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的一座“鬼楼”,每到夜深人静时,楼道内总能传出阵阵哀嚎,令人不禁脊柱发凉。
原住户不敢久居,新住户更换不断。
据说,“鬼楼”的底下,埋着很多”冤魂”。
这里本是一个码头,曾经溺死过很多人。被打捞上来的尸体,有的被认领,没领走的都被老鼠和野狗啃食掉,最终变成了孤魂野鬼,聚集在这栋楼内。
结果,真相竟然是小楼后面的化肥池内,藏着几条塘角鱼,它们夜晚活动的声音,通过排污管传到屋内,像极了“鬼叫”。
这就是央视出品的高分“鬼片”《走近科学》,此片一出,万人空巷。
阴森的布景,恐怖的BGM,加上主持人刻意压低的声音,让人不禁毛骨悚然。
按理来说,像这种愚弄大众,背离科普要义的节目,所有人都应该愤然弃剧。
但每天晚上,大家依然会掐准时机,坐在电视机前。
以至于《走近科学》的收视率一直位居前三,而且一播就霸屏央视21年。
有人说,我走过最长的路,是《走近科学》的套路。
有人一直对它念念不忘,有人一直骂它骗人,那么,令无数人疯狂的它,到底有何魔力?
01
电视界的标题党鼻祖,
到底有多牛?
其实,这种开头极端诡异,中间悬疑,结果却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绝非孤例。
看看“重庆僵尸男孩”就知道了。
在重庆的开县,有个叫舒翱的8岁小男孩,听话懂事,活泼好动,学习认真,深得大家的喜爱。
可惜,一件不幸且恐怖的事情,正在他身上悄悄酝酿。
那天,小舒翱和往常一样,和小朋友们在操场上玩耍,不知怎的,突然就晕倒了。
得知情况的叔叔,赶紧把小舒翱抱回了家。
然而,诡异的一幕发生了,苏醒的小舒翱,突然弹坐了起来,僵硬且迅速地伸直了双臂,然后,如僵尸般弹跳地行走起来。
一旁吓坏了的叔叔,赶紧跑过来抱住他,企图把他的手掰下来,以此使小舒翱恢复正常,但不管他怎么努力,小舒翱僵硬的身体,根本不为所动。
不仅如此,被阻碍的小舒翱,开始气急败坏,并用手猛掐自己的脖子。
终于,在折腾了半个小时后,小舒翱在精疲力尽中再次昏死过去。
当孩子醒来后,叔叔问他,知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小舒翱竟完全不知。
因为害怕这种诡异的事情影响到孩子,叔叔选择将此事隐瞒下来。
可事情,远没有叔叔想得那么简单。
当天晚上,小舒翱再次如僵尸般弹跳起来,行为和白天一样。
难道有脏东西附身?想到这里,恐惧瞬间笼罩在一家人身上。
本以为这已经够离奇了,然而,这只是刚开始。
当小舒翱再次发病时,他开始恶狠狠地掐家人的脖子,目光变得极其凶狠,嘴里还发出怪异的吼叫:
“我是左宗棠,是你们舒家人把我害死的,我是来复仇的。”
可了解左宗棠的人都知道,他是死于疾病,而非被害。
到底是大人物转世,还是脏东西附身,搞不清状况的家人,被吓得不轻。
更让他们惊慌失措的是,这个鬼,怪接下来会安排怎样的复仇计划?
