条件,比如我们上班,很少有人做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当然,咱们心理学圈里有不少人,包括我,估计你们里边有不少人可能是真的喜欢心理学,我们是幸运的。但是这个社会上的其他很多人,对他们来说工作就是赚钱,赚钱就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买东西,买东西是为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所以他大多数生活的过程中他只是在为幸福做准备。

这还好了,还有更不好的,那什么是更不好的呢,更不好的就是有些人在准备的过程中还是很失败,他发现他自己获得这些条件都很困难,然后他发现自己比如挣钱失败了,比如有的人希望别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