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病人与精神分析师第1章导言 [复制链接]

1#

病人与精神分析师

第1章导言

本书涉及精神分析基本的临床概念及其涵义。许多随精神分析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本书涉及的概念,从涵义上讲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充。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基本概念的涵义和用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这一观点来看,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考证,正是此项工作的目的之一。尽管我们相信,我们关于精神分析基本临床概念的讨论,会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它们在当今精神分析中所扮演的角色,但本书并非旨在充当某一类字典或词典的角色。

在开始的两个章节里,介绍了特殊概念的讨论。许多作者[如卡普兰(Kaplan,);桑德勒(Sandler,);沙弗(Schafer,);朔恩(Schon,)]在引用原作中的概念时,对其涵义改变的哲学性进行过讨论。在这一方面,精神分析理论存在着其自身的特殊问题。通常人们习惯于一套完整而连续的思维系统,但这并不适合于此,精神分析的概念没有得到很好的定义。随着精神分析的发展及其理论方面的变化,这些概念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另外,在一些情形中,同一术语的使用,在精神分析历史发展的同一时期,存在着多重涵义,典型的例子如“自我”(ego)[哈特曼(Hartmann,)]、“认同”(identification)及“内射”(introjection,Sandler,b)的概念便有着多重涵义。我们将看到,在涉及到本书中的概念时,上述情形会带来多么大的问题。在精神分析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一种情形,一个概念的意义只有从考察使用它的文本中才能弄得非常清楚。这种情形会因这样的事实而变得更加复杂,即不同心理动力学思想的学派一脉相承,并多在相同的基本术语基础上,依其自身所需要进行修订(如“自我”—ego、“自体”—self及“力比多”—libido,在荣格心理学中的涵义与弗洛伊德文献中的涵义大相径庭)。现在工作中的总的目的为促进交流,恰当的心理动力学术语的概念化,不仅仅在临床精神分析范围内需要,在精神分析治疗之外的情形中(如心理治疗及一些社会工作的形式)也需要(Sandler,),心理治疗作为一般精神病学教学的一部分,应将这种需要视作培训中的重中之重。

值得记住的是,在本书中精神分析不仅仅被当作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也被视为一种可能作为普通心理学使用的理论框架。其中,有些概念因有太强的技术性或临床性,而未成为精神分析中普通心理学模式的一部分,这正是本书要涉及的。属于这一类的临床概念如“阻抗”(resistance),为描述一类临床现象的概念,但也可以是一种防御机制使用时的特别表征(属于普通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一部分,被认为可在“正常”人及病人身上发现)。留意临床精神分析的概念与普通精神分析心理学[超心理学(metapsychology)]这些概念上的差别,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精神分析的临床概念可以扩展到精神分析治疗室以外的场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任何治疗场合,这种应用促进了概念的一些再演变及可能的再定义。让我们回到“阻抗”,该词最初指精神分析中对自由联想的阻抗,毫无疑问,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病人拒绝服药实质上与阻抗相同。由于这种现象可能反映了类似于精神分析师所见到的阻抗过程,其限于自由联想术语范畴的定义便不再恰当了。所有精神病学家与社会工作者对阻抗现象十分熟悉,尽管如此,自由联想之外的交流形式中也有阻抗存在。

如果一个词在多种场合下使用,特别当该词属于临床范畴时,则不可能完全对其概念进行准确的定义。规范化准确定义的尝试会给日益增加的精神分析词典及字典中对精神分析概念的描述带来困难和不连续性[如艾德尔贝(Eidelberg,);欣谢尔伍特(Hinshelwood,);拉普兰什(Laplanche)和庞塔利斯(Pontalis,);穆尔(Moore,)和法伊恩(Fine,);赖克罗夫特(Rycroft,)]。很显然,从这些字典的优点和缺点两方面看,对于历史描述,对理解任何精神分析的概念都十分必要。所以,我们在下面将或多或少会涉及精神分析的发展史。

精神分析的发展离不开弗洛伊德的理论,但即使是弗洛伊德本人在其形成精神分析理论的过程中,也多次修改理论、修订概念及拓展治疗技巧的内容。弗洛伊德以后的精神分析发展也是如此,所以当一个概念被提及时,必须同时提及概念的使用年代。为方便理解,有人从弗洛伊德早期发表著作开始,将精神分析分为不同的阶段[拉帕波特(Rapaport,)]。

弗洛伊德于年在维也纳完成医学课程的学习,在迈纳特(Meynert)生理实验室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转至法国,师从著名神经病学家夏科(Charcot)。在那里,弗洛伊德对所见到的能通过催眠而诱发的精神分离,以及在严重癔症发作时常见的、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走神印象深刻。在夏科与其他法国精神病学家如珍妮特(Janet)看来,这类障碍多半与神经系统获得性或遗传性缺陷有关,该缺陷导致了精神层面的分离。弗洛伊德回到维也纳后开始了与内科医生约瑟夫?布洛伊尔(JosephBreuer)的合作。几年前,布氏在对一例女性癔症病人[著名病例安娜欧(AnnaO)]的治疗时发现,病人在催眠状态下自由交谈时,症状得以缓解。通过与布洛伊尔对此病例共同的复习及连续的观察,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层面的分离并非为精神神经症病人所特有,它可以在每个人身上出现。潜意识中愤怒的张力若无恰当的发泄机会,便会导致神经症症状的产生。弗洛伊德意识到,神经症症状实质为因防止和克服情感及记忆中不快乐或极具威胁的成分,呈现于意识层面而主动产生的一种防御过程。尽管弗洛伊德本人及其他分析师在不同的时期,对分离的实质及意识结构中潜意识部分有过不同的解释,但这种对主动性分离的解释——不管其以何种形式出现——一直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占重要地位。起初,特别是在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早期的合作阶段,一直受到保护的潜意识成分被认为是早年曾发生过的真实创伤事件所导致的极具情感色彩的记忆的延续。他们在共同写就并发表的、广为人知的论文《癔症的研究》()中提到:在神经症病人症状的背后,均隐藏着曾经发生过的创伤性经历。这种创伤性经历被认为具备“情感累积”效应,该累积效应与创伤性记忆一起被主动地从意识中“分离”出去,但可以以症状的转换形式出现。基于这种解释,治疗便应该试图将遗忘的记忆呈现于意识层面,与此同时情感得以“投注”(catharsis)或“发泄”(abreaction)。

精神分析的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的合作时期。直至年,弗洛伊德发现,许多有关创伤的“记忆”,特别是癔症病人描述的性虐待记忆,并非真实的记忆或真实的事件,多半具有幻想的成分(Freud,a,—)。

第二阶段从弗洛伊德拒绝神经症创伤理论开始至20世纪20年代早期,在此期间,弗洛伊德发表了被称为精神分析结构模式的理论()。此阶段反应了从早期强调外部事件的影响(创伤性情景)到强调潜意识中的欲望、冲动及驱力,以及这些成分外显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性本能代表了最主要的潜意识的欲望,儿童时期的反应不断重复而呈现于现时的情景中,这一主要观点在当时备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