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在自媒体火爆的今天,明星人设究竟谁说
TUhjnbcbe - 2023/3/22 20:07:00
白癜风早期有什么症状 http://pf.39.net/bdfyy/jdsb/191218/7696544.html

移动互联网时代唯一壁垒就是认知,让我们一起每周解答一个认知困惑!

“人设”

在自媒体火爆的今天,明星“人设”究竟谁说了算?看看科技大佬们如何接招!

《消费者洞察指引》

作者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22

分钟

“人设”是一种典型人物序列中的“一个社会角色”

引语:

这段时间有一部非常火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剧中塑造出了诸多被观众津津乐道的剧中人物,但其中有一个叫郑胜利的角色则显得特别突兀,演出也不出彩,那么《人民的名义》中为什么需要他这个角色?既没从*也没从商!郑胜利人设的意义是什么?根据剧中了解,这个郑胜利是在互联网公司上班,职业水*,自称汉东省水*司令,但没什么钱,就连买十几万的车,月供也指望自己的老爸;这个郑胜利在剧中的作用可谓是信息输送的关键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他代表着自媒体,有重大新闻,他都会第一时间发送到互联网,转发更多平台,信息时代,需要这样一群人;

第一次,大分厂强拆的视频就是他让互联网各路大咖们大量转发,这个起到一个信息传达的重要作用。

第二次,他爸郑西坡被京州市公安局光明区分局局长程度抓过去,也是他在网上大量求转播,扩散,才让市委书记看到,第一时间把人给放了。

这两次他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所以不可小觑这样一群自媒体人,关键时刻,互联网传播信息比什么都快。

虽然很多网友说是每次看到这个郑胜利太唠叨了,就想快进;还有说这个人物是这部剧的一大败笔,但是这部剧,还真需要这样的一类人,用来互联网信息的传播,不然也不会把这个格格不入的屌丝放在这样一部反腐剧中;当明星被人设化,意味着明星不再具有整体性,不再有整体的人格,他们只是作为一个角色,即所谓人设,就像零部件一样;人设意味着什么?就是说在娱乐工业的生产线上,已经有一整套现成的模具,而人设明星只需要按照经纪公司的打造,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填到那个模具里,也就是所谓的“卖人设”,当我们说一个明星是某个类型的人设的时候,便意味着这个明星不再具有明星形象意义上的整体性,他只是一个物件,一个碎片化的存在;所以剧中插入了这么个不着调的郑胜利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他只是这条娱乐工业的生产线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小配件而已,但他不一定非的是郑胜利,其实杨胜利、马胜利都可以,能干活就行;

一、“人设”是一种典型人物序列中的“一个社会角色”

人设这个词的流行起来的源头已很难考证,但无疑在娱乐业内部,人设并不是新近发生的现象;比如过去我们经常听到“婆婆专业户”、“媳妇专业户”、“皇帝专业户”、“老爷专业户”、“玉女”等,甚至包括扮演领袖人物的特型演员,按照今天的说法,他们都是人设;而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向来都有对于人设的集体记忆,在那个年代,人设就是道德模范,只不过道德模范的范围更窄,人设更中性化;在明星被称为文艺工作者与广大劳动群众平起平坐的五六十年代,反而雷锋比明星更像明星,他就是一个人设,区别在于,那个年代的人设不会坍塌,也不许坍塌。

正如英国学者理查德·戴尔在“明星研究”的开山之作《明星》一书中指出的,自从二十世纪初,明星制作为一种制度在美国好莱坞确立,并推广到全世界,明星一直是一种社会典型,也就是说明星自己不可能发明一种人设,玛丽苏、霸道总裁这样的人设从来都不是林心如和靳东发明的,而是说社会上先有这样一种人格典型,而林心如、靳东们恰好迎合了这样一种典型,形成了自己的人设;人类学家流心在《自我的他性》一书中援引德性伦理学的代表人物麦金泰尔的“人物”这一分析概念来理解转型期中国人的自我构成:

在麦金泰尔看来人物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角色不是一回事,人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以其他角色所不具有的的方式,对其扮演者的人格施以道德约束;说得更通俗一点,一般的社会角色更宽泛,比如我们说某个人是理发师,这就是一种社会角色,但人物不同,人物是被塑造出来的,必须得有明晰的性格,道德信念;

