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廖仕祺
通讯员周珊
“感谢你们帮我揪出了元凶,现在吃得好、睡得好,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12月11日,接到回访电话,28岁的陈女士不停地向致电的医务人员分享喜悦、表达感激。因多次、毫无缘由地发作四肢抽搐、呼吸困难,令“社牛”属性的她陡然变成“社恐”,寝食难安、自卑不已。
医护人员和陈女士交流(医院供图)
陈女士回忆,早在3个月前她便初次发作呼吸短促、提不上气,伴四肢抽搐症状,紧急就医处理缓解后,她也没太在意。谁知后来一周内竟断续发作3次,不仅在她工作、外出游玩、吃饭时不分场合说发就发,时间也从数分钟延长至近4个小时,严重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不愿忍受异样目光,陈女士干脆辞掉工作,断绝一切社交。然而辗转求医却查不出明确病因,她终日食不安寝、面容憔悴。家人见状心疼不已,11月中旬,陈女士在家人的陪医院·医院神经内科专家门诊要求住院诊治。
医生详细询问病程并完善检查,发现患者虽具备肢体搐搦、呼吸障碍等典型的癫痫样表现,但其脑电图、胸部CT、头部CT、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等结果却均正常,这一系列矛盾的结果让接诊的神经内科专家李清副主任医师引起了高度重视,她立刻组织呼吸危重症科、神经内科癫痫亚专业组及心理科专家在内的心身疾病多学科诊疗小组为陈女士展开联合会诊,排除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癫痫等常规病因后,陈女士最终被确诊为癔症。
癔症,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精神障碍的一种,主要由精神因素,例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个体而发病。一般急性起病,多见于女性,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解离性(精神障碍)和转换性(躯体障碍)两种障碍。其中转换性障碍可以出现肢体抽动、步行不能、言语不能、视觉听觉及感觉障碍等躯体症状。专家们通过细致追问患病细节,得知原来陈女士最近正在备孕,其发病的时间节点也正和备孕的时间段吻合,结合其备孕压力大且存在逃避行为习惯等表征,进一步证实,陈女士正是因此才出现了类似癫痫样的癔症躯体障碍表现。
所幸病因及时明确,经对症用药医治结合健康宣教,同时在家属积极地鼓励支持下,住院期间,陈女士的癔症再未发作。出院后电话随访,得知患者病情稳定,李清团队也倍感欣慰。
随着生活压力增大,工作节奏加快,癔症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李清表示,癔症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尤其是大多急性发作的癔症患者,早期经过积极的行为引导、心理治疗、社会支持治疗,症状可明显缓解。但病程拖延长,或经常反复发作的慢性患者预后通常不佳。因此,李清呼吁,一旦出现运动障碍、痉挛障碍、抽搐、各种奇特的肌张力紊乱、肌无力、舞蹈样动作、听觉障碍、视觉障碍、感觉障碍等异常时,一定要及时前往具医院神经专科就诊,及时排除癔症等心身疾病的可能。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