邻居们像躲鬼怪一样躲着小舒翱,学校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也不再接受小舒翱。
心疼孩子的父亲,最终决定带着小医院看病,然而,孩子的身体没有任何异样。
回家后的小舒翱又一次发病了,无奈的爸爸只得寻求土医生。
他建议,用黑毛狗的血,为孩子驱邪。
但当狗血淋头的时候,小舒翱竟没有丝毫恐惧,而且还伸出舌头去舔脸上的血。
尝试到鲜血味道的小舒翱,脸上竟出现了诡异的笑容。
至此,不论是羊血,猪血,鸽子血,只要是血,小舒翱都变得异常兴奋,且眼中流露出嗜血的光芒。
他还经常指着家里的棺材,阴深深地说,那里还躺着另一具僵尸(当地人为了防止家里老人突然去世,都会在家中放一口棺材)。
这就是一具嗜血的僵尸,所有人都如此断定。
一时间,整个开县人心惶惶,消息也顺势绕地球走了好几圈。
《走近科学》节目组接到消息,决定一探究竟。
他们带着孩子医院。
但此次出行,依然没有意外的收获,就在大家收拾行李,准备回家时,医生注意到了另一种现象。
小舒翱比起一般的孩子,越发好动。
而且他每次都在企图引起父亲的注意。
小舒翱会不会是心理问题?
医生对小舒翱的家庭状况做了综合深入的了解后,发现孩子从出生起,父母便在外打工。
双亲情感的缺失,加上最疼爱自己的爷爷突然离世。
在内外共同刺激下,造就了缺爱的小舒翱得了一种叫歇斯底里症的病,也可以理解为癔症。
这种病会让人出现一种自我行为暗示,继而把自己逐渐变成想象中的人。
除此之外,家里堆放的一口棺材,也让小舒翱内心惊恐万分,成了他扮演僵尸的主要来源。
而左宗棠不过是孩子无意间听到过的一个名字而已。
这样的结局,让很多人错愕,如此诡异的开头,你就告诉我这是一种精神病。
“搞了半天你就给我看这个”的梗,就这么诞生了。
不过,当看到下一期的标题《半夜鬼拉灯》,所有人精神又为之一振,下期继续。
《走近科学》也是把“博人眼球”的技巧,玩了个明白。
吸睛的标题,灵异的开头,悬疑的故事,吊足了大众的口味,最终成了那代人最经典的回忆。
但刚开始的《走近科学》,却并非如此。
02
会讲故事的张国飞,赌赢了吗?
其实《走近科学》,一开始是一个极其严谨的节目。
它的目标也很简单,要让老百姓记住,有病不能自己瞎吃药,一旦手上划大口子、烫了水泡,得正确处理,不能撒一把香灰、抹点儿酱油或肥皂水。
为了引起大家重视,节目组还邀请六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大家一起讨论科学趣事。
出发点不错,然而面对“高大上”的议题,观众根本不买账。
主持人张腾岳回忆:
“最差的时候,我们的全国收视率是0,真像噩梦一样。”
用心录制的节目无人看,科普更是无从谈起。
节目组一度得到了黄牌警告,如果持续低迷,无人收看,那就只能砍掉。
重任还没完成,节目却要面临被下架的风险。
但改变“百万大众的观念”着实重要,节目组一下陷入了僵局。
好在一个叫张国飞的上岗了,力揽狂澜。
他一上来,就做了一个巅峰众生的决定:讲百姓感兴趣的故事。
张国飞认为想要破除百姓的封建迷信,就从他们深信的鬼神开始,只需在百姓喜欢的故事上做10%的调整即可。
这一点,刚开始就遭到质疑,但也别无他法。
为做到这一点,节目组开始大量搜集民间猎奇,诡异、有趣的故事。
于是《发怒的鬼火》、《离奇的殡仪馆事件》、《半夜鬼剃头》、《湘西赶尸》《神农架的新谜团》等相继出现在央视的荧屏上。
不可否认的是,张国飞的战略是对的。
严谨的科普摇身一变,成为百姓最感兴趣的“鬼神”,猎奇的话题,诡异的气氛,赚足了观众的注意。
当然,随之并行的,还有浅显的科学道理和较少的权威解释。
相比正确的道理,人们更愿意接受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理念转换之后的效果特别明显,《走近科学》的收视率因此扶摇直上,稳居前三。
但就在全组欢呼之时,火出天际的《走近科学》,引来了种种非议。
“故弄玄虚”就故弄玄虚,非要挂上科普的头衔。
不过是缺乏严谨,收视率裹挟下的猎奇节目。
更令人诟病的是,低级趣味,愚弄百姓。
面对种种非议,张腾岳显然委屈,他解释道:
“作为一档科普节目,我们只能力求贴近原理,却不能像科学家作报告、写论文那样完完全全进去,况且我们把最权威的成果拿出来,老百姓也不一定看得懂。”
并认真地同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看探索频道和美国《国家地理》的年轻人理论:
“大哥,您一个可以看原版的,揪着《走近科学》干什么?
