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睡眠障碍可不仅仅是睡不着快来学习如何让 [复制链接]

1#

睡眠障碍是儿童时期的常见问题,据报道,儿童睡眠问题的患病率至少为25%。睡眠问题可能会导致多种不同后果,从白天嗜睡到头痛、行为问题、学习成绩差、生长发育迟滞等。

正常的生理睡眠

睡眠结构包括两个阶段:非快速眼动(non-rapideyemovement,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rapideyemovement,REM)两相,在睡眠的过程中两者交替进行。

非快速眼动睡眠

分为三阶段,睡眠逐渐加深

快速眼动睡眠

全身肌肉松弛和大脑活动增加。

新生儿此期可见微笑、皱眉或吸吮等动作。大多数人在快速眼动睡眠时做梦,并易被唤醒,故又称为活动睡眠期。

健康成人的快速眼动睡眠占20%-25%,所需要时间因人而异,差异很大。一般来说,儿童长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短。

儿童各年龄阶段睡眠结构变化特点

非快速眼动睡眠变化

1、新生儿非快速眼动睡眠与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大致相等,此时非快速眼动睡眠四期之间界限模糊,出生后第六周才出现第二期睡眠。

2、新生儿睡眠和清醒时的脑电图无大差别,2岁时睡眠纺缍波才发育成熟。

3、新生儿非快速眼动睡眠占50%,至青少年时期占每日睡眠总量的80%。

快速眼动睡眠变化

1、快速眼动睡眠总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在妊娠30-32周,胎儿在母体内已建立了较规律的睡眠-觉醒周期,30周的胎儿快速眼动睡眠占全日睡眠时间总量的80%,36周为60%,新生儿为50%,1岁时减至30%,青少年则为20%。

2、新生儿入睡第1阶段即为快速眼动睡觉,而成人则无。

3、自出生后第4个月起,睡眠模式渐渐由新生儿的“觉醒-快速眼动睡眠”模式向成人的“觉醒-非快速眼动睡眠”模式转变。

4、快速眼动睡眠周期逐渐延长,新生儿快速眼动睡眠周期短,约50分出现一次快速眼动睡眠,青少年和成人为90分钟一次。

正常睡眠模式的建立

1、新生儿时期睡眠时间有个体差异,平均每日睡眠为16-17小时,睡眠和觉醒周期相对短。

2、3个月婴儿睡眠量略减,但周期较长些。3个月婴儿70%夜间能顺利入睡,至6个月时,85%入睡顺利。

3、1岁儿童中约有10%每晚有夜醒,此时大多数儿童已建立了较稳定的睡眠模式,即长时间夜间睡眠和早、午小睡模式,但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过渡为一个夜间睡眠周期而无白天小睡的睡眠模式,直至儿童末期或少年期。

不同年龄段的平均睡眠需求

睡眠障碍分类

1、失眠症

2、睡眠呼吸障碍

3、中枢性嗜睡症

4、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5、异态睡眠

6、睡眠运动障碍

7、其他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8、未特定的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下面给大家介绍

几个常见的儿童睡眠病症

夜惊症

定义

夜惊症(nightterrors)又称睡惊症,是指一种常见于幼儿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动作和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起病时间

通常在夜间睡眠后较短时间内发作,每次发作持续1-10分钟,通常发生在睡眠初1/3阶段。

多见于4-12岁儿童,4-7岁为发病高峰。

男略多于女。

患病率为1%-4%。

临床表现

患儿在睡眠中突然哭喊、惊叫、惊起,两眼直视或紧闭,手足乱动、坐于订上或跳至床下,表情十分惊恐,气急颤抖。

意识呈现朦胧状态,对周围事物毫无反应,呼之不应,极难唤醒。发作时伴有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瞳孔扩大、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

严重时患儿可以一夜发作数次。一般发作待续1-10分钟后又复入睡,次日早晨对发作往往不能回忆。

治疗

夜惊一般不致带来严重的后果,无需特殊治疗。

保持良好的习惯。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针炙和推拿

其他治疗

治疗——保持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卫生习惯及舒适的睡眠环境可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要避免白天过度兴奋紧张,合理安排生活程序,改善睡眠环境,消除影响睡眠的不良因素。

夜惊发生时,父母及时安慰,使患儿重新入睡。

对频繁发作者,可在入睡后1小时左右叫醒患者,可能改变其睡眠结构,消除发作。

治疗--心理治疗

主要是帮助患儿找出发病的原因,解决紧张情绪,特别是夜惊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及学习时,患儿往往产生烦恼的情绪反应,此时夜惊更易发作。心理治疗改善患儿的烦恼情绪,从而减少夜惊的发生。

睡行症

睡行症发作时患儿从睡眠中突然起床,到室内外进行某些活动,如跑步、来回徘徊,或做某些游戏活动,动作似有目的性。有时能避开障碍;有时也有绊倒或撞墙跌下,或未穿衣服走至寒冷的户外。