特定的历史时刻总有相对稳定的一组人物,流心举了一个例子,革命时期,农民透过地主这种人物来理解生活中的苦难,理解剥削,理解新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同样可以借麦金泰尔的人物概念来分析人设,早先“婆婆专业户”等属于一般的社会角色,而“玛丽苏”这样的人设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是麦金泰尔意义上的人物,而且人物不是孤立的,总是成组出现的;长久以来“工、农、兵、学、商”长久代表着当代中国人的自我系谱;而放到娱乐业来看,玛丽苏总是和霸道总裁就是一组人物,成对出现;老干部和小鲜肉也是一组人物,

所以“人设”是一种典型人物序列中的“一个社会角色”

人物为什么重要,因为人物是有关我们自己或他人的故事得以讲述所必需的参考点;在麦金泰尔看来,人物之伦理道德是人物的立身之本,因此,作为一种人物序列,人设背后必定预设着某种伦理道德立场、道德信念和道德语言;而所谓的“人设崩塌”则意味着人物背叛了自己的道德立场,而且在一个泛道德化的时代里,先前不被纳入道德考量的很多行为和话语如今都被道德化了,都被转化成了道德问题;因此,尽管人设本身应当是一个中性概念,比如小鲜肉、老干部本身都是中性的,但一旦陷入丑闻,人设背后预设的价值、道德评判意味就显山露水,不再成为一个中性词。也因此当我们说“人设崩塌”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在说这个人的道德品质出现了问题,例如薛之谦好男人的人设崩塌,从“深情痴心段子手”人设崩塌速转“渣男”;

二、人设崩塌的焦虑:明星“人设”,究竟谁说了算?

1、明星的人设化:明星成为零部件,不再有整体的人格

不同的人设,有不同的标签,这本身并不是最近才有的现象;但这和今天明星普遍被人设化,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明星的人设化是说:明星和经济公司主动地经营自己的人设,以此为卖点,因此人设化是今天的娱乐业通行的行业规则和逻辑,那么,被人设化的明星和过去的明星有什么不同吗?两年前的戛纳电影节上,法国影坛常青树凯瑟琳·徳纳芙有一段“悼词”,她认为法国已经不再有真正的巨星:数码时代之后,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明星,他们非常出名,有上百万粉丝,但几乎什么都没做;德纳芙的这个看似偏激的说法当时引起争议,后来她又补充说明道:社交网络让人们不再为明星*牵梦绕,明星的私生活没完没了暴露在社交媒体上,成为一个明星意味着魅力和神秘,今天很难再保持任何意义上的神秘了;

虽然德纳芙说的是法国,但其实她的说法显然已经溢出了法国,就像本雅明曾经论述过的,在一个机械复制的时代里,艺术品没有了那种闪耀着某时某地独一无二的光晕(aura),因为一切都是仿制,无所谓原作;明星的陨落,明星神秘性的弱化,背后其实是明星的意义和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换句话说,今天的明星和德纳芙那个年代的明星已经不是一回事;理查德·戴尔在《明星》一书里通过“明星形象”(starpersona)这一概念来分析明星的生产与消费,当我们在说明星形象的时候,指的不仅仅是那个作为肉身存在的明星,还包括他的荧幕形象,包括我们对于他的评论,兼而有之,明星形象是一套话语;

1)当明星被人设化,意味着明星不再具有整体性,不再有整体的人格

他们只是作为一个角色,即所谓人设,就像零部件一样;人设意味着什么?就是说在娱乐工业的生产线上,已经有一整套现成的模具,而人设明星只需要按照经纪公司的打造,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填到那个模具里,也就是所谓的“卖人设”,当我们说一个明星是某个类型的人设的时候,便意味着这个明星不再具有明星形象意义上的整体性,他只是一个物件,一个碎片化的存在;

整体性的意思是说,他可以随时游离,不按常理出牌,这个形象是有弹性的;

