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白癜风疾病 http://m.39.net/pf/a_6702244.html甘草颂
炮制煎熬,凝聚珍宝。
治病救人,回春功劳。
合,天人正道。
和,神奇美妙。
融合,是你伟岸的外表
奉献,是你博大的怀抱
甘草,被誉为中草药之王,《本草纲目》将其列为百药之首。中医药的汤剂、冲剂、散剂、丸剂等,十之八九有一味甘草,它能化解七十二*,中医界自古就有“十方九(甘)草”之说,可见甘草之重要。甘草是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中医临床用药量很大,素有“十药九草”之称,在传统中医药中被称为“国老”。那么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甘草吧~
01.
植物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02.
植物形态
茎:直立,多分枝,高30-厘米,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
叶:托叶三角状披针形,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褐色腺点及短柔毛。
花: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密被*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花冠紫色、白色或*色,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
果: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暗绿色,圆形或肾形。
03.
药材性状
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胀果甘草根和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根和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04.
中药炮制
甘草始见于汉·《神农本草经》,稍后的《金匮玉函经》首先记载了“炙焦为末,蜜丸”。以后医书对甘草的炮炙方法都有记载,有不加辅料的炙、炒、炮、煨和加辅料的酒制甘草、醋制甘草、盐制甘草、油制甘草、蜜制甘草、水制甘草、胆汁制甘草等。目前甘草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切片、蜜炙两种。
甘草片将甘草(带皮或去皮)用水浸泡适度,切厚片,干燥。带皮为甘草片,不带皮为粉甘草片。
蜜甘草带皮者称炙甘草或炙草,去皮为炙粉草或蜜粉草。取甘草片或粉甘片,放于容器内,加入炼好的定量蜂蜜,拌匀,置热锅内炒至*色,以不粘手为度。
05
产地
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各省区及山东,其中内蒙古为甘草的道地产区,质量最佳。常生于干旱沙地、河岸砂质地、山坡草地及盐渍化土壤中。蒙古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也有。
06.
性味归经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07.
功能主治
甘草生用偏凉,具有清热解*之功。生用则通,入清泻药中宜生用。用于治疮疡肿*,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食物中*等。
甘草炙用则补,入补益药中宜炙用,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不足,气虚血少,心悸脉结,脘腹疼痛,筋肉挛急等。
08.
用法用量
煎服,2~10g。清热解*宜生用,补中缓急,益气复脉宜蜜炙用。
09.
使用注意
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本品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肿胀、水肿者不宜用。大剂量久服可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10.
经典组方
胃、十二指肠溃疡:甘草10克,鸡蛋壳15克,曼陀罗叶0.5克,共研细粉,每服3克,每日3次。
癔病:(甘麦大枣汤)甘草5钱,大枣1两,浮小麦4钱,水煎服。
心虚气悸,脉结代(早期搏动):炙甘草、*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各3钱,桂枝1.5钱,生姜3片,大枣5枚。阴虚内热,夜寐不安者去桂枝、生姜,加灵磁石5钱,牡蛎1两;气虚者加*芪3钱,五味子1.5钱。
11.
白术甘草茶
配料:白术、甘草、茶叶、饮用水。
用法:将白术、甘草加水毫升,煮沸10分钟,分入绿茶即可,分3次温饮,再泡再服,日服1剂。
功效:健脾补肾,益气生血。
12.
本草摘要
《药性赋》:味甘,平,无*。生之则寒,炙之则温。生则分身梢而泻火,炙则健脾胃而和中。解百*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以其甘能缓急,故有国老之称。
《神农本草经读》:物之味甘者,至甘草为极。甘主脾,脾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受气焉。脏腑之本气则为正气,外来寒热之气,则为邪气,正气旺则邪气自退矣。筋者,肝所主也;骨者,肾所主也;肌肉者,脾所主也;力者,心所主也,但使脾气一盛,则五脏皆循环受益,而得其坚之,壮之、倍之之效矣。金疮者,乃刀斧所伤而成疮,疮甚而肿,脾得补而内自满也。能解者,如*物入土,则*化也。
拓展阅读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科学出版社,-.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陈士林,林余霖.中药饮片标准图鉴[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