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找不到方向,孩子只能被卷成麻花
TUhjnbcbe - 2023/12/20 21:14:00
专业老牌白癜风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21215/12652322.html

01.

“鸡娃”,功利的代名词

“鸡娃”指的是近几年中产阶级家庭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以及课外班、兴趣班,督促其不断奋斗,就像给孩子打鸡血。

“鸡娃”极具功利性。

很多家长“鸡”娃的初衷都是“为孩子好”,想让孩子变优秀,但不乏有一些虚荣内心作祟的家长“目的不纯”。

电视剧《小舍得》中的“鸡妈”田雨岚在孩子考了第一名时,在家长圈“大放异彩”,还成了“教育专家”,给其他家长分享自己的鸡娃经验,指导他们给孩子报班。

而当自己的孩子考了第四名时,她满脸的难以置信,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不是第一,甚至跑去学校“质问”老师。

孩子考了第四,这象征着她“鸡娃”教育方式的一次失败,同时还影响了她在家长圈的“权威”。

为了让孩子一直保持第一名,她开始给孩子报更多补习班,安排更多的学习任务……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像田雨岚一样,不惜一切代价鸡娃,就为了让孩子脱颖而出,不被别人比下去,同时也彰显一下自己“教育实力”。

但是这种看似一举两得的操作,在一些孩子看来无异于“受刑”。

这就好像强制要求一个不喜欢榴莲的人每天吃一块榴莲,你理想地以为只要他习惯了榴莲的味道就好了,但实际上他还是接受不了,甚至更加厌恶榴莲。

在很多“鸡爸鸡妈”看来,孩子不愿意去补习班、兴趣班,是因为贪玩、懒惰、不懂事,慢慢适应了就好了。

殊不知孩子已经对补习班产生厌恶,久而久之还可能压抑孩子的情绪,对孩子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

浙江一9岁男孩小飞被父母“鸡”到癔症发作。

小飞有个十分强势的爸爸,平时小飞考试都是第一名,但只要“退步”考了第二,老爸就会批评施压:“怎么就考了这么点分,你有没有在好好学,下次必须考第一名!”

结果小飞在长期的重压之下,听到读书两个字就浑身发抖、抽搐、倒地不起,而且出现消极、抑郁的情绪,还称自己“不如死了算了”。

小飞父母逐渐意识到儿子状况不对,着急地带着孩子四处求医。

最终小飞被诊断患有分离(转换)性障碍,也就是俗称的癔症。

02.

“打鸡血”终成“洒狗血”

在东方传统文化中,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幸福与收获似乎必须与吃苦挂钩,必须失去点什么,或是必须经历些什么困苦,由此得来的快乐才切实。

而鸡娃主力*——70、80后父母,顽强奋斗的一代,算是把“吃苦”践行到了极致。

他们信奉努力读书就能改变命运,他们中的不少人的确也出人头地,实现了阶层跨越。

他们了然世界的现实和参差,参差让他们产生了持续性的焦虑,他们惶恐地发现,他们的阶层流动,好像只买了单人票,下一代要维持住现有阶层,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内卷”。

通俗来说,“鸡娃”的本质,就是内卷。

内卷往往是因为不了解真实的自我,从而失去目标,不能明辨局势、无从取舍、陷入困境,最终只能跟着别人“卷起来”。

当大家都怀着自家孩子从众人中脱颖而出的美好愿景,给孩子安排一切,让孩子顺着自己“铺好的路”行走时,大家都忽视了一个问题:

家长总是在为孩子创造、提供有限的顺境,可进入社会后,环境并不能被左右。

不难想象,届时那些一直被“鸡”的孩子们将不知所措,甚至会把与他人比较当作衡量自身的唯一标准,他们再把这样的模式用到下一代身上,久而久之,“卷”成为了常态。

本该正向亢奋的“打鸡血”剧情,变成了千篇一律“洒狗血”的恶俗剧情,而结局就是,胜者为卷王,败者嘛,只能当炮灰了,还可能是抑郁的“炮灰”。

重压之下,一旦成为不了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就会开始怀疑自己,进而否定自己。

更糟的是,万一这种焦虑受到“卷王”的嘲笑,他们很可能会因为源源不断的压力,以及无力应对压力的挫败感,最终选择走向极端。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在《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中显示,以60万人(中国每年自杀总人数)为基数,5-24岁的自杀人数每年高达15万。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压力过重占比最高。

03.

