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中行走的树
·
毫无疑问,《洛丽塔》让纳博科夫出了大名。就连他本人都承认,能留给后世的大概只有这本《洛丽塔》了。
《洛丽塔》中文版封面,主万译《洛丽塔》的故事一点也不复杂。亨伯特·亨伯特是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在他十三岁时,认识了比他小三个月的混血儿安娜贝尔。“突然之间,我们彼此疯狂、笨拙、不顾体面、万分痛苦地相爱了”。遗憾的是,“四个月后,她(安娜贝尔)在科孚(希腊西北海岸外的一个大岛屿)死于斑疹伤寒”。自此,在亨伯特心里埋下了对少女近乎疯狂、病态迷恋的病根。
.
纳博科夫把这个死去的少女命名为安娜贝尔绝非偶然,这跟爱伦·坡的那首太过著名的诗《安娜贝尔·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爱伦坡写到:在很久以前,在一个滨海的国度里,住着一位少女你或许认得,她的名字叫安娜贝尔·李。
.
直到小说主人公――十二岁少女洛丽塔――出现,她的形象也没有逃出安娜贝尔的廓定。而此时的亨伯特已经是一位“有知识”的三十六岁的中年男人。他和洛丽塔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此我不想像讲故事那样娓娓道来,我只想从一个成年男人逐渐患上“恋童癖”的过程来窥探一下那个见不得阳光的阴暗角落。
.
对于亨伯特,洛丽塔究竟意味着什么?小说开篇写到:
.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丽塔》电影海报截图事实上亨伯特也曾竭力想安分守己,他确实这么做了。尽管他对那些纯洁、幼稚、软弱的普通儿童表现得十分尊重,但作为一种一直曾潜伏在亨伯特潜意识里的“症”,最终还是无可避免地表现出来。当他看到低头系鞋带的女孩;在地铁上一不留神看到少女淡淡的腋毛,都会让他“一连激动了好几个星期”。这个最初“癔症”的出现竟使得他把在镜子前换衣服的男子幻想成一个妙龄少女。他为此感到沮丧,心灵开始忍受难以言喻的折磨。
.
于是,“让她们永远在我四周玩耍,永远也不要长大。”在一厢情愿的幻念中,开始相信自己的胡思乱想会影响到她们,甚至能影响(左右)她们的命运。至此,病态心理完全形成。
.
为了摆脱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折磨,亨伯特甚至不惜去妓院寻找他心目中的“安娜贝尔”。直到落入卖淫集团的陷阱被讹诈。他无奈地选择了用“结婚”来摆脱这场梦靥。此时的亨伯特依然是个正常的人,因为他深知自己胡思乱想绝对得不到社会的接纳与护佑。
.
可是婚姻并没有将他拯救。当他发觉新娘真正吸引他的“却是她模仿小女孩的那种神态”时,他几乎站在了悬崖边缘。在接下来的婚姻生活中,他仍然被对面杂货铺老板的小女儿所吸引,甚至耿耿于怀,“她的倩影都快把我逼疯了”。他总是对小姑娘们怀有一种病态的痴迷,甚至连他同学的妹妹都不放过(当然这一切尚处在幻想阶段)。
.
亨伯特的心里无时不在注意着“小女孩”。甚至《儿童百科全书》里面穿短裤的金发女童子军的照片都会让他浮想联翩、坐卧不安。毫无疑问,亨伯特的“病情”在不断升级。尽管他也曾努力想忘掉这一切。
.
直到亨伯特在黑兹(亨伯特的女房东,后来的妻子,死于一场车祸)家遇见洛丽塔(洛丽塔是黑茲的独生女,母亲去世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亨伯特的养女),这部小说才真正地进入了“情节”。他毫不犹豫地把眼前的洛丽塔和曾经的安娜贝尔完全重叠,并且让洛丽塔最终战胜了安娜贝尔。
亨伯特对洛丽塔“心理上”的关怀与依恋已完全超出了一个三十六岁男人对一个十四岁少女的正常范围与程度。他的“非正常”行为几乎染上了一层猥琐甚至淫邪的意味。“她是否由母性指引,对月经期的奥秘已略知一二?”都成了亨伯特显然多此一举的“挂念”。不难看出,亨伯特的病情在逐渐加重。
.
