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必逼字当头ypmxrh3v [复制链接]

1#

不必"逼"字当头


有回忆文章,回忆了我国某外交人员曾在一次外交事件中“逼”使某国“写下道歉词”,“逼”出了城下之词。这似乎是两个少年在玩儿游戏,一个“逼”得大胜,便高兴得又嘣又跳,另一个被逼得垂头丧气“举手投降”,颇有漫画意味。


    在现代世界,从本质上说,无论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逼”与被“逼”的关系,即使产生冲突(包括贸易冲突,也包括*事冲突)也应是一种相互妥协的关系。英国*治家阿克顿有一句名言:“妥协是*治的灵*。”美国研究民主理论的学者罗伯特·达尔说得很直白:“民主依赖妥协。”历史告诉人们,没有妥协的*治必然是独裁强权*治;没有妥协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民主、和谐的社会。


    然而,“逼”的思维在国人头脑里还是根深蒂固的。


    近数十年来,“左”的长期横行,“妥协”在“左派”词典里,一直意同“投降”,话语中常常把“妥协”与“投降”连在一起使用。“逼”字则是威风了得:从过去“逼”人低头、“逼”人检讨、“逼”人承认“反革命”、“逼”人变*,到今天的“逼”人拆迁,“逼”人签字,“逼”人就范,还有种种“刑讯逼供”......依旧把一个“逼”字演绎得吓人巴巴,依旧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逼”之威势时不时让人感受到它的“威猛”。


    “逼”字又是长期的封建独裁制度遗留下来的“精神遗产”。我们没有经受过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洗礼,封建独裁统治方式----以权压民、以权“逼”民,流*颇深。当官的习惯于“逼”民,民人只有“遵旨”的份儿。这就使得在现实社会生活舞台上,封建统治者的那种以权“逼”民的治民术,时隐时现。


    加之我国鸦片战争以来,国势长期积弱,一直受到列强的欺凌。如今站起来了,自然扬眉吐气,昔日长期受“逼”的“反弹”,往往生出一种张扬的欲望。比如,奥运会上某个运动员多次失手,一旦夺得金牌,就是“报了一箭之仇”,而对于国民的群众性体育状况的落后,民族体质之不佳,便有意无意忽略不计。在经济总量上超过了德国,便以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而自傲,而对于我们的人均GDP在世界排位还在一百名之后的132位,远远低于德国,就常常缺少清醒自省了。在这种潜在心态的默化下,一种咄咄“逼”人的心态跟着就有意无意地显露出来。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今日的世界人民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以强势相“逼”的手段不应该是主要外交手段,已经越来越不得人心。接触、对话、谈判、磋商、妥协才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的根本途径,也是一个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得以和谐相处的必须。一切谈判和对话,其实就是相互妥协,就是一种良性互动、彼此双赢的方式。那些以强“逼”弱、以大“逼”小的任意横行,是要受到正义舆论谴责的。最近,以色列发动侵入加沙之战,是一次强国对弱国的入侵之战,遭遇世界舆论之谴责,使以色列不得不作出妥协,很快撤兵。它再一次告诉人们,国与国之间用“逼”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是越来越行不通了。


    善于妥协才是真正的强国、大国风度。作为发展中的中国,更需要的是冷静对待自己和冷静对待国际事务。如果今天我们一不在意就用“逼”的态势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人家就难免认为,你还不是那么强大就张扬“逼”劲,真的成为第一强国还不是“逼”气冲天吗?这就给某些国家提供了宣扬“中国威胁论”的可乘之机,这对我们国家形象十分有害。


    邓小平生前制定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战略思维实在是我们应该牢记的,那才是我们走向强国之路的实在思维。E-yhxuren@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