当时意识朦胧,睁眼或闭眼,步态不稳或敏捷,面部无表情,往往不语,偶尔也喃喃自语,但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经过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多能自动回到床上继续睡觉。不论是即刻苏醒或次晨醒来均不能回忆。

起病时间

通常出现在睡眠的前1/3段的深睡期,特别是无梦的第三四期睡眠。

多见于儿童少年,尤其是学龄期男童。

发病率

国外资料表明,5-12岁的儿童中约有15%发生过至少一次睡行。

约有2%的儿童由于大脑皮质抑制不足导致睡行症

轻症每个月发作1-2次,重症每周发作数次。

本病预后良好,至青春期可自愈。

病因

心理因素:情绪焦虑、家庭或学校中的矛盾与冲突、学习紧张等与睡行症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其他因素:某些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如感染或脑部分创伤后遗症,癔症可引起睡行症。

治疗

睡行症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抑制过程发育完善后,症状会自然消失,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

应避免在儿童面前宣讲病情的严重性,消除使儿童产生恐惧焦虑的精神因素,发作频繁、严重者,应药物治疗。

治疗——加强安全管理

睡行症是一种意识障碍情况下的活动,故易发生危险,如摔伤、碰伤等,患儿亦可能发生其他危险,如触电、用危险品自伤或伤人、损坏物品等。应加强管理,睡前关好门窗,收藏好危险品,及时制止其危险活动。

发作时尽量唤醒患儿,安抚其重新入睡。

应避免增加慢波睡眠的活动,如睡眠剥夺,还应避免患者憋尿上床,以减少夜间唤醒的可能性。

梦魇

定义

梦魇(nightmare)又称梦中焦虑发作,是指儿童从噩梦中突然惊醒,对梦境中的恐怖内容能清晰回忆,并心有余悸。

临床表现

儿童睡眠中出现噩梦,梦对生命安全或自尊造成威胁的可怕的景象,如梦到猛兽追赶,或从高处落下而突然惊醒。

醒后有短暂的情绪紧张、焦虑,身体不能转动,呼吸、心跳加快,面色苍白或出冷汗,全身肌肉松弛等。刚醒时对梦中景象尚有回忆。

相同或相似的恐怖梦魇反复重现是十分常见的。梦魇常发生于快速眼动睡眠,多在夜间后半段。

发病率

实际上所有儿童至少偶尔有过梦魇的体验。

本症预后良好,随年龄增长可减少或消失。

起病时间

通常在夜时睡眠的后期发作。

本病常见于5-10岁儿童,其中6-7岁发病率最高。

有些儿童,特别是3-4岁儿童,还不能正确区分现实与梦境。

病因

1、心理因素

这是主要因素。睡前听紧张兴奋的故事,看恐怖惊险的电影,或教育不当,用威胁的方式哄小孩入睡。

2、环境因素

卧室空气污浊,过热,被褥过厚,胸前或四肢受压。

3、躯体因素

鼻咽腔疾病引起呼吸道通气不畅;晚餐过饱引起胃部膨胀感,以及阵发性血糖过低。

4、药物因素

一些抑制快速眼动睡眠的安眠药突然戒断时,由于快速眼动睡眠反跳,导致做梦增多和梦魇的发生。

治疗

在梦魇发作时可唤醒患儿,给予解释、安慰,待情绪好转后再使之入睡。

可用肌肉放松法,一般历时8周。

失眠症

定义

难以开始睡眠,难以维持睡眠,或过早醒来且无法恢复睡眠,同时还伴随白天的后果,如嗜睡、白天活动受限或其他行为问题。

与入睡相关失眠

儿童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入睡。这指的是特定的对象或环境,通常需要父母在场或干预。当孩子半夜醒来时,如果没有相同的条件,他将无法再次入睡。这种睡眠障碍通常在3~4岁左右消失。

限制设定不足有关失眠

它的特点是父母难以设定睡眠时间的规则和限制,也很难让他们的孩子遵守这些规则。孩子们会长时间抗议和表现出抗拒,导致睡眠不足。限制设定不足而导致的失眠在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中很常见。

短期睡眠障碍

在经历压力事件或旅行的时候,原本睡眠正常的儿童身上也可能出现短期性失眠。短期失眠通常是自限性的。

良好睡眠

实用小贴士

做好就寝的准备

良好的夜间睡眠从白天开始保持

睡前仪式

睡眠环境

夜间

医Live名医:李清

医院医院神经内科

三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武汉微循环学会睡眠障碍防治专委会常务委员。

擅长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脑血管病、认知障碍、头痛的诊断与治疗。

参加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医院卒中单元进修,年赴英国雷丁(Reading)大学攻读认知神经科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医院睡眠中心进修。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回听课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