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最专业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提前打个招呼,如果您打开这篇推送,是奔着为德里克·罗斯落泪而来的。那么不好意思,让您失望了。弄眼泪的文章,网上一搜一大把,您去看那些就好,重复的事情我做不来。
那么问题来了,今天的主题是什么?
嘿嘿,集体撒癔症。
人生在世,谁还没个朋友圈?
朋友圈是个神奇的动感地带,五花八门,什么都有。不过,这两天的朋友圈格外热闹,隐隐显露出一种集体刷屏、散播能量散播爱的态势。
金庸去世,被刷屏。朋友圈里诗人多了起来。
罗斯爆发,被刷屏。逛朋友圈得打伞。
好端端的朋友圈,硬是被整成了步调一致的广场舞。
说句实话,我有点不舒服这种被外界统一横冲直撞的感觉。
金庸去世该不该祭奠?
对于金庸的忠实读者来说,自己喜欢的作家去世,纪念一下,发条朋友圈,可以理解。不过在朋友圈里,总有一些人浑水摸鱼。他们对金庸一知半解,更谈不上深层次的接通。他们只是借着金庸的尸体,享受集体出击的力量。或许他们会这样解释:张艺谋都在北京奥运会上集体击缶了,我们集体发个朋友圈,怎么了?
集体的力量是可怕的,他们有能力将一个快要销声匿迹的人,瞬间抬到巨大的聚光灯下,这比买「微博热搜」性价比高多了。
德里克·罗斯,一名要不是球鞋合同的年限条款,早就退役的球员。因为突然爆发,得了职业生涯最高的50分,今天成了篮球爱好者朋友圈里的另一个金庸。德里克·罗斯和金庸,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人,因为朋友圈有了联系。
与金庸同样的问题,罗斯该不该上朋友圈?
先说说我上午看比赛的感受吧。
热泪盈眶。
今天看比赛时,我的一位同事有句语录:第一次看见一名NBA运动员把自己打哭。
尤其是森林狼最后一个暂停回来,我突然发现:刚刚依靠罚球得到50分的罗斯,眼眶突然红了。他一遍擦去眼角的泪水,一遍被队友鼓励,那场面,真的动人。
仔细想想,NBA历史最年轻的MVP,在经历重伤后,数据乘几何倍数下降。在生涯最低谷时,刷新职业生涯最高分,能不哭吗?
不过比赛结束后,当我拿起手机刷起朋友圈时,刚刚积攒的柔软情绪,瞬间僵硬起来。
因为我在朋友圈看见了有人在分享关于罗斯的文章。文章来源野生自媒体。
我首先试着点了进去,文章的标题充满热血,《被这玫瑰“扎”哭了!怒砍生涯新高xx分,这样的罗斯太感人》。带劲吧。
紧接着,我看了文章,内容励志不堪。文章将罗斯描述成一名被生活蹉跎的受迫者,在今天勇攀人生高峰,实际没什么内容。
之后,我拉到底看了评论和阅读量,挺多的。
我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能写出如此励志的一篇文章。
习惯性地被他人感动,什么时候能真正的自己感动自己一回?
靠起标题和蹭热点?
还记得我文章开头提到的「集体撒癔症」吗?
我并不完全否定在「为名人发朋友圈」的行为,只不过咱们发个朋友圈走点心行不行?
不走心,靠骗,只想走肾,耍流氓呢?
强文推荐
韩姓男士
这个世界会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