因为在一份学生名单中发现“洛丽塔”这三个字而“兴奋得几乎落泪”的亨伯特究竟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态?多数读者会为此感到不屑、恶心。但亨伯特已经把洛丽塔(包括这个名字的手写体和发音)完全融化在自己浴火中烧的内心深处。别再指望道德会给他有效的警醒。他一任病态的情绪逐渐蔓延成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了他的一切。他已别无选择,更无力摆脱与拒绝。他在迷失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知道深渊的存在,但他仍旧义无反顾地往下滑落、坠落直到堕落。除非用精神病理学来解释这一切,别无它法。
.
当亨伯特如愿成为洛丽塔的养父,他的“恋童癖”开始爆发。他甚至肆无忌惮地给洛丽塔的饮料里下麻醉药以便对其实施见不得人的猥亵行为。由于药量不足,他的行为并未得以掩盖。相反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令他“喜忧参半”――洛丽塔竟然开始主动地挑逗、诱惑他。由此可见,一个失去人身保护的少女将处在一种多么危险的境地啊!
.
一段时间过后,洛丽塔突然觉得“即使最可悲的家庭生活也比这种状况好。”于是她决定离开亨伯特。她开始跟年龄相当的男孩交朋友。终于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旅行中成功摆脱了亨伯特的控制。但她并非一个人,而是跟给她们剧社写剧本的具有东方哲学家气质的剧作家奎迪一起,并最终跟奎迪结婚(后来的结果却是由于洛丽塔没能满足奎迪要她拍色情照而被奎迪抛弃)。
.
三年后,一直苦苦寻找洛丽塔的亨伯特知道了这件事。他给了洛丽塔一大笔钱,要她说出丈夫的名字。于是,亨伯特开始了一场疯狂的追杀,目标锁定奎迪。
.
最终奎迪死于亨伯特的枪口之下;亨伯特被捕后,因突发脑溢血毙命于监狱;洛丽塔也因难产陨命于年圣诞节。
.
至此,《洛丽塔》以悲剧的结尾收场。
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讲,《洛丽塔》都不是一本色情小说。它勇敢地进入了一个从未浮出水面的领域。尽管不神秘,但多少有些难以启齿的尴尬。同样它也不是一本二流小说,只是它的命运不济,没能获得更高的荣誉。
.
《洛丽塔》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它结构上的不同凡响让作者获得“文体家”的美誉一点也不为过。并非离奇的故事却异常地引人入胜。书中偶尔会显出一面小镜子,它映出了“我”的容貌,真实又模糊。
.
我坚信纳博科夫是真诚的。《洛丽塔》是一本“小众”的“大众”读物。关于这一点,每个读过它的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
在我读完《洛丽塔》的前三分之一、也就是日记那部分时,有好几次感到厌恶,甚至想扔掉书去干点别的。但我不能在自我面前显得如此虚伪。我承认我放不下洛丽塔。我对她的未来充满好奇和担心。更有对纳博科夫语言与叙述方式的着迷,最终让我读完了这本书。说实话,能读完它真是我的幸运。
.
写到这里我都没把《洛丽塔》的故事梗概完整讲一遍,我承认这是故意的。因为我希望但凡遇到这本书的人都去读一读它。我想,它一定不会让人失望。
.
纳博科夫曾说:“作为一份病例,《洛丽塔》无疑回成为精神病学界的一本经典之作。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而在我们看来,比科学意义和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就是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洛丽塔》应该使我们大家――父母、社会服务人员、教育工作者――以更大的警觉和远见,为在一个更安全的世界上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一代人而作出努力。”
.
我想这就是纳博科夫写《洛丽塔》的初衷!绝对没错。
《洛丽塔》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