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静进医生面对疫情如何帮助孩子平抚情绪
TUhjnbcbe - 2020/12/2 17:57:00

静进医生

来源于网络

疫情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这次武汉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疫情的爆发,成为重大社会应激事件,不仅对人的生命与健康造成威胁,也给社会大众心理健康带来各种冲击,当然儿童也不例外。

问题还在于,出于防控,大家都宅家里通过网络获取疫情相关信息,而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无法甄别准确有效信息,同时各种不实信息/谣言满天飞,易使大家陷入恐慌。

儿童心理承受力弱,更容易受各种恐慌情绪感染,会出现各种心理不适与恐惧情绪,甚至引发各种躯体化症状。

从流行病历史来看,重大社会应激事件确实容易引起群体“癔症”样反应,引发所谓“流行性歇斯底里(癔症)”。这种应激反应不但容易在一般社群中流行,也容易在儿童青少年群体,如学校中爆发。

举例:年10月,在英格兰一所女子学校里,起始有几个女生声称头晕,甚至晕倒,继而80多名女生相继出现同样症状,呼吸困难、抽搐、晕厥、瘫软等,医院救护;经医生检查,未发现学生有任何生理性疾病,也无食物中*或是感染性疾病传播,最后这些学生被判断是“群体性癔症”发作,经简单处理后都陆续康复出院。

再如,比利时年6月爆发一起小学生喝可口可乐后病倒,继而引发喝饮料的学生群体性“疾病”发作。美国纽约州的罗伊中学,众多学生突然出现了集体抽搐、嘴眼歪斜等症状,极似妥瑞综合征(Tourettesyndrome),当局检查排除了食物中*、饮用水污染、非法药物使用、一氧化碳中*以及环境传染病等,也属于群体心理应激反应。

年获奥斯卡奖提名的纪录片《生命超越我》(LifeOvertakesMe)讲述了逃到瑞典的难民儿童中引发的群体“遭驱逐综合征”,他们共同表现为无助地嗜睡在床上、呼唤不起、无法动弹、无法进食和饮水、问话不答、个别出现昏迷晕厥等,也是群体应激反应。

从大量文献报道来看,全世界各国都有类似报道,儿童群体性“癔症发作”有如下共同特点:

◆躯体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症状短暂而结局良好

◆症状迅速发作后恢复

◆通常发生在被隔离的群体中

◆群体成员普遍存在极大的焦虑与恐慌

◆通过目睹、听取传播、交流引发群体症状发作

◆一般从较大年龄较有影响力的人/人群开始,逐渐扩及低年龄人群

◆女性更容易受影响和诱发症状

典型症状及诱因

◆儿童青少年最容易出现的症状是:

头痛、头晕、晕厥、眼花、恶心、呕吐、战栗、牙齿颤抖、胃痛或是肚子痛、腹泻、咳嗽、疲劳感、虚弱和嗜睡、过度换气、呼吸困难、咽部疼痛、胸闷、哭泣或尖叫、极度焦虑和紧张、皮肤瘙痒、皮疹、手脚麻木、视力模糊或是假性“失明”、思维混乱等,有的特别像癫痫发作,有的会出现持续性抽动症,严重时类似妥瑞症。似乎低年级儿童更容易出现,农村乡镇中小学较大城市容易出现,女生发生比例多于男生。

◆诱因方面值得强调的是:

成人的恐慌情绪极易“感染”儿童青少年,不实的传染病报道、恐怖事件、生化威胁、创伤性事件(如目睹自然灾害、逃难、恐怖袭击、集体骚乱、交通拥堵、车内长时间幽闭)、集体注射疫苗、食物中*、煤气中*、个别儿童癫痫发作或晕厥等容易引发恐慌而出现集体发作。

群体在幽闭空间待的时间久了也可诱发,如在列车、公交车或是飞机上。哥伦比亚报道,有些儿童集体玩一款“病*游戏”后也引起集体病症发作。

应对建议

首先,宅家家长须理性看待现实,自动过滤非正规渠道信息,避免陷入“信息陷阱”,有意无意地制造恐慌气氛。

在家里尽可能做到:

◆保持自然的生活节奏与稳定的生活状态,如合理作息与正常饮食等。

◆客观审视,防止吸纳过量或失实信息,不要追随看和传播负面信息;正确科学认识疫情,既勿侥幸,也勿恐慌。对疫情信息不道听途说、不偏听偏信。

◆保持居家环境干净整洁、定时清洁消*,营造温馨和谐家庭氛围。家庭是心灵的港湾,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支持非常重要。

◆避免惰性、坚持室内适当运动,如家庭内健身活动,但应避免给邻里造成噪音等影响。运动能够改变心态,给孩子带来欢乐和信心。

◆保持亲子间良好沟通,父母的关怀与心理支持可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也可通过电话、

1
查看完整版本: 静进医生面对疫情如何帮助孩子平抚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