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自我成长的第一步,消除情结
TUhjnbcbe - 2023/3/25 13:43:00

最近碰到一本受益良多却又似懂非懂的书,它是河合隼雄先生的《情结》。

河合隼雄先生是日本第一位荣格派精神分析师,他一生致力于了解人的内心,这本《情结》的基础架构,来自作者的真实治疗经验,并非纸上谈兵。

荣格学派中认为“自性实现”是心理治疗的最终目标,自性实现也叫“个性化”,是在尊重个人特质的基础上,完善个人的人格。

这本书以“什么是情结”开头,以“自性实现”结尾。

中间逐步讲述情结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情结存在哪些戏剧性的表现、情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消除”情结、如何让自我和情结和谐共处,在消除情结的过程中,梦、男女意象、原型等话题也不断被引出。

可以说,这本书借由“情结”,一一展现了荣格派心理学的整体框架,或者说,这本书是一座桥梁,通向深远的荣格心理学世界。

一、情结无处不在

荣格说“情结是人类心理生命的焦点,情结不可或缺,因为情结消失了,意味着心理活动静如止水。”

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心如止水的人,可能也已经成佛了吧。

来看看日常生活中的这些场景:

有人讨厌浓妆艳抹的女生;

有人看不惯高谈阔论的同事;

有人看到别人轻松赚到钱,心里很焦虑;

有人总能碰到“坏人”;

有人非常热衷于“拯救”别人;

有人害怕去学校;

有人交了好多异性朋友,却不敢踏入婚姻;

有人深陷在抑郁、不安、精神衰弱、强迫等各类神经症中不可自拔……

这些都是内心有情结的体现,换句话说,通常的烦恼、困惑以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都是情结在捣乱。

二、自我和情结的关系

在荣格心理学派中,把人的内心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潜意识的占比要大得多。

意识世界的中心是“自我”,“情结”存在于无意识世界,意识世界和无意识世界的中心是“自性”。

荣格是这样定义“情结”的:

“存在于无意识之内、由某种感情纠缠而成的心理内容的集合,会妨碍通常的意识活动”的现象。

从定义来看,情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存在感情纠缠,会引起情绪波动

2、情结的结构复杂,可以多个情结并存

3、情结的核心,存在创伤性体验

4、情结由自我未曾体验过的感情而成立

在这几个特点里,多个情结并存,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书里举了一位女士的例子,她非常讨厌自己的一位女同事,这位同事很擅长厨艺、喜欢招待客人。

这位女士因工作时无精打采且身体发生问题,跑来求助心理咨询。在滔滔不绝的诉说中,作者了解到这位女士的过往,一层层抽丝剥茧后,才看到她内心藏着好多个情结,包括料理情结、该隐情结以及俄狄浦斯情结。

当情结和自我处在一个平衡状态时,人的心理状态是正常的。

当情结开始影响自我时,自我为了维护自身的稳定性,会动用各种防御机制。

最常见的是抑制,抑制不管用时,还会采用投射、反向形成、补偿,以及同化等方式。

这些不同的防御形式,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例子来辅助说明,比如最常见的投射,书中例举的是一位女生A莫名讨厌另一位爱化妆的女生B,A之所以讨厌B只是因为,化妆曾经是A所不被允许去做的事。

真是应了张德芬老师的那句名言“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当情结的力量足够大,且影响的时间足够长时,所谓的神经症就形成了。

比如癔症、双重人格、抑郁症、精神衰弱、疑病症神经症、恐惧症等。

作者考虑到我们在理解这些神经症状时可能有点难,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假设一位船长开着船,带着交易负责人和货物,漂洋过海,来到原住民的港口开始贸易。

在这个比喻里,船长代表自我,船代表自我整体的能力,交易负责人代表防御机能,原住民和货品代表情结,最后贸易行为则表示自我与情结的交涉。

在作者巧妙的比喻下,各类神经症的特性一目了然,在所有神经症中,作者对抑郁型神经症的解读,让我觉得耳目一新。

作者认为,抑郁症神经症的问题出在想要的东西太多,倘若船能得到改造,就可以载得动想要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抑郁型神经症在治愈后,经常有明显的成长。

三、“自性实现”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

河合隼雄先生是在年写的这本书,他看到当时的社会虽然在快速发展,人类的探索脚步也走出了地球,但人却离自己的内心世界越来越遥远。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轻生的、抑郁的、焦虑的人越来越多,而这些都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来得到改善。

在荣格派心理学中,“自性实现”是心理治疗的目标。所谓的“自性实现”,就是“不拒绝情结,不回避情结,通过与情结的正面较量体验到死亡与重生,逐渐增强自我的力量。”

所以,作者写了这本《情结》,他希望能帮到大家,他说:

“听到谁很轻松地挣了大钱,自己的金钱情结马上开始骚动:自己是不是亏了?是不是被抛弃、永远赶不上时代的列车了?一旦开始疑惑,脚就无法扎扎实实地站在地上。对‘我’没有足够强大的信任,信息量越大,当事人的稳定性遭受毁灭的程度就越严重。说白了,人生的道路如果没有扎根于自己的自性,非常危险。”

距离这本书出版,已经过去49年,我们是否还需要了解自己的内心,是否还需要探索“情结”,是否还需要“自性实现”呢?

答案是肯定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我成长的第一步,消除情结