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或受试者期望效应。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亦同时存在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反安慰剂效应:指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抱有负面的态度,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低,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可能会令病情恶化。
安慰剂效应二、反应人群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
适用于这两类人:一是容易受暗示的人群,这些个体的人格特点包括喜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喜欢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二是容易受暗示的心理疾病,如癔症、强迫症、一些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和神经质。
因此,安慰剂效应在病人中较易出现的,也正是由于病人有此心理特点,才使江湖医生和巫医术士得以有活动市场,施展其术。
三、作用原理
我们往往都会因为良好的药物和服用步骤而忘记了这些无形的效果——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是与一个药物相关的所有其他东西的替代标志,比如仪式、象征和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交流。安慰剂的效应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系列重叠交互的心理现象。对于安慰剂如何产生作用,有以下几点:
1、期望效应
受试者期望效应引导病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报告病情得到改善,
大部分病人有礼貌地倾向为迎合实验人员而报告病情得到改善,即使他们并不感到改善。主观的偏见亦可能使病人潜意识相信病情因为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