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原则:
主要依靠本病流行病学史及典型独特的临床表现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1、诊断标准:流行病学史有被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舔、咬史。
2、临床症状:
(1)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刺痛或蚁走感。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
(2)“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律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
3、实验室检查
(1)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抗原: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狂犬病病*抗原阳性。
(2)存活一周以上者做血清中和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抗体、效价上升者,若曾接种过疫苗,中和抗体效价需超过1∶。
(3)死后脑组织标本分离病*阳性或印片荧光抗体染色阳性或脑组织内检到内基氏小体。
狂犬病能否自查?有哪些自查方法?
目前还没有什么特别有效方法来检查是否得狂犬病,无法通过检查判断是否处于狂犬病潜伏期。如果是诊断为狂犬病或可疑狂犬病,一般多以临床症状结合咬伤史来诊断。而潜伏期也是通过回顾的方法来确定的。一个人从遭到某种病原体的感染开始到表现出该种疾病的症状,这段时间叫作该种疾病的潜伏期。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是半个月到三个月,多数病例的潜伏期集中在30-90天,超过1年者不足1%,个别可以达到14年、19年。短于15天,超过1年以上者均为罕见,潜伏期在一年以内的可占到总病例的99%以上。人被狂犬病*感染的动物咬伤后,潜伏期无任何症状,缓慢渐进,临床症状很少在20天内发生,多数病例在30天后甚至4-6个月后才发病。虽然无法通过检查来早期判断是否得狂犬病,但如果注射过狂犬疫苗,可以通过测定抗狂犬病*抗体来判断是否对狂犬病*有抵抗力;抗体滴度低时可以通过加强注射狂犬病疫苗来提高保护水平;当然也可以通过预防性注射狂犬病疫苗来提高保护水平。
某些病例由于咬伤史不明确,早期常被误诊为神经症,发病后症状不典型者,有时易误诊为精神病,破伤风,病*性脑膜炎及脑型钩端螺旋体病,安静型肢体瘫痪病例可误诊为脊髓灰质炎或吉兰-巴雷综合征,破伤风患者潜伏期较短,多为6~14天,常见症状为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全身性肌肉痉挛持续较久,常伴有角弓反张,而狂犬病肌肉痉挛呈间歇性发作,主要发生在咽肌,破伤风患者无高度兴奋及恐水现象,积极治疗多可治愈。
严重的神志改变(昏迷等),脑膜刺激症,脑脊液改变及临床转归等有助于本病与病*性脑膜炎等神经系统疾病鉴别,免疫学抗原,抗体检测,病*分离可作出肯定诊断。
狂犬病还要与类狂犬病性癔症(假性狂犬病)相鉴别,这类患者有被犬且多确定为狂犬咬伤史或与患病动物接触的历史,经数小时或数天即发生类似狂犬病的症状,如咽喉部有紧缩感,能饮水,精神兴奋等症状,但不发热,不流涎,不怕风,或示以饮水,可不引起咽喉肌肉痉挛,这类患者经暗示,说服对症治疗,可很快恢复健康。
(医学科普具有普适性,如有个性化需求,建议您就诊咨询。)
有趣的科普在等你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