你能想象张国荣是什么人设?王菲是什么人设吗?张国荣和王菲都是很难被某个单一的人设定义和驯服的,因为在那个年代明星更具有某种整体性。

2)今天的明星是一个缺乏深度的主体

这个缺乏深度不是一般说的这个人没有内涵的意思,而是说当我们把今天的人设明星视为一个文本,我们去看他的作品、私生活乃至他的言论等等,所有各方面综合起来看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文本的丰富性是不够的,是单一的,因为他由内到外都是按照一个既定的人设打造出来的,他遵循的是一个一劳永逸的逻辑,一好百好,一旦人设设定,就要永远演下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用美国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詹明信的说法,把人设明星称为缺乏深度的主体,或把人设明星的明星形象称为缺乏深度的文本;然而,有趣的是,在人设时代,我们却依然用很多“前人设”时代的批评语言去评判明星,譬如,我们说到范冰冰,经常说她火得发紫,但是没有代表作,但我们的批评语言可能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代表作分明是前人设时代的标准,因为对于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明星形象而言,必须要有代表作的支撑,明星形象才能成立,而在人设时代,人设是第一位的,作品是次要的;

3)明星成为零部件,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这本身也是晚期现代的文化逻辑

按照台湾学者何春蕤的说法,可以用“模组化”(module)这个概念来理解,在晚期资本主义时代,日益细致化的技术分工已经促使生产过程极度分割,工业设计得以用高度精密的模具来达成零件的标准化和精确性,也使得产品结构合理化,更易于自动化生产与组合,零件的互换性因此达到极致,有利于当代消费型产品频繁的更新换代、创新升级,以进一步刺激市场消费;娱乐工业也是如此:

今天明星的打造也是按照模组化的逻辑,打造出不同的类型,每一个人都自立山头,但每一个人又可以被同类的人设明星所取代,因为他不再具有完整性,而只是零件;

如果那天某个明星的人设崩塌,会有其他明星去填补这个人设,这和娱乐圈一般意义上的新陈代谢也不是一回事;王菲或许在唱片销量可以被后来者张惠妹等人取代,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自然事件,因为作为整体性的王菲有不可替换性,无可复制。而*哪天被另一个小鲜肉取代,则是一个程序事件,因为他只是无数雷同的零件中的一个。

2、进击的粉丝:明星人设的隐形操控者

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设和人设崩塌,如果仅从明星的角度来看,不能窥其全貌,还需要考虑另一重重要因素即粉丝,我们可以看一下三组关于粉丝的剪影,分别对应三个时代:

第一组:年全世界的情人鲁道夫·瓦伦蒂诺在纽约病逝;瓦伦蒂诺的不少影迷自杀了,他们不相信没有瓦伦蒂诺的股市还能继续开盘,他们无力改变没有瓦伦蒂诺的演艺圈的格局,只好以自己的肉身献祭。

第二组:在90年代最火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有一集讲的是少女圆圆疯狂迷恋张国荣,满屋子贴着他的肖像画,把偶像照片贴在笔记本里夜夜睡前温习;最后,张国荣阴差阳错没有来成,来的是他的经纪人,小姑娘的追星癔症就此被治愈;

第三组:年,李易峰粉丝团控诉其经纪人失职,不少媒体用了“逼宫”这么惊悚的词;从“逼宫”这个词我们就可以看到,粉丝和明星其实也类似于皇帝和大臣间的“猫捉老鼠”,权力互相制衡;

这三组粉丝剪影里,粉丝的狂热是相同的,但不同之处在于,在前两个时代,粉丝充其量只是娱乐工业的局外人,换句话说,尽管粉丝的好恶会影响到一个明星的知名度,但更多时候,粉丝都是一种事后干预,他们处于这个行业链条的末端,对于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他们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粉丝往往被认为是被娱乐工业、明星、媒体的话语操控的;但第三阶段的今天,粉丝通过自产新闻,可以主导明星的走向,超级话题、微博互动、帮明星打榜等等,可以说,粉丝推动了明星的走红,Tfboys就是最好的例子;也就是说,明星和粉丝间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从象征层面的仰望与被仰望的关系转变,而且变成了一种协商式的关系;如果明星不符合自己的期待,粉丝可以主动粉转路人,乃至粉转黑;

在理查德·戴尔和埃德加·莫兰关于明星研究的奠基之作中,他们都承认明星是一种商品,但不同于一般商品,明星这种商品的消费,带有某种赠与被赠的色彩,或者有某种礼物的逻辑;而今天的年轻粉丝,在通过明星来打造自己的身份认同时,更接近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他们会货比三家,很少再有以前那样从一而终的粉丝;一旦明星的人设崩塌,他们会立即粉转黑;如同有篇文章的标题所讲:“薛之谦:昨天说爱你的人,今天推你下深渊”,粉转黑,这是今天粉丝的行为逻辑;我们每每被所谓“脑残粉”们的一厢情愿所不解,但其实粉丝的倒戈和无情也同样让人咋舌,换句话说,明星人设化的时代,明星不是以前的明星,粉丝也不是以前的粉丝了;