您这不是闲的。”
没错,《走近科学》本就不是给可以真正辨识科学与迷信之人看的,它是针对初中二年级以下的人准备的。
当时中国百姓的高等教育和文盲是两个极端,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都处于初中二年级以下。
你要到大街上随便抓住一个人,告诉他,鬼神是不存在的,他定不会信。
在你看来显而易见无可争议的问题,但对大部分人来说,未必。
科学的传播不能靠讲述,更重要的是考虑当时社会普遍接受的常识。
唯一的办法就是将科学知识潜移默化地植入他们的感兴趣的故事中。
而年的中国,还处在大规模的迷信破除活动中。
03
“装神弄鬼”的走近科学,
带大半个中国走出了迷信
当时,贵州省织金县,发生了一起灭门惨案。
受害人张盛宏,不仅协助凶手杀死了自己的8个子女,而且还心甘情愿地让凶手把自己和妻子推入河中,最终双亡。
这起灭门惨案背后,竟是张胜宏想求道成仙。
而这,只不过是遭受封建迷信残害致死的其中一件。
河北省鸡泽县村民赵素花和丈夫王永军,因孩子高烧,被巫医告知鬼魂附体,杀女又杀子。
广东省白云区刘桂枝,听信神婆说她与丈夫牛鼠相克,未来必有十大难,于是狠心砍掉两个头颅,自己则选择触电而亡。
山东省安丘市内,11岁的女孩文英,因肚子疼,被自己的妈妈送往神婆家做“针疗”。
没想到,等待她的是一千次的三棱针猛刺,可怜的孩子,在如此残忍的手段下,撕心裂肺地哭了两个小时,最终千孔冒血,惨死当场。
……
桩桩件件,无不触目惊心,骇人听闻。
然而,百姓并没有因此醒悟,他们流连在封建迷信的巫言妄语中,失去理智,胡作非为,疯狂行事。
破除迷信,科教兴国,迫在眉睫。
然而枯燥的科学知识,想要通过电视的手段传播给观众,实属太难。
就如小孔成像,你一眼就能识破的原理,愣是在农村演变成了《老屋怪影》。
把金属钠放置水中,在百姓眼里就是水鬼现身。
连单纯的牙龈出血,也能被他们解读成吸血鬼。
少见必会多怪,解释不了这些诡异现象的老百姓,唯有把结果往鬼神身上靠。
结果以讹传讹,神乎其神,最终只能怪力乱神。
科学知识本是帮助百姓理解世界的辅助工具,却成了某些人敛财害命的手段。
《走近科学》通过趣味性的故事,还原事实真相,终于让大众在娱乐中,揭穿了民间诸多迷信。
一个死过人的单元,总是阴风阵阵,据说里面有脏东西,因为每次狗经过都会狂叫不止。
原来是电线漏电,狗没有鞋护着,电得疼。
回家路上,纵使晴空万里,也会莫名下雨
原来是隐藏在树上的虫子在撒尿。
一个普通的小村庄,竟然处处带电,而且高达v,有人甚至已经出现不适症状。
原来是电笔坏了。
最终,在怪力乱神的故事下,《走近科学》竟仅靠着10%的科普,却破除了大半个中国的封建迷信。
如此看来,因时代而生,因时代而停的《走近科学》,确实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功成身退了。
感谢《走近科学》节目组的每一个人,让更多人相信科学。再见啦,《走近科学》!
——END——
作者丨鱼籽酱·琦子
来源丨鱼籽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