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案例总结与分析他们为什么会成为自恋型人格
TUhjnbcbe - 2020/10/10 16:04:00
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www.xftobacco.com/

案例总结与分析

他们为什么会成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白衣悠蓝)

最近的几个案例都和自恋型人格障碍有关,在进行治疗的同时,我开始寻找他们之间的共通性,希望发现一些什么。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就是:难以和任何人建立真正的关系,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只有自己,而且有些偏执地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好的。未婚者义无反顾的坚信自己无论从外貌、能力还是思想上都是最好的,已婚者坚信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聪明、最智慧、最漂亮的。而且在他们的生活范围内,和他们有关系的东西,无论是他们的生活、工作用品,还是他们的配偶等都必须遵从他的安排,否则就会被他们马上否定或者抛弃。

他们最大的痛苦,不是和别人建立不了关系--因为在他们内心没有别人的位置,而是当现实不能满足他们的自恋和控制欲的时候,他们难以面对“自我否定”,这是对他们来说最大的痛苦和打击,有一种感觉就是:一旦自己被否定,就意味着自我世界的崩溃,随之而来的恐惧和焦虑让他们手足无措、甚至绝望。

在整理了这几个来访者早期的经历之后,我发现一个类似的地方:在0-3岁的时候,他们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呵护。有的是一直被保姆带大;有的是被父母中的一方带大,但是记忆中负责带他的这一方父母又给他很多负面的记忆;有的是直接被送往祖母或者外祖母身边,但是这些人又没有很好的承担起“代理父母”的责任。也就是每个人的0-3岁都是在痛苦、缺爱、渴望温暖中度过的。

用精神动力学的理论来分析:个体的早期经历尤其是0-6岁时期的经历,在个体后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0-3岁时期,恰恰是获得安全感和依恋感的重要阶段,尤其是从重要他人--养育者那里获得安全感和依恋感,让个体能够顺利的和他人建立关系。这时候和同性养育者建立的关系模式直接影响到成年后和同性的交往,而和异性建立的关系模式会直接沿用到成年后和异性交往中的感受。

这个时期,和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就直接影响到个体对不同性别、不同类型的人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在重要关系中感受自己“是否可爱”“是否被接纳”“是否安全”,如果这些都是肯定的,那么个体的关系发展将有很大的可能是健康的,如果这些都是否定的,那么个体的关系发展有很大可能将是不健康的。

试想一下,如果在0-3岁之间,生活中的重要他人都是不确定的,不能让个体感受到被那种无条件的爱所包围,感受不到安全和被接纳,个体本身处于一种本能的恐惧和焦虑之中。那么这种焦虑怎样去处理呢?--显然,他们会把那种本应该流向外界的爱和欣赏留给自己,并且在这种对自我的
  何谓人格障碍?何日辉介绍,患者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他们在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上形成了一套异常的行为模式,造成他们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感到很痛苦。重度的人格障碍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成年后持续2年以上。人格障碍并非不罕见。何日辉介绍,发病率调查显示,美国人格障碍达14.8%,约有万人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国内人格障碍为5%~10%。


  根据国际上最权威的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标准第四版(DSM-IV)的诊断标准(黑体字部分),何日辉认为罗玉凤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一种需要赞美的,包括幻想和行为上漫延的无所不能模式。缺乏共情的能力。开始于成年的早期,并一直持续到目前。罗玉凤认为自己的智商前年后年无人能及,对她以前的男友没有丝毫同情。


  对自身有无所不能的感觉,如:夸大成就和天赋,在没有相应的成就下,期待被看作最优秀的。罗玉凤自称懂诗画,会弹琴,精通古汉语,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最新的说法是鲁迅的文章也不如她。


  被无限制的成功、权力、才气、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她认为北大清华有硕士追她,美国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高材生也在联系她,28岁前能够找到符合她条件的白马王子。


  相信自己是特别的和唯一的,并相信自己只能被同样特别的或高地位的人所理解。常常嫉妒他人或相信其他人嫉妒自己,表现出高傲自大的行为态度。面对大众的质疑,她不屑一顾,表现出一种非常高傲自大的态度,似乎人们根本就无法理解她这样智慧超群的人。


  要求过度的赞美。她要求别人认可她的高智商,认可她的博览群书,实际上这远远超出了事实——她阅读的《知音》等只是平民大众的通俗刊物。


  是人际间的冒险者,如:攫取他人的利益,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凤姐在大街和地铁散发征婚传单,代表着她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是一个冒险者。


  缺乏共情的能力,无欲望去认识或认同其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她对前男友的痛苦非常麻木,实际上她缺乏共情的能力,根本就不想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穷二代”凤姐难掩内心自卑

何日辉认为罗玉凤与芙蓉姐姐一样,自恋型人格极为典型。她们能走红网络,说明社会大众心理出现了问题:许多人因为生活压力大、精神空虚和信仰缺失而心态浮躁,要通过网络发泄不满与愤怒,而自恋狂们提供了绝好的“靶子”。人们看她们的表演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偷窥欲和攻击本能。“但这场闹剧该收场了,罗玉凤只是一个病人,最迫切的是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何日辉说。

