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广州心理咨询师分享几种有趣的心理防御机制
TUhjnbcbe - 2024/10/9 17:17:00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是哪个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我们的身体有三大免疫系统:

一是与外界环境相连通的第一大免疫系统,皮肤;

二是防止外来入侵、具有先天性保护性功能第二大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

最后一道免疫线是产生后天免疫的第三大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

那我们的心灵呢?有没有类似的免疫系统或者防御机制呢?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了人的心理防御机制,认为这是我们自己发展出来的保护心灵的重要工具,也可称为自我防御机制。

何为心理防御?

心理防御是将不愉快的体验、想法、感觉,隔离在意识之外的一种心理层面的操作。

通俗地说,心理防御就是你无意识选择的生存模式,无论心理活动还是行为,其动机都是让自己避免体验不愉快的情感。

听上去很学术,很难懂,但其实在各种焦虑事件频发、生活充斥着不确定感和无力感的当下,常规理性缓解焦虑的方法或许也难以缓解自我的焦虑,而自我防御机制或许能帮助我们暂时麻痹意识,让意识看上去“岁月静好”,一些非理性的方法成为当下许多人自保的方式。

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这些:

1)投射:

将自己的一些不良动机或恶意归结到其他人身上,或者说把自己的想法加诸到别人身上。

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想法如果承认,出现在意识层面的话,自我可能会受到超我的惩罚,引起焦虑,于是我们会在潜意识中将其转嫁到他人身上。

投射游戏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或是投射者,或是被投射者。

例如我们常常调侃的“妈妈觉得你冷、妈妈觉得你还没吃饱”系列;

再如,网友们爱玩的“我有一个朋友”系列,明明是自己,却“无中生有”,说成是其他人。还有古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投射的潜台词,是“我不是,你才是”。在人际交往中,当投射起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总在说别人身上那些令自己厌烦的地方,恰恰是ta自己内心的担忧。

散漫的妈妈会总批评孩子懒惰,说孩子不求上进;一位爱说谎的人,总会担心被别人骗;一位有外遇的丈夫,会更注意妻子是否有出轨的行为。总之,投射是自己生病,却让别人吃药。

2)否认:

我们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如果发生了什么重大惨痛的事情,主角总会大喊一声“不!这不是真的!”否认事情的发生,便是否认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否认的事情,常常是那些会引起我们极度焦虑和痛苦的事情,拒绝承认,似乎便能让自己当作它们没有发生过,也能让自己免受焦虑和痛苦的煎熬。

有点像“掩耳盗铃”,自己听不到了,把眼睛闭上了,那么自己的世界就还是一片岁月静好的模样。

否认具有一定的适应作用。当我们的生活中突然发生了惨剧,冲击过于强烈,比如有亲人突发意外离世、公司突然要解雇你、伴侣突然说要分手……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否认这一事实。此时,选择否认,把这种冲击性强的事件暂时排除在我们的大脑之外,能给我们留下一些缓冲时间,做好准备,直至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残酷的现实。

但也要清楚,否认也只能在短期内起效果,长期地否认现实,或许会让个体看不到现实,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伤害。

就像影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中,妻子因车祸而去世,丈夫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拒绝处理妻子的遗体,每日酗酒,不愿承认妻子去世的事实,活在酒精带来的虚幻世界中。

而幼小的女儿则被爸爸忽视,在失去了妈妈的同时也“失去”了爸爸,心理方面出现了问题,甚至发展出了自残倾向。

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大脑临时关闭,给自己留出处理残酷现实的空间。但我们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去直面内心的恐惧焦虑。

3)压抑:

在弗洛伊德看来,“压抑是精神分析的基石”。

压抑,是最最最基本且重要的防御机制。压抑是将那些不被超我,或是社会道德规范允许的欲望、动机和冲动逐入潜意识的过程。

而不被允许出现在意识中的部分是庞大且富有能量的,弗洛伊德用“冰山”来比喻。

露出海面的(也就是被允许出现在意识层面)仅仅是冰山一角,而海面下潜藏着的,才是冰山的全貌。

看不到了并不代表不存在,被关在意识层面下的那些欲望和动机并不会因为我们没有觉察到便消失。

相反,它们充满能量,时刻在寻求释放的机会,虎视眈眈,伺机突破自我的防御。

“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现。”

以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看,个体会出现精神疾病,正是由于压抑这一心理机制过强,而被压抑的潜意识动机则经过转换性表达,表现为个体的疾病症状。

症状背后是那些欲望和冲动。例如,弗洛伊德认为,癔症是那些被压抑的能量转换成了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精神分析的目的,便是让被压抑的潜意识以合法的方式进入到意识层面,解放本我的能量,让其自然地流淌出来。

“堵不如疏”,一味的压抑着,会使得自我消耗过多的能量在压制上,而无法集中在有用的地方,导致不能正常运行的自我;同时也让潜意识中能量堆积,找不到出口时,转而表现出各种疾病症状。

4)合理化:

合理化是一种在事后为自己的行为进行理性解释的防御机制,通俗来讲,就是找借口。

而通常这些被解释的行为其实是由内部潜意识动机引发的,我们为了在意识层面上能接受,或是让社会接受,便找一个让大家都接受的外壳套上去。

例如,下定决心要考出好成绩,结果成绩出来后不是很理想,于是便说那些考得很好的不过是会死读书、书呆子,而自己除了读书外还有其他擅长的地方。

通过合理化,让认知失衡重新回到平衡的状态,也是在自我与本我之间,使自己免受焦虑和痛苦。

比如“酸葡萄”心理,失败后通过贬低目标价值,来说服自己无需为失败太难过,降低挫败感;也避免了去面对不够好的自己,保住了自己的信心和颜面。

5)替代:

我们常说“冤有头,债有主”,但当这个让我们不爽的人比我们强大,或是按照道德规范我们难以让ta不爽时,心中那些需要释放的愤怒情绪便会被我们转移到身边比较弱小、难以反抗的对象身上。

这便是替代,将敌意或恶意等强烈的情感从最初的唤起对象转移到另一个比较安全的或者不具威胁的对象上。

例如,妈妈跟爸爸吵架了,过后爸爸逃进了工作,而妈妈满腔的怒火找不到宣泄对象时,孩子一旦出了点小错甚至是没有出错,都会被妈妈发一通大火。

还有社会上常被报道的虐待动物时间,施虐者把对于他人或社会的敌意替代性发泄到没有反抗能力的小动物身上。

这其实是一种不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莫名把无关的人卷进自己的情绪中去,虽然自己那些强烈的负面情绪宣泄出去了,但也伤害了身边的人。

6)反向形成:

所谓的“由爱生恨”、“恨到极致就是爱”,对立面的两端反而更具有相似性,甚至是一种可以转化。

反向形成大概便是这么回事,通过认同相反的态度和行为,把它们作为屏障,以防止危险欲望的表达。

自我感觉自己身上的某些冲动一旦被外人知晓会引起自我巨大的焦虑,为了隐藏该冲动,便转而走向它的对立面,站在相反的立场大肆批评。

而和自然流露出来的厌恶不同,反向形成给人一种不自然、过于极端、夸张的反对。

在网络上常常可以看到的一些明星的“真爱粉”与“黑粉”的大战,与反向形成颇像,两个群体都是站在极其极端的角度,无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反对,或许从本质上讲都是相同的,对同一对象有着异常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州心理咨询师分享几种有趣的心理防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