而明星的人设化,可以被看成经纪公司和粉丝合谋的产物

正如前面说过的,明星是零部件,而作为消费者,粉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随意搭配,以此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粉丝对于明星的这种人设化消费,用何春蕤的“模组化”来进行理解,不同的消费者主体以自己的方式打造明星模组,从而打造出自己;今天明星的人设可以一夕之间就崩塌,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粉丝更主动了,他们自己打造出来的模组,可以轻易就推翻,的确,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三、在自媒体潮流中,傻瓜才玩人设,聪明人都造IP(人物+人设)

自媒体现在大谈人设,毕竟自媒体这么多,红利期也已过,领域越来越垂直细分,要想突出重围,必须要有个性才能有识别度,自媒体的重点,与其说是“媒体”不如说是“自”;人设跟IP,是外面看着像,实则完全相反的两类东西;玩人设的人,是被外在的事物所主导的,他内心没有坚定的价值观,现在红什么,他就去给自己贴什么标签,永远是追风,是墙头草;没有人可能猜对每个风的节奏,他们是时间的敌人,他们来的快,去的也快;“IP”,一种个性化的品牌形象,造IP的人,是内心有坚定地价值观,无论流行什么,我就是我,真诚,真实,始终如一,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价值观输出;IP大旗持续不断地发射信号,吸引同类,同生相和,同气相求,起于青萍之末的微风,终成无往而不利之势;社交真正的目标,根本不在于去说服、转化那些不认可自己的人去认可自己,而在于找到你的同类;对于自媒体而言,“IP”是品牌建设中品牌形象重要一环,它是一种无形资产;打造“IP”就是要迅速占领受众心智,形成深刻的印象;那么“IP”如何在自媒体发力,自媒体的“IP”该如何打造?

1、精铸

1)结合用户定位

自媒体“IP”毕竟不是用来自嗨的,而是要让受众基于此而对你产生认同、信任,并愿意为此消费,和内容生产一样,“IP”的打造也要结合用户的需求和定位,如“利维坦”,他的公号简介是“神经基础研究、脑科学、哲学……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反清新,反心灵鸡汤,反一般二逼文艺,反基础,反本质。”;“利维坦”出自希伯来《圣经》里的一种海怪,这个词在希伯来语中有“扭曲”、“漩涡”的含义,他将粉丝定位为好奇心旺盛、想象力丰富的一群人,结合这一特性,他给自己打造的“IP”是一个喜欢生僻知识的怪咖;

2)真性情

自媒体人确立自己的个性,并把这种个性特质融入到你的产品调性中,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挖掘独特个性,让价值主张和你的角色类型相呼应,这种“IP”真实性,也许比绞尽脑汁想出一个人设,要面临崩塌的风险率更低,而且比起全程靠演,露出本真,自媒体人减粉可能性也更低,有血有肉,也更能为受众信服。

3)平衡用户量级与影响力

因为“IP”存在大量的相似群体,你的定位就决定了你所吸引到的用户量级,但若只看重用户量级,把“IP”打造成大众化的特质,那么你的竞争对手越多,且不可避免的会有严重同质化现象,因此需要权衡;而越精准的“IP”设计,会牺牲用户量级,却具备更高的垂直度,能获得更多的影响力;

4)宜精不宜多

“IP”有着巨大的风险,建立周期长,因此“IP”尽量不要设置过多,随意往身上贴标签,标签内在矛盾的可能性越大,特点太多就淡化了个性,受众既记不下来,你也经营不过来,选择最突出和最深入人心的一点发挥,也要符合自身定位和受众定位;与自身品牌风马牛不相及的,不要轻易乱贴,形象越清晰反映“IP”,价值越早被发掘;当你已经拥有一个好的“IP”时,不要再贴上几个跟上潮流的标签,记住让原有“IP”更丰满更有深度比创造新的人设更安全;

2、打造

1)内聚:团队文化

由团队经营的自媒体,若自成品牌,形成独特的团队文化,能大大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成员认同感和归属感;成员的个人属性被隐藏在团队“IP”表面下,在这里每个人都代表一个群体;如“菜菜美食日记”在数不胜数的美食号里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即她是有“IP”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自媒体火爆的今天,明星人设究竟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