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人体的原理,以发掘人体对疾病的反应,从而促进健康。医学研究在快速进步,但探索无止境,而且充满艰辛。《新鲜》本期观察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精神病”这个名词恐怕在当代社会所有人都听说过,普通人对它的印象就是“疯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认知,是我们从生活经验和各种传闻及媒体上得出结论,“那是一些言行和大家非常不同的人”。但问题来了,“与众不同”就是病吗?精神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是怎么制订出来的,靠谱吗?
其实,在古代社会就有精神病分类法,公元前年埃及人已经知道抑郁症和癔症,公元前年,印度人弄出了一套精神病理学分类法,以7种魔鬼附身对应7种异常行为。19世纪晚期,美国人克雷培林提出针对精神疾病的分类体系,年美国心理学协会颁布了《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即著名的DSM,其后不断修订,到年颁布了DSM-IV-TR,第四版修订版。另一个标准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ICD,它已经修订到了第十版。
不难看出,精神疾病是被不断修订的标准“定义”出来的,它的依据是心理评估,是根据收集和解释信息鉴别行为。因此,不免会招至各种批评。批评者认为诊断标准歪曲事实,暗示变态行为与正常行为有本质区别;减少了正常与异常间的变化过渡阶段;提供了错误解释;更重要的是用诊断标签伤害了个人。而标准的制订者们,也通过把“病人明显感到悲痛或在社会与工作领域功能退化”作为区分症状的重要指标,以区分面对压力时的正常与异常反应。
近几十年来,引起对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大批判的是著名的罗森汉实验。年美国人罗森汉让8名心理稳定没有精神病史的人住进了精神病院。这8个人中有3名心理学家,1名精神病医生,1名心理系学生,1名儿科医生,1名画家和1名家庭主妇,他们分别住进了5医院。所有人都使用了假名,职业背景被修改,其它的生活经历都是真实的,只附加了一条虚假内容:听到声音,似乎在说“空虚”“无聊”。医院,他们就不再提听到声音的事。而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只是因为这些人花大部分时间纪录病房里发生的事,在病情记录中写下了“病人忙于写作”,反倒是那些“真的精神病人”,那些“病友”认为他们是正常人,医院的记者。假病人住院天数平均19天,他们在精神病院呆了7-52天后陆续出院,出院时,人们并不认为他们已经康复痊愈,只是被暂时免去了精神病的名称。
罗森汉的实验引起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