不是每个“海淀妈妈”都能培养出一个谷爱凌

北京冬奥会期间,谷爱凌完美夺冠的新闻、短视频屡屡刷屏。36天内,代表中国队夺得6金2银1铜,一时间全世界的人们都知道了这位集美貌智慧于一身的“青蛙公主”。

更令人叹服的是,这位雪上公主还是位超级学霸:滑雪、骑马、攀岩、网球、篮球都不在话下;从小学习钢琴芭蕾,经常参加演出;满分的SAT考试她拿到了分,被斯坦福录取……

学习不费劲,文体艺全面发展无短板,“天才少女”四个字,像是为她量身打造的一样。

而这位天才少女背后,正好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海淀妈妈”。

由此,不少文章开始渲染谷爱凌小时候回国在北京海淀*庄上奥数培训的事情,声称“国内上十天的课,相当于美国上了一年”。

媒体也开始借势赞扬谷妈妈善于结合中西教育精髓,称将其之为“金字塔尖的海淀妈妈”。

这些文章和媒体的一系列操作给无数鸡娃家长们亮起了一盏明灯:谷爱凌的父母一个哈佛一个北大,都要把孩子送到补习班,那我的孩子不是得更努力才行?

但事实上,培训班真的没有如此神效。

谷爱凌在接受采访时亲口说道:“我也上中国补习班,也就是刚刚及格”。

她每天都要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精力充沛才敢去挑战危险系数高的运动,并且多次强调要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才有可能成功。

不少鸡娃家长看到谷妈妈带谷爱凌上补习班、学各种才艺,就将其奉为“鸡娃天花板”,却忽略了人家在孩子性格情商和成长型思维培养方面的努力。

所以,那些发誓要更“鸡”更“卷”的家长,其实从一开始就跑偏了。

冬奥赛场,谷爱凌最后一跳后接受采访说:“我还给我妈打了电话说要做这个动作,我妈劝我别冒险,她的意见是我再做个(右边的)安全动作就可以了,但我觉得如果不尝试一下的话,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我,我想让自己表现出最好的一面,我在比赛里面那种心态不是想赢别人,我更想赢我自己。”

最后关头,人家问妈妈意见,人家妈妈的选择还是不“鸡”,安全就好,而不是“奥运只有四年,你可能一生就只有这么一次机会”。

反观鸡娃的家长,十有八九会选择痛斥,“你在想什么?你这18年的苦都白吃了吗?”

看到了吗?

同样是海淀妈妈,人家在“鸡”思维,让孩子学会选择和坚持,而你还在考虑着怎样才能“鸡”孩子多学几门课、多上几个兴趣班……

所以,梦想着培养出下一个“谷爱凌”的家长们,清醒一点吧!

04.

或许,你应该试着接受孩子的“平庸”

爱因斯坦说:“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用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条鱼,它将终其一生认定自己是个笨蛋。”

作为父母,不能用单一的“尺”来衡量孩子是否成功,而更应该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势,找到适合他的路,并且协助他。

北大教授丁延庆吐槽自己的女儿“倒数第一”。他说,女儿学习很吃力,跟倒数第二还有很大的差距。

为此,他一度很焦虑,也启动过鸡娃模式。

每天接女儿放学后,就带她到办公室写作业、补课。在他的高压之下,女儿逐渐跟上了学校的教学,但却对自己成绩不好这件事感到十分焦虑。

他怕影响到女儿的快乐成长,选择了放弃鸡娃。

有人问:“您作为北大教授,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平庸的小孩吗?”

他说,必须接受。

不管你多么优秀,你的孩子大概率只是一个普通人。当你认识到这一点后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他的过人之处。

女儿小时候第一次去他的办公室,看到墙上有一个条幅,就问他是什么字,他回答:“君子豹变。”女儿听后哈哈大笑:“君子泡面。”

他很高兴,把女儿一顿夸。在他看来,女儿把这两个字改得很有趣很深刻:君子穷,就只能吃泡面了。调皮的女儿给他带来不少乐趣,他很愿意保留这种特质。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她将来会过得很幸福,同时也会给别人带去幸福感。

育儿专家李玫瑾教授也有一个学渣女儿。

女儿上初中时数学成绩很差,满分,才考了15分。也不是不用功,女儿很努力,但就是学不好。

李教授笑称:“你数学不好,可能随你爸。”

很多人质疑李玫瑾,自己的女儿都教不好,凭什么来教育别的孩子?

但她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失败。她没有逼迫女儿死磕数学,而选择发掘女儿的其他优势。

她发现女儿有音乐天赋,就重点培养女儿学习艺术。

后来,女儿顺利考上一所艺术学校。毕业后,成为了一所大学的音乐老师。

在这个时代,成功早已没有定义。

分数和名校也不再是判定成功的标准。积极乐观地生活,给别人带去欢乐,是一种成功;做喜欢的事,从事喜欢的工作,也是一种成功……

看到这里,许多想要加入“鸡娃”大*的家长可能在思考“到底该不该鸡娃?”

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冠*妈妈和教授父母其实都在“鸡娃”,区别在于,他们找对了“鸡”的方向:找到孩子的个人优势,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而很多“鸡娃”失败的父母,缺乏的正是这种找对方向的能力。

1
查看完整版本: 找不到方向,孩子只能被卷成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