何日辉分析,罗玉凤属于典型的“穷二代”,社会贫富分化对他们的内心产生了强烈冲击,许多人渴望改变命运,留在城市过现代化的生活,不愿回到农村像父母辈一样耕田种地。但希望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少数人就谋求通过非常规手段一夜成名或暴富。罗玉凤的家庭背景、长相、学识和能力等放在广州、上海这些大都市中是微不足道的,她就采取让大众鄙视和嘲笑自己的方式达到出名的目的。其实通过一些节目访谈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内心极度自卑的女孩,正是她内心与行为的巨大反差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

刘晓春王琳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技成果门诊医学心医院

摘要: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是心理治疗的难点,是被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确定为不能被治疗者。而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心理治疗实践均修正了此说法。国外已有大量精神分析病例报道,国内报道尚不多,尤其长程精神分析治疗更少见。本文是作者在经过德国导师系统精神分析培训后的治疗实践体会。希望为同道们治疑难心理障碍患者时提供一些启示。


  Freud最早提出自恋是投向客体的Libido受挫,转而朝向自我而形成。Freud认为自恋者因Libido朝向自我,故不能与人建立关系并在分析场合无法产生移情,因而不能做精神分析。现代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自恋和自恋障碍不单单是Libido的问题,必须要考虑社会文化对其的影响,这一类型的人格障碍能否被分析,只要看在分析场合,病人能否认识和发展两种类型的移情,即:理想化移情和镜像移情。如果能,病人就可以做精神分析,并使其人格得到不同程度地发育和成熟。本例分析支持现代精神分析的观点,现呈现给同道们。


  来诊简况:P(指病人,下同)女性,23岁,护校毕业后没有留在当地参加工作,直接到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哈尔滨打工,家里当时没人知道P到哪里去了,也不找P。半年后过春节P也不回家,电话也不打。P称来哈尔滨目的之一是远远逃离令她感到非常痛苦的家庭,之二是找心理医生治自己严重的心理疾病,听朋友说本院有心理门诊,快下班时未按预约自来诊。


  简要个人史:P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有两个哥哥,大哥36岁,二哥29岁,均是工人。母亲患精神分裂症,无业。父亲是修汽车的,嗜酒、性格暴躁、乖戾、少语,不知关心、教育、照管孩子。对妻子粗暴,经常当着孩子们的面殴打妻子。P从小就是喂面糊长大,从记事起就经常目睹母亲犯病的样子。多次目睹母亲被巫医、父亲及亲属*打时的情景,非常恐惧。P记得小时候跟父亲关系很好,经常由父亲搂着睡觉,父亲不打骂P。P大哥十几岁就离家住校,二哥与P从小在一起长大,但二哥整天在外面玩,父亲的爱成了唯一的爱,虽然少得可怜。P从10岁开始边上学,边做家务,边给全家人做饭。不管多累,家庭中其它的成员,很少帮P、
  首次晤谈及心理动力学分析:


  P在预约时间相隔12天以后来诊,事先没有提前告诉D(指心理治疗师,下同),又是在D下班时来诊,而D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接待P。按理P要说对不起,并感谢D休息时间接待她,但P什么也没说。说明P不能理解或感觉到别人也是一个人,也有自己的需求,P不能理解、尊重别人的要求和利益,这是P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一种表现。首次晤谈,P身着素白纱裙,摩登发型,身高1.50米左右,文静、白晰、圆脸、大眼睛、清秀可人,很讨人喜欢。主动倾诉,情绪略显烦燥,双眉紧皱,不停地拧手指,谈到痛苦处痛哭流涕,孤独、无助的样子。主要心理问题是:恐惧、不知怎样与人接触和交朋友,不能适应任何环境,无法与人建立感情,感觉自己被社会淘汰了。每天忧愁、压抑,象死人一样。想改变却难以自拨。痛苦挣扎到今天,常感到喉咙有东西堵着,胃总是收缩在一起,里面象有一块圆圆的、烫烫的石头似的一天比一天沉重,整天被坏情绪纠缠着。P一方面滔滔不绝地讲了一个多小时,叙述了很多的苦难,D几乎没有插话的余地,说明P要从D那里得到更多的东西。但是,另一方面,P却以令人不愉快,甚至损害D需求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此种自相矛盾的现象的发生有可能是P潜意识中想用这种方式来考验D(当时的假设),即:如果我一意孤行,一直按照我自己的方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看你还喜欢不喜欢我。因此,首次晤谈,D感觉到可能P的外表着装可能也是吸引人的注意。而且当P的这种需求非常强烈时,P就会忽略对方的需求和利益。这进一步说明P的心理发育不成熟。


  初步诊断:自恋型人格障碍。


  治疗时间和频率: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


  以后的治疗及综合心理动力学分析:


  在前十次的治疗中,D了解到P的生活经历确实是悲剧性的。P出生后,无法得到母亲的连续照料和保护,没有得到母亲对孩子的需要所给予的不停地
  在P的人格结构中,P有很强的本我,较弱的超我,非常弱的自我。P常用的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无所不能、外射、内射、退行和合理化等。


  在十次以后的治疗中,病人的情感表现占统治地位的负性移情是“遗弃焦虑”和“分离焦虑”。因为P在成长的过程中类似的经历被一再的“重演”:[1]父亲嗜酒越烈,P得到的爱和
  P被屡次地“遗弃”,不被

1
查看完整版本: 案例总结与分析他们为什么